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哪几个时期最容易发生低温冷害

水稻,一般有四个时期最容易发生低温冷害。

水稻哪几个时期最容易发生低温冷害

(一)是芽期,此期的耐寒性直接影响水稻的成苗率;

(二)是苗期,此期的耐寒性直接影响水稻根、茎、叶的生长和分蘖的多少及早晚、幼穗分化期的早晚、抽穗期的早晚以及最终的产量,这是水稻延迟型冷害的关键期;

(三)是孕穗期,此期是影响水稻结实穗的关键期;

(四)是开花灌浆期,此期是直接影响水稻空秕率的关键期。

水稻低温冷害的介绍

在北方特别是东北稻区,水稻生长期短,气温低,从播种到秋季成熟各生育阶段,随时都可能遭受低温危害。1949年以来,东北稻区水稻产量由于低温冷害的影响一直很不稳定。据吉林省统计,在1954年、1957年、1969年、1972年、1976年、1979年,6次全省范围内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水稻平均减产31%。1988年,延边地区由于冷害造成的水稻减产高达65%以上。2002年,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遭受历史上70年未遇的混合型低温冷害,造成80万公顷水稻平均减产40%左右,严重的地块几乎绝产。2003年,黑龙江省南部和西部稻区也遭受了低温冷害,减产幅度多在30%左右,严重的地块接近绝产。近年东北稻区连续发生的延迟型和障碍型冷害的事实说明,在全球温度升高的大背景下,低温冷害的隐蔽性显著增强,在现实生产中,应充分重视低温冷害的危害性,在我国东北和西南等低温冷凉稻区尤其要加强防范。

水稻冷害在年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研究指出,水稻年成指数与8月份平均气温及8月份积温的相关性很大。8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下,积温在600℃以下时,年成指数多在80以下。分析地处东北稻区中心的长春市5~9月份积温年际变化的结果(1909—1941年,1949—1983年,68年资料),以5~9月份积温比历年平均低50℃为冷害指标,68年中有18年为冷害年,占26.5%,约4年一遇。以5~9月份积温比历年平均低100℃为严重冷害指标,68年中有10年为冷害年,占14.7%,约为7年一遇。统计表明,东北地区1949年以来冷害较重年集中在1951—1960年和1968—1977年这两段时间。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冷害出现的频率最大(图9),吉林次之,辽宁最小。

图9 水稻遭受低温冷害后表现(结实率大幅下降,出现“翘头”现象,黑龙江,2009)

(来源:陈温福)

(张文忠)

水稻低温冷害,通常指水稻遭遇生育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低温影响,从而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低温冷害是寒地稻作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一般发生于两个时期:一是4-5月份育苗期出现的冻害,既幼苗青枯。二是本田期由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造成的“秃尖”、“瘪粒”,甚至不抽穗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0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