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的中草药有哪些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中可谓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当代,中药防治病毒感染仍被大量采用。
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查阅1 070种中药,其中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有132种,占总数的12.3%。
抗各种病毒中药:
抑制流感病毒的有74种,如麻黄、桂枝、葛根、柴胡、藿香、贯众、川芎、黄精、鱼腥草、蚤休、甘草、虎杖等;
抑制疱疹病毒的有33种,如黄芪、夏枯草、大黄、石苇、天花粉、怀牛膝、苍耳子、西洋参等;
抑制柯萨奇病毒的有20种,如山豆根、败酱草、乌药、仙灵脾、苦参等;
抑制肝炎病毒的有14种,如紫草、姜黄、桑寄生、黄柏等;
抑制乙脑病毒的有11种,如牛黄、刺五加、大青叶等;
抑制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有8种,如黄芪、苦瓜、天花粉、槟榔、甘草等;
此外,杏仁、银杏叶抑制EB病毒,大蒜抑制巨细胞病毒,苍术抑制腮腺炎病毒,黄连抑制沙眼病毒,白芍、丝瓜藤抑制口腔炎病毒。有趣的是桑枝可抑制马铃薯病毒,红毛七可抑制烟草病毒,斑蝥可治鸡瘟病。
经研究证实,能抑制3种病毒的有黄芩、黄连、银花、连翘、鱼腥草、紫草、贯众、艾叶、败酱草、黄芪、甘草、仙灵脾、金樱子、蜂胶、乌药、青木香、虎杖、海藻、丝瓜藤、石榴皮等,以及较少用的白屈菜、鸡血七、空心苋、棉子、红药子、珠子草等。
临床治疗病毒性感染使用中成药已极为普遍。如午时茶、川芎茶调散治疗风寒感冒,藿香正气片(丸、软胶囊)、正气片治疗感冒及肠道病毒引起的腹泻,防风通圣丸治疗感冒及单纯疱疹,板蓝根冲剂(颗粒剂)治疗风热型感冒、腮腺炎、肝炎、麻疹等病毒感
染,抗病毒口服液治疗风热型感冒、腮腺炎及各种病毒感染,纯阳正气丸可治疗暑天感冒,小柴胡冲剂、柴胡口服液(注射液)、正柴胡饮冲剂等可治疗流行性感冒,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流行性感冒、单纯疱疹、病毒性心肌炎等,复方大青叶合剂治疗流行性感
冒、乙脑,复方黄芩片、黄芩苷片治疗流行性感冒、肝炎,黄连上清丸(片)治疗口腔炎等。
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临床上较为多见,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上述132种抗病毒单味药中,兼有抗细菌作用的有92种,约占70%。可选用感冒退热冲剂、羚羊感冒片、银黄含片、银黄注射液、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等。日常预防病毒感染,可选用玉屏风
丸(冲剂)、生脉饮(注射液)、补中益气丸(合剂)、刺五加片(糖浆)等,有增加人体免疫功能的效应。此外,平时注意选用进食一些药食兼用的食物,也可有效地预防病毒感染。如越橘、佛手、香橼、菊花、大叶桉(桉叶糖)等可抑制流感病毒,云芝等可抑制流
感、疱疹病毒,海参、芒果可抑制疱疹病毒,香菇、苦瓜、茶叶等可抑制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香菇可抑制乙肝病毒,丝瓜可抑制乙脑病毒,猕猴桃可抑制轮状病毒,大蒜可抑制巨细胞病毒,薄盖灵芝可抑制柯萨奇病毒,蜂胶可抑制流感、疱疹、假狂
犬病毒,海藻可抑制脊髓灰质炎、柯萨奇、腺病毒、疱疹病毒等病毒,橘皮泡水代茶饮则可保护细胞不受病毒感染。病毒与细菌在地球上的存在,要比人类及其他动物早得多。人类一出现,它们就与人类同生死、休戚相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很多,譬如几
年前出现的非典型肺炎(SARS),冠状病毒是其元凶;今年春天出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就是A型流感病毒(H5N1)在作祟。
翻开人类的传染病史,我们会发现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还真不少,如天花、麻疹、风疹、肝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登革热和登革热出血热、腮腺炎、狂犬病等,以及目前尚无办法根治的艾滋病。至于疱疹病毒
引发的带状疱疹,特别是生殖器疱疹,以及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心肌炎等都较为常见。
据科学家们研究,部分癌症的发病亦与病毒有关,如鼻咽癌、淋巴瘤与EB病毒,宫颈癌与单纯疱疹病毒,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已知有128种病毒可以引起动物30多种癌。
肺炎是指肺实质的炎症,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霉菌性、病毒性和支原体性肺炎。临床常见的是细菌性肺炎,其中约90%~95%是由肺炎球菌引起。临床有突发的寒颤、高热、咳嗽、血痰、胸痛等症状。肺炎的诱发因素有受寒、病毒感染、酒醉、全身麻醉、镇静剂或麻剂过量等。这些因素会削弱全身抵抗力和会厌的反射作用,破坏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损细胞吞噬作用,使致病物能轻易地吸入而引起感染。此外,心力衰竭、有害气体的吸入、长期卧床的肺水肿、肺淤血,以及脑外伤等都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和生长繁殖,导致肺炎。
方一白头翁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16克,黄连6克,黄柏6克,秦皮9克。
功用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大叶性肺炎。症见:高热汗出,气促痰鸣,痰色铁锈,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白头翁、秦皮凉血解毒;黄连、黄柏燥湿清热。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二活肺汤
出处《新中医》
组成丹参30克,毛冬青30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生地黄20克,川芎10克,柴胡9克,红花9克,枳壳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化瘀,清热化痰。
主治病毒性肺炎。症见:发热,头痛,乏力,咳嗽咯黄痰,胸闷气急,发绀,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肺听诊可听见湿性罗音。
方解丹参、赤芍、牡丹皮、毛冬青、生地黄凉血解毒;桃仁、川芎、红花活血化瘀;柴胡、枳壳开提肺气。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三清肺化痰汤
出处流传民间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后下),荆芥6克,杏仁10克,冬瓜仁12克,生苡仁12克,桃仁6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芦根20克。
功用清热化痰。
主治肺炎。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杏仁、冬瓜仁、生苡仁、桃仁、浙贝母、芦根、黄芩清化痰热;薄荷疏风清热;荆芥辛温解表。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加减若热甚加石膏;口渴加花粉;气喘加桑皮;便秘加大黄;痰稠加金荞麦。
方四退热平喘汤
出处流传民间
组成麻黄6~15克(先煎),生石膏30~90克(先煎),芦根30~60克(先煎),杏仁10~15克,银花15~30克,连翘15~30克,黄芩15~30克,生苡仁30~60克,前胡10~15克,苏叶10~15克,蝉蜕6~9克,柴胡15~30克,甘草6~10克。
功用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主治大叶性肺炎。
方解麻黄、生石膏、杏仁宗麻杏石甘汤之意,宣肺泄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芩、生苡仁、前胡清热化痰;芦根润肺生津;苏叶辛温解表;蝉蜕清火利咽;柴胡引药上行,解肌退热。
用法先煎生石膏、麻黄、芦根30分钟,同时将余药浸泡30分钟后,合一起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滤取药汁3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温服;病重者,每日2剂,分4~6次温服。
按语便秘加大黄;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高热昏谵加安宫牛黄丸;高热抽搐加羚羊角、钩藤、白芍,药后取微汗,无汗加重药量,汗多则下次减量,热退则麻,杏、苏、柴等当随之而减。辛温之品不可多服,以免汗多伤津,反助里热。
方五贝龙银黄汤
出处《甘肃中医》
组成银花30克,连翘10克,知母10克,浙贝母10克,地龙10克,甘草10克,黄连5克。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支气管肺炎。症见壮热烦渴,喉鸣痰涌,咳嗽喘憋,甚则鼻翼煽动,颜面口唇发绀。
方解支气管肺炎属于中医“肺炎喘嗽”,肺气郁闭是其主要病理机制,痰热是其主要病理产物。方中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重用银花,意在清热解毒,抑制细菌、病毒。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药理实验证实其对多种细菌和各型流感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特别是组成复方后抗菌效力明显提高。知母清热滋阴;浙贝母、地龙、甘草化热痰利咽喉,其中地龙解毒力强,并有显著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和镇静抗惊厥的作用,对肺炎喘嗽欲内陷厥阴之变证有防微杜渐的作用。方中银花、连翘、知母、黄连是针对“热”字而设,贝母、地龙、甘草是针对“痰”字而用,诸药化瘀清热,功效颇佳。
用法水煎分次温服,每日1剂。
方六龙虎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组成麻黄5克,生石膏10~15克,知母10~15克,杏仁10克,地龙10克,甘草15克。
功用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主治支气管肺炎。
方解龙虎汤为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加地龙而成,其中生石膏、知母对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有广谱治疗作用;杏仁、甘草祛痰止咳;麻黄、地龙、甘草具有抗过敏、解痉定喘作用。诸药配伍,既有清热解毒抗感染,又有止咳祛痰定喘,标本兼治的综合功效。
用法水煎分次温服,每日1剂。
方七麻杏芩柴汤
出处《新中医》
组成麻黄5~10克,川贝母5~10克,天竺黄5~10克,牛蒡子5~8克,桔梗5~8克,知母5~8克,法半夏6~8克,苦杏仁6~10克,柴胡8~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连翘10~15克,板蓝根10~15克,石膏20~50克。
功用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主治支气管肺炎。
方解小儿肺炎因风热犯肺、阻遏肺气者,治疗上应针对病因选用辛凉清热解毒的药物,在这一前提下,解决肺气壅郁及少阳气机失和最为关键。麻杏石甘汤以辛凉宣肺为主,而小柴胡汤则以枢转少阳气机为要,两方合用则肺气宣通,少阳气机枢转正常,从而使全身气机升降开合的功能恢复正常。另方中连翘、板蓝根辛凉透邪清热;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知母、川贝母、天竺黄清热化痰止咳;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用法水煎分次温服,每日1剂。
方八肺炎合剂
出处《新中医》
组成生石膏30克,炙麻黄9克,桑白皮12克,瓜蒌21克,青天葵12克,天竺黄12克,苦杏仁9克,桃仁9克,地龙12克,甘草6克。
功用清泄肺热、涤痰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支气管肺炎。
方解方中石膏清气泄热,甘寒生津;青天葵清泻肺中壅塞之气,性味甘凉无毒,祛邪而不伤正,苦杏仁、麻黄宣肺透邪,平喘止咳;加大黄旨在上宣肺气,下通腑气,一宣一通,气机通畅,则肺气得舒,痰热可泄;桑白皮、天竺黄、瓜蒌清肺豁痰;地龙祛风解痉平喘;桃仁活血化瘀,且可止咳平喘;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则热清气平,肺降有权,喘咳自止。本方辛宣清热,旨在顿挫热势,保存正气。
用法浓煎取汁90~120m1,分2~3次服,每日1剂。水煎分次温服,每日1剂。
方九沙参麦冬汤加味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沙参8~12克,麦门冬8~12克,百合8~12克,桑叶6~10克,白扁豆6~10克,杏仁6~10克,桔梗6~10克,地骨皮6~10克,百部6~8克,甘草3~6克。
功用滋阴润肺,清肺化痰。
主治支气管肺炎,气阴两虚型。
方解小儿肺炎,风热毒邪虽是主要致病因素,然温热之邪易伤津耗气,加之小儿阴常不足,因而临床所见,无论在肺炎初期、中期、恢复期均有不同程度阴伤之象。故不能一概而论地清热解毒、降逆平喘。肺为一身之华盖,朝百脉,喜润恶燥,为病最多,治其大法唯有清润。故以桑叶、地骨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百合、沙参、麦门冬、玉竹滋阴润肺;山药、白扁豆益气养胃;杏仁、炙枇杷叶润肺化痰;百部、桔梗清肺化痰。本方适用于气阴两虚型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运用随证加减:热重阴伤者加生石膏12~18克,竹叶6~10克;久病阴伤者加太子参6~10克,山药、白术各6~8克;痰多者加桑白皮、炙枇杷叶6~8克。
用法水煎取汁100~200毫升。分2~3次服,每日1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0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