武汉赏枫叶最佳地点推荐附最佳观赏时间和相关交通信息
秋天肯定是要去赏枫叶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武汉哪里比较适合去赏枫叶。其实武汉可以赏枫叶的地方还是挺多的,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武大人真有福气,他们有号称全国最美的校园。多次徜徉其间,看过春天的樱花、闻过秋天的桂香--月下的桂香真是沁人心脾。听说现在是武大最美的季节:树木的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有色彩的树种大致有梧桐、水杉、银杏、枫树等,枫园的枫叶也红了,但听说色彩并不好看,我从别人的描述中大致能想象那种土红色,又灰又暗。
樱园据说从前是日本人居住的地方,顶上是一处不错的制高点,建筑风格是武大特有的琉璃风格。从那里四周眺望,珞珈山秋色尽收眼底,虽然谈不上“万山红遍”,但绝对可以说“层林尽染”。
赏红叶最佳季节:每年11月初至12月初。
观赏方式:步行。
交通贴士:汉口方向:519路、724路
汉阳方向:413路、519路、608路
武昌方向:66路、402路、806路、729路
2、东湖看红叶东湖湖山秀美、岸线曲折,岛渚星罗,磨山、枫多山、吹笛山,山峰紧紧环绕东湖碧水。东湖一年四季风情万种。但秋天的东湖,绝对可以称的上是武汉最美的地方。漫步东湖,这里有武汉最烂漫的秋色。
登上东湖之南的枫多山。这里有武汉最美丽的红枫景观,山上种有枫香、乌柏等红叶树种。半山建“霜叶亭”,秋天泛舟湖上,一眼望去,可欣赏满山一片红叶的秋景,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
赏红叶最佳季节: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
观赏方式:步行、划船。
交通贴士:武汉市内到东湖景区的交通非常方便。
市内乘车路线:14路、36路、401路、402路、411路、413路、515路、605路、701路、712路、578路、573路、537路、电1专线、8路电车。
3、木兰天池看红叶木兰天池的怪石、溪流、红枫,素有“天池三绝”之美誉。到了秋高气爽的日子,赴木兰天池造访秋枫美景,把秋天的浪漫和美丽收藏,真的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木兰天池有三个看红枫的好地方——“枫叶谷”、“大峡谷”和“高山草原”。
尤其是地处海拔400米的“高山草原”,枫叶红得最早,红得耀眼,红得迷人。这一带地势比较空旷,枫树更容易接受阳光照射,所以此处枫叶比其他地方的红得更早,更娇艳。
观赏方式:背包步行。
交通贴士:1、武汉关客运站有到木兰天池的车,每天最早一班车7:30开,每隔一小时发一辆,从木兰山天池返回武汉的班车,最晚下午4:30,从木兰天池发车。2、景区门票40元,学生证20元。
4、孝感双峰山看红叶这个季节的双峰山花开花落,深秋红叶如霞,青松覆盖山峰,点缀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双峰山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东北部的孝感市区东北部,距孝感市区31公里,天河机场70公里,武汉市区70公里,107国道、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双峰山森林公园奇峰竞秀、怪石林立、林木葱郁、花香鸟语、碧水涌翠、风景秀美,古有“仙源”之称,2008年已评为国家4A旅游风景区。
自驾路线:武汉本地可以从吴家山收费站上外环,然后走京珠高速在杨店出口下。也可以走竹叶山--后湖--上岱黄高速--转汉十高速--到孝感转京珠--到杨店下高速,大约车程2小时候左右即可双峰山。
自助出游:可以再宏基或者傅家坡坐到孝感的客车,在孝感客运站有到双峰山景区的旅游班车。
5、通山九宫山看红叶九宫山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城东南。绵亘百里,主峰海拔1,583
米,境内千峰争翠,万壑竟幽,峰、岭、岩、台、洞、泉、池等奇丽景物引人入胜。是湖北省六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秋天的九宫山由湖北最美丽的秋景。这里红枫似火,溢彩流光。整个林区满目鲜红,层林尽染,大红枫最为艳目,远看像一幅烂漫的油画,进林内近观,又将游人置于图画之中。这里还有阔叶林,在深秋季节泛着浓浓的绿意。这是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明净的天空,诗意的花草,引人入胜,目不暇接。
赏红叶最佳季节:每年11月初至12月中旬。
自助出游:武昌南站附近的宏基客运每半小时发一班去通山的客班车。武汉新华路长途汽车站每天有2班,早7:30和中午12:30各发一班。票价20元。从通山县城上九宫山每半小时有一班,票价13元。
自驾出游:武汉——咸宁(80公里)——温泉——通山县(40公里)——(30公里)——(27公里)——闯王陵(30公里)——横石潭镇(32公里)。
6、英山桃花冲看红叶“三黄两翠五分红”,是这个季节英山县桃花冲意境的真实写照。漫山遍野的红枫、黄栌,彩叶层层叠叠,将千山万壑描摹成一幅绚烂的油画。桃花阁、观瀑亭、仙女潭、九龙瀑、桃花坞、桃花瀑,三十六景异彩纷呈,看飞瀑,听流泉,又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这里整个观赏期可从10月下旬延续到11月。
出游攻略:
自驾游:武汉→武英高速→杨柳出口→雷家店镇→草盘地镇→桃花冲
自助游:武汉青龙收费站乘武汉至英山大巴走武英高速,直达景区接待中心
特产:珍珠花、清蒸黑羊肉、野竹笋、特色河鱼、土鸡、烧烤鱼、香樟、鲶鱼干锅、野猪肉、茶叶、蚕丝被。
7、随州看香枫随州的大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枫香则是大洪山中极有观赏价值的红叶树种。这里群峰耸立,层峦叠翠,因其山经常会制造洪水而得名。大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横卧江汉,蜿蜒荆襄,气势磅礴,风光秀丽,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温”的气候特点。
自驾游:驾车从武汉走汉施高速过随州从均川出口进入随岳高速,往岳阳方向从随州三里岗出口下有指示牌,前往大洪山风景区。
自助游:从武汉可乘火车或汽车直达随州,时间都在三个小时左右,然后在随州汽车站搭乘到长岗的班车,此外每天还有一趟直达景区的旅游专线。
8、大悟看乌桕大悟县被誉为“乌桕之乡”,450万株乌桕树,12万亩规模种植。全境基本上都有乌桕树,尤以新城、彭店、刘集、夏店、丰店、四姑等乡镇居多。
深秋时节的乌桕树叶,随着秋风的摇曳,放出熠熠的红辉,耀眼夺目、五彩斑斓的色彩与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村镇、农舍构成一幅幅醉人的金秋画卷。
黄金拍摄季节集中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
自驾游:武汉经岱黄高速后取道108省道经黄陂姚集入大悟境,一路向北至河口后左转向西入304省道大悟方向,就可以直接到达刘集、四姑、夏店、新城、彭店各景点。
自助游:武昌站有T6784城际列车,在花园或者广水下然后乘坐到大悟的汽车。
9、黄陂清凉寨看红叶黄陂清凉寨,素有武汉最美山村之称。秋天,风轻云淡,山上各种树种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层林尽染,缤纷斑斓,绘就清凉寨独特而浓郁的秋韵。
特别是每年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因海拔高差和昼夜温差形成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景区“枫”情万种,三角枫、五角枫、七角枫、八角枫等枫树,以及鸟桕树和槭科类等多样秋季红叶树种达3000余亩,而红叶最美处当数“酒醉湖畔的枫林湾”。
与此同时,3万余株银杏群和3000余亩秋茶花园披金戴银,形成红叶与银杏媲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景观,是登高览胜,感受“停车坐爱枫林晚”闲情逸致,赏红叶,摄红叶的极佳好去处。
随团游,市区各大旅行社均可报名。自驾游,武汉城区-竹叶山-岱黄高速-黄陂城区-长岭-姚集大桥(左转)-清凉寨景区(沿途均有指示路牌)。
10、薄刀锋看红叶山北瀛芳园处,星罗棋布,万紫千红。卵形的叶,杂性的花,浓郁的香,甚是诱人,再加上丹枫、火炬、红叶李、红叶树,将其衬托得更加艳丽。
最佳观赏时间:10月底到11月初。
出行方式:跟团或自驾前往。
自驾线路参考:武汉外环---甘棠---红安出口(20元)---106国道往麻城方向---官田畈收费站(15元)---麻城县城上省道胜麻线---胜利镇---山路---薄刀峰景区(约4小时)
11、神农架赏丹枫神农架的红叶多为丹枫。驶入秋天的神农架,很容易就开始享受到一趟色彩之旅,除了红色,金色、绿色也是神农架秋季的色彩,相当原始的自然风貌加上野人的传说,神农架的秋季每年都吸引无数人前往。
这里静美绚烂的山色,还成为很多婚纱摄影外景拍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从神农架秋天的童话世界里定格幸福的瞬间,开始两个人的浪漫旅程。
自驾游:先走汉宜高速,到宜昌再走兴夷路到木鱼镇,到木鱼镇就差不多到了,其他景点都是山路,但是公路修得很好。
自助游:从武汉去神农架可以在新华路长途汽车站乘长途车,也可从武汉坐火车先到十堰,然后到汽车站搭七点半的客车,中午就可到神农架。
美食:神农架地区有句顺口溜:“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烧酒配着腊肉喝,除了神仙就是我。”里面提到的都是当地的日常食物。到了神农架,要尝尝当地的腊肉、土豆和懒豆腐。
12、安陆钱冲赏银杏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位于武汉市西部的王义贞镇,拥有我国目前现存的两大自然状态古银杏群落之一,是全国的“银杏之乡”。银杏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美称,是研究古代地球地质演变的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珍奇的名贵树种。
钱冲古银杏参天连片,现有千年以上的古银杏48株,500年以上的180株,100年以上的4370株,新开垦银杏基地38000亩,全市银杏基地总面积达28万亩,定植银杏240万株,连片25株以上千年银杏经典36处,银杏树王、天女金桂、古状元柏、桂竹园群四处。钱冲古银杏群不但数量之多,年代之古老为世所罕见,而且树形各异,有夫妻树、情侣树、子孙树、母子树、极具观赏价值和情趣。
自驾路线:可以走316国道或者汉十高速到安陆。
13、时间表北方由于什么教盛行对茶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宁乡市位于湖南东北部、长沙西部,地处湘江下游西侧和湘东偏北的洞庭湖南缘地区,地理上介于北纬27°55’—28°29’,东经111°53’—112°46’之间,东邻望城,南接湘潭、湘乡,西与涟源、安化交界,北与益阳、桃江毗连,东西跨度88千米,南北纵长69千米。全市总面积290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9.57千公顷。
宁乡市是雪峰山余脉向东北滨湖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地貌有山地、丘冈、平原。地表轮廓大体是北、西、南缘山地环绕,东南丘陵起伏,北部冈地平缓,东北低平开阔,整个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倾斜。西部有瓦子寨、扶王山、尖峰顶等13座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瓦子寨海拔1070.8米,为境内最高点。东北部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其中双江口镇团头湖海拔28.7米,为境内最低点。
宁乡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牲猪之乡”、“茶叶之乡”,先后被列为全国优质米、瘦肉型猪、水产品生产基地,牲猪和粮食产量分列全国第五位和第九位。市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40多种,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煤、铁、锰、铀、金刚石、海泡石、花岗岩等20多种。
宁乡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中。境内有沩水、乌江、楚江、靳江四条主要河流,其中沩水、靳江为湘江一级支流,楚江、乌江是沩水一级支流,黄材水库为全国三大土坝水利工程之一。年内最高温38.5C?(7月21日),最低温—4.1C?(1月30日),年降水量1384.9毫米。
宁乡境内多为丘陵地带,山地、平原、江河相映成趣,气候宜人,植被丰富。宁乡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佛教对中国茶叶发展的作用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叶起源于中国,从最早的药用、食用,发展至今天世人喜爱的、健康、安全、卫生的最佳饮料都与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与佛教互相促进,形成了“茶禅一体”、“茶禅一味”和“茶佛不分家”的关系。佛教的禅宗和佛事活动需要茶叶,而这种嗜茶的风尚,又促进了茶叶事业和茶叶文化的发展。佛家称茶有“三德”,即坐禅驱睡,静坐思维;助消化轻神气;抑制性欲,平心气和。佛徒坐禅要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特别是调睡眠与饮茶有着紧密的关系。[1](608)另外,佛教寺院高僧们的精湛栽培、制造技术和对茶叶的研究,为后人深人研究和茶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佛教的传播与中国茶叶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加牟尼创立的,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1](607)东汉初年,倾听教义的思想开始在我国广为流传;隋唐时期,我国已有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作为宣传和传播佛教重要场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茶叶栽培、传播与加工制造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教义。其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自传入中国后,被当时的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福或保国保家平安。南北朝时,佛教被统治者用作麻醉百姓的工具,历代皇帝都乐于利用,使佛教得到了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学派。佛教禅宗主张“圆通”,并与当时的其它文化(包括饮茶文化)相协调,促进了茶叶和茶文化的发展。佛教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陶冶情操;怡情修性,悟道体道;锻炼人格,超越自我;使人的心灵得到了空明,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寺院、佛徒和信徒的增多,对当时茶叶生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人寺院。无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至禅宗三祖僧璨早先在对道信传法时讲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的思想,这说明再肥硕的地,无人耕种也是没有收获。禅宗四祖道信时,在僧人中开始实行“作”、“坐”并重,这是佛教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举。当时道信在黄梅双峰山聚集500多名僧人定居,垦荒耕种,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发展茶叶正是僧徒们进行自给自足的具体表现。
2、佛教与茶叶发展的相互促进
自古以来僧人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众僧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院多有自己的茶园,成为当时最有条件研究茶叶的场所,对茶叶的栽培、制作、饮用的和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佛教推崇饮茶,所以在我国历史上精于茶事、通晓煮茶的高僧不乏其人。唐代的皎然,人称“诗僧”,是陆羽的至交好友,他爱茶、恋茶、崇茶,平生与茶结伴,一生作有许多茶诗。“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是他的名句。五代的吴僧文,精于煮水烹茶之道,被后人授予“汤神”称号。宋代的南屏谦师,深通茶事,自称对点茶“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茶圣”陆
羽,也是寺院出身,虽非僧人,但成年后行迹时常出没寺院,并与许多僧人保持着真挚的友谊。
2.1佛教与茶叶栽培
茶叶的栽培和生长,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如土壤、肥料、雨水、日照、温度等。而我国佛教的寺院大都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土壤肥力、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加之僧人们的精心管理和培育,茶树生长健壮,内含较多有效成份,经佛家僧人精心加工后茶叶品质优良。据资料记载:九华山种茶始于唐代佛教,从现有的茶树品种类型可以发现,在古老寺院附近的茶树自然群落中较大程度地保留着古代僧人引选品种的踪迹。考证其群体结构,凡有寺庙的地方在茶树自然群落中都有金地藏引种的“金地源茶”(如现在的神光岭下的峡谷丛林中的一块茶园即是“金地源茶”的后裔。该群体树高135cm,叶身背卷,叶面隆起,锯齿明显,尤其是倒卵形的叶形“独树一帜”为僧家珍爱、独享,是当时“贡茶”的产地),或能看到“闵地源茶”的踪影(如位于天台和回香阁的峡谷之中,据《九华山指南》记载:“闵园茶生长在阴崖绝壑,云雾弥漫,春夏之交,始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色香味俱臻上品。”该茶园属于闵让和家园。)唐朝,在南方的许多寺院曾出现了寺前、院中、庙后、墙外种茶的情景,无僧不茶的嗜茶习惯已风靡佛教。由于有专门从事茶作劳动的僧侣,茶叶栽培和管理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刘禹锡《山西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的词句就是表现种茶僧人劳动的场面。[2]正宗的黄山毛峰就是产于黄山的松谷庵一带;九华毛峰生长在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的闽园附近;西湖龙井产在杭州西湖天竺、灵隐二寺。[3]
2.2佛教与茶叶加工
“高山出名茶,高山出好茶”,这与我国佛教寺院大多建立在高山和僧人们的精心研究、制作是分不开的。唐、宋期间以及各个朝代,饮茶已在各大、小寺庙里风行,加上朝廷对贡茶的需求,茶叶栽培和加工进一步发展。由于佛教迷信思想的影响,制茶先拜佛,如南宋胡仔《笤溪渔隐丛话》:“顾渚涌金泉,每造茶时,水稍减,至贡堂茶毕,已半减,太守茶毕,遂涸,盖常时无水也。”[4]精采巧制,形成各种各样的茶叶,其品质风格各异,如有的茶其外形圆如绒球,或条索如眉;汤色红艳透明,或黄绿清澈;香气幽雅清高,或馥郁鲜浓;滋味甘甜爽口,或浓强收敛。泡人杯中如“刀枪云集”,似“龙飞凤舞”。如产于唐代的九华“金地茶”和“祟圣茶”就是由寺院的僧人亲自栽培与加工的。“金地茶”于谷雨前后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精制而成,外形细如雀舌,形如佛手,芽叶相连,自然舒展,翠绿显毫,汤色黄绿清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金地茶”由于“梗空如筱”的特色,冲泡杯中芽头成朵,枝枝向下形同“拜佛”故又美誉为“拜佛茶”。
松萝茶制法最早记载见于明代罗廪《茶解》。“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人大方所创制。其法,将茶摘去筋脉,银镜炒制。今各山悉仿其法,真伪亦难辨别”。这里明确指出了松萝茶产地,但由于其它山场仿制,已真假难分。“家孝廉兄有茶圃,……所产茶,实用蒸法如山介茶,弗知有炒焙揉摆之法,予理鄣日,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5]
杭州灵隐寺佛茶是驰名江南的佛门名茶,这种茶叶是由寺院里僧尼亲自栽种、管理、采摘、炒制的。灵隐佛茶叶形扁平、光滑、翠绿、整齐,一经冲泡,汤水碧绿清爽,香气四滋,经久不散;而且具有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明目聪耳、沁人心肺之功能。杭州灵隐佛茶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用水亦很特殊,泡茶的水是著名的韬光泉水。水是从北高峰半山腰间的韬光金莲池中用中间凿空的长长的毛竹,一根连一根引到灵隐寺的。这种韬光泉水,清冽甘美,矿物质相当丰富,丝毫不亚于号称“天下第三泉”的虎跑水。用此泉水泡茶更是锦上添花,真可谓“名茶名水,双美俱备”。
福建的武夷岩茶,相传最初是由唐宋的武夷寺僧人采制。江苏的碧螺春,据说最早是在北宋时,由洞庭山水月僧人采制的“水月茶”演变而来的。浙江普陀山的佛茶,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临安天目山禅源寺的天目青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君山白鹤寺的君山银针,吉祥寺的贡茶紫笋,最初都出自佛门。
“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大概这就是名茶与佛教天然因缘吧![6]茶,因其自性高雅,常被用作待客佳品,甚至被奉为取代酒的祝天祭祀圣品。茶与僧人相伴成趣,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2.3佛事与茶的品饮
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90天为一期;此外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能提神醒脑、又有清心修行的茶成为僧人必不可少的饮料。僧人坐禅时,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饮茶。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为很多僧人所认可。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2]
当时,茶在寺院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如:寺院中有专人从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者称为“茶头”;寺院中还专门设立了“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中的茶分为:“奠茶”,供奉佛祖所用的茶;“戒腊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吸饮的茶;“普茶”,全寺僧人共同品饮的茶;“茶汤会”,专以茶汤开筵的茶称之。僧人早起先饮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点茶、点汤,这些均纳人佛教的仪规‘每逢佛教的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仗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仪。到了宋代,仪茶敬佛已发展为“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进行各种表演。宋代的“斗茶”也十分时兴,“斗茶”由品茶发展而来,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决出茶叶质量的高低,故又称“茗战”,为决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斗茶风遍及各地。
寺院在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由于佛教寺院的增加,寺院经济的发展,加上僧人的“坐禅”和生活习惯的需要,茶叶与佛教就必然地联在了一起。
2.4佛教与茶文化
佛教对茶文化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茶文化的内容,据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斌先生统计,至唐代计有133人共写了茶诗391首。二是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与道教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三是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文化发展、品茗技法提高、规范茗饮礼仪等都有很大的帮助。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前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揭,不如吃茶去。[7] (258)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里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论经,招待施主宾客.吸饮香茗,法堂中左上角悬挂着“茶鼓”,击鼓招集众僧饮茶。宋林逋《西湖诗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彗院,夕阳欲压锗祈城”,描写了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
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参禅要澄心静虑的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疑纲幽寂。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茶事过程中,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点茶时的提壶三注和吸饮时观色、闻香、品味,都包涵了体味领悟自然的真谛,并以此领悟佛性和超凡脱俗的意韵。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体现。“吃茶去”说的是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有一高僧,名叫从念禅师(778一987),人称“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常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过还是没有来过,或者相识与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人“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境界。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2](261)
3、饮茶之风随同佛教文化一同传到国外
我国的“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文化思想和哲学观念与佛教、饮茶一起传到国外。美国威廉?乌克斯编著的《茶叶全书》(1935年出版)记载“茶树栽培和饮茶习惯广布于中国和日本,乃由于佛教僧侣推广,僧侣以茶节欲”。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我国与新罗国(今朝鲜)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新罗人在我国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宫。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人唐回国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到了宋代,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规和茶礼。[8]唐代(当时日本的奈良初期)日本僧人高僧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留学,回国时带回茶籽栽种于日本滋贺县。宋代(当时日本的镰仓初期)日本荣西禅师两度留学中国,回国时带回了许多经书与茶种,并在日本开辟了茶园,后编著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将饮茶与修禅结合起来,在饮茶中体味清虚淡远的禅意,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此书后来成为日本茶道的理论依据。[9]
唐宋时期中国茶叶与饮茶艺术、饮茶风尚引人日本的佛教寺院后,逐渐普及到广大民间,吃茶的习俗进人了日本平民的生活,并日益兴盛。15世纪时,日本著名禅师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创了“四铺半草庵茶”.被称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谓“佗”,是其茶道的专用术语,意为迫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认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是“禅道”的中心。他将茶道从单纯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禅道核心。其后,日本茶道经武野绍鸥的进一步推进而达到“茶中有禅”产茶禅一体”之意境。而绍鸥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称的千利休,又于16世纪时将以禅道为中心的“和美茶”发展形成贯彻“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础上归结出以“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为质;“清”以居之;“寂”以养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迫求人与人的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在生活上格守清寂、安雅,讲究礼仪,被日本人民视为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印度喜马拉雅山古时不产茶,但移栽中国茶叶后,发展很快,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由云南推广到缅甸边缘地区,这两个地区的佛教史上渊源甚古,云南大理曾是印度阿育王的佛教领地,佛教禅宗思想的发展源于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自高山而平地,茶与禅的传布,原为同一路线,此亦所谓“茶禅一味”。[4]
佛教与茶叶生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茶佛融通,茶禅一体,茶禅一位,已被佛家和民众认可。佛教通过茶事活动来使僧人不眠不发,修身养性,大彻大悟。茶叶的栽培、加工以及茶叶文化在寺院和僧人的精心研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对弘扬中华茶叶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推进精神和物质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53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