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茶共有几种?各有什么功效?

1. 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3. 黑茶 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茶。 4. 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5. 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6. 白茶 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趁的。 将上述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综合起来,中国茶叶则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基本茶类 绿茶----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清绿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茶----是我国的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黄茶----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再加工茶 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药茶----将药物与茶叶配伍,制成药茶,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功效,利于药物的溶解,增加香气,调和药味。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减肥茶”等。 花茶----这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茶叶花色品种。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喜欢。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它根据茶叶容易吸收异味的特点,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化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等好几种,以茉莉花最多。 从世界上来看,在以上类茶中,以红茶的数量最大,其次是绿茶,最少的是白茶。

茶共有几种?各有什么功效?

茶的药用记载

谈及茶的起源,人们往往会引用“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传说,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他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感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赶紧找棵树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几片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手捡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品出一股清香,感到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仔细观察后,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与一般的树木不同,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茶”。这一传说暗示了茶在最初发现时就具有药用功能。

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张揖所著的《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到唐宋时,药茶也已发展为单方、复方并用,且复方之用多于单方。服用方法也由原来单一的煮饮法丰富为调服、丸剂、散剂等。明清时期,药茶的应用范围和制作方法不断更新和充实,茶疗处方更是丰富,适用范围几乎遍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和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药茶的剂型也进一步发展为散剂、丸剂、冲剂以及以药代茶饮等多种类型,服用方法多样,有饮服、调服、和服、含漱、擦、搽、涂、熏等。此时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广泛应用,如午时茶、枸杞茶、姜茶、八仙茶、珍珠茶等。

对于茶的药效,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记录,历代本草学家和医学家都将茶作为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良药加以应用和论述。《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明目益思、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甚至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而茶作为药用的同时,也作为食用广为发展。三国时期,张揖在其《广雅》中称饮茶为“煮茗”;西晋时,傅咸在《司隶教》中提到茶,称“茶粥”,反映出魏晋时期的人会将茶的鲜叶采来煮食,并加入米、油、盐、姜、葱、椒、红枣、桔皮、薄荷等作料调味。“煮茶如烹调,吃茶如吃菜”。而“温饮”茶叶的习惯也因此延续至今。我国许多民族也有类似习惯,如内蒙古的奶茶、新疆的酥油茶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唐朝时茶叶生意已相当普遍。我们所熟悉的不加佐料、直接用开水冲泡的方式,也就是“清饮”,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受到百姓,特别是文人的喜爱,成为中国主要的饮茶方式之一。

但是,即使作为饮品流传,茶的药用功能也没有被湮灭。中医药中取其药效而发明出来的茶疗方用途非常广泛。随着现代医学的介入,相关研究不断证实茶叶的保健功效,因其三抗(抗肿、抗辐射、抗氧化)、三降(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保健作用,更是被西方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风靡世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许多国家的饮料优劣情况,最终得出“茶为中老年人的最佳饮料”这一说法。

中国典籍中茶的药用记载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三国 华佗 《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汉 张仲景《伤寒杂论》茶治便脓血甚效。

梁 陶弘景 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

唐 苏敬《唐本草》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祛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

唐 王焘《外台秘要》“代茶新饮方”记述药茶的制作。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令人有力,悦志。

唐 孟洗《食疗本草》茶治“腰痛难转"“热毒下痢”。

宋 王怀隐等 《太平圣惠方》记载“药茶诸方”。

元 忽思慧《饮膳正要》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祛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元 吴瑞《日用本草》茶能“止头痛”

元 王好古《汤液本草》茶有“清头目”之效。

明 朱棣等《普济方》药茶方8个。

明 韩懋《韩氏医通》记载缓衰抗老的八仙茶方。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清 张璐《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

清 陆廷灿《续茶经》独予有诸疾,则必借茶为药石,每深得其功效。

清 刘源长《茶史》茶茗久服,有力、悦志。

清 汪昂《本草备要》解酒食油腻,消炎祛毒;利小便;多饮消脂肪。

清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清 黄宫绣《本草求真》人胃、肾,清头目,除烦渴。

清 费伯雄《食鉴本草》气清能解山岚障疠之气,江洋露雾之毒,及五辛炙之热。

清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解油腻、牛羊毒。

西方的药用记载

17世纪,一开始茶叶是在欧洲的药房,而不是食品店销售。荷兰医生尼古拉斯·德克斯(Nicholas Dirx)述及“茶乃治万病之长寿妙药”英国伦敦医学会主席布朗(Brown)爵士曾茶为“人类救世主”,他说:“余确信茶为人类救世主之一,欧洲若无茶传人,必饮酒而死”。

17世纪,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患有头痛病,拉默雷(R.Lemery)用茶叶居然治愈了他,内阁总理大臣马萨林(C.Mazarin)患痛风病,也因为饮茶而治愈。克雷西(M.cressy)专门研究了饮茶对痛风病的疗效,并发表博士论文,使茶叶名声大振。

1678年,荷兰的科内利斯·邦特科博士著有《茶——优异的草药》,尤其强调了茶叶帮助消化和缓解便秘的功效。

1685年,法国的菲利普·西尔维斯特·迪富尔著有《关于咖啡、茶、巧克力的新奇论考》,提到茶叶可促进血液循环、利尿以及对头痛、通风、风湿、结石等有疗效,且几乎无副作用。

1730年,英国的托马斯·肖特著有《茶的历史,自然、实验、流通经济、食品营养角度的研究》提到:绿茶对卒中、困倦、无力、反应迟缓、视力低下等效,武夷茶对呼吸道疾病、溃疡有效。

1772年,英国的约翰·科克利·莱特松在《茶的博物志——茶的医学性质以及对人体的影响》中提到:茶有防腐、收敛效果,以及通过芳香成分起到镇、松弛神经的作用。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1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