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宽的人物故事
在荣成市虎山镇驻地西南3公里的山窝里,有一个叫金曲家的小村。于思宽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1944年,于思宽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拉扯着他们4个孩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于思宽作为长子,那份悲凄的记忆更是刻骨铭心。童年的苦难尘封在他记忆的深处,不愿打开却时常浮现在他眼前,回忆起往事,他说的最多的就是:“那时候我没被饿死,多亏了乡亲们的接济,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没有金曲家村的父老乡亲,就没有我于思宽。”
家庭的不幸,人生的苦难,没有把他压垮,却赋予了他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同命运奋力抗争的雄心。家庭的困顿,让他断断续续地只上了2年学。20多岁时,于思宽当上了村里的小队会计,他的领导才能渐露头角,成了村里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作为长子,他要扛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现实的生活让他选择了下海打鱼这种风险大收入多的职业。为了生计,他离开了生他养他的金曲家村,这一离开,就是四五十年。 1998年底,于思宽从邱家渔业公司党委副书记的位置上退休了。他就住在好当家集团住宅区里。3层小楼,一方小院,可以养花种草,可以侍弄菜园,有积蓄,有退休金,4个孩子都成家立业。在一般人看来,那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想去哪就去哪,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没事打打扑克、下下棋,只要安心养老就行了。儿女们也都这样开导他。于思宽也努力适应着新的生活,尝试着到老年人多的地方聊天,打扑克,打麻将。可时间一长就觉得受不了了,什么事也没干,反倒觉得腰酸腿疼,头昏眼花,忙碌了大半辈子,他反而受不了无所事事的清闲,总觉得该干点什么。
正在于思宽琢磨着想干点事的时候,1999年,黄山镇党委的领导登门拜访,请他出山,挽救快要倒闭的黄山镇冷藏厂。这是怎样的一个冷藏厂啊!工厂处在离镇驻地6公里远的偏僻小村,只有一条狭窄的泥路与外界相通。40多间厂房,能拿的都让人偷走了,库房连门窗都没有了,只剩下一片破瓦残垣,一年换了几任厂长都没干好。面对这样一个乱摊子,周围的人都劝于思宽不要干,就连当企业家的儿子也劝他不要出来。因为儿女都知道他的性格:要么不干,要干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坚决干好。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家里条件这么好,没必要去吃这个苦、遭那个罪。可是于书记非常坚决地对子女们说:“一个人如果身体病了,可以医治,还能参加工作,但如果上进心没有了,什么事也不想干,活着还有么意思?人不管多大岁数,能干点事就是最大的幸福。”深思熟虑之后,他接受这个倒闭的企业。凭着自己的信誉和口碑,向朋友借钱,向银行贷款,想方设法筹措了几十万资金,将冷藏厂买了下来。
创业难,人过60再创业就更难。面对百废待兴、缺兵少将的局面,他一个老人顶几个青年干,为了早点见效益,他把原来的厂房推倒重建,边建设边生产,全天候蹲在车间里,抓生产,抓质量。渔船半夜进港他半夜组织人装卸,订单传真半夜接手,他半夜安排生产;为节约开支,他外出谈业务经常挤公共汽车,晚上甚至住过澡堂子。在经营中他坚持信誉至上,和谐经营,善待员工,通过出口贸易,终于使小厂焕发了生机,像不断加速滚动的雪球,越来越大,发展成为现在的综合性水产食品加工企业——荣成市和信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六年的艰苦打拼,到2005年时,公司资产已达2000万元,每年上缴利税113万元。周边的村庄也从中得到了实惠,村路得到了硬化,10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公司有了工作岗位和稳定的收入。 于思宽的家离金曲家村不太远,退休前回村看望老母亲时,每次都因为工作忙,来去匆匆。现在退休了,自己办的企业也走上了正轨,三四里地的路程,半个钟头的时间,他没有事就“常回家看看”,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啊!
家乡是块大磁铁,没过几天,他就被“吸得”走溜了腿,一天不去心里就空落落的。有时,老伙计递个马扎,十个八个老人在墙边一坐,天南海北,园里场上,一聊就是大半天,小时的事仿佛就在昨天。聊完了就在村里四处看看,看遍大街小巷,走遍沟沟坎坎。可是越看他心里就越不是滋味:村里太穷了!村容村貌基本上还是老样子。没有村办企业,没有个体经营,甚至没有一块果园,村民们就靠着这500亩山岗薄地维持生计,村干部连续5年发不上工资。儿时的伙伴于思本家的木窗烂得打不开了,门破得倒在地上。
越看于思宽心里越不平静。自己办企业成了千万富翁,可是家乡还是这样贫穷。他忘不了童年时吃的百家饭、穿的百家衣,忘不了乡亲们的帮助培养。乡亲们生活贫困的一幕幕,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自己富了,难道不应该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想把钱拿出来帮助乡亲们,可又怕孩子们不愿意,虽然他们现在都衣食不愁,若是再把自己多年积攒的财产都留给子女,那肯定是锦上添花、多多益善。但钱多就一定好吗?自己吃穿能用多少,把钱花在正经事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一个***员应该做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帮助乡亲改变村里的面貌,把自己后半辈子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他热恋的这片故土上,回报给养育他的金曲家村。 主意已决,于思宽就和当企业家的儿子商量,儿子代表4个子女表态,“爹,建设新农村,帮助乡亲们,您干的是大事、好事,只要您想干,身体没问题,我们全力以赴支持!有困难我们帮。”
于思宽又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镇领导,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12月,于思宽的党组织关系转到了金曲家村,并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于思宽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首先从改变村容村貌做起。金曲家村有一条经村而过的小河又脏又乱,一下大雨就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庄稼,过河的村路也为之瘫痪。他投入80万元,清河道,建河坝,并在岸边栽上4000多棵速生杨,使以前的那条雨天让人愁、旱天迎风臭的小河变成了村里的休闲景点,还拓出了50多亩良田。
第二件事是改善村民出行环境。金曲家村以前是邱家、黄山两个镇的结合部。一条3公里长的泥路又弯又窄、坑坑洼洼,人们出行很不方便。他拿出100万元,将这条路改直加宽并用水泥硬化。
于思宽认为,治河、修路只是“输血”,为的是提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为的是解燃眉之急;上项目,为村子 “造血”才是让村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于思宽立足本村资源,大刀阔斧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投资120万元建起存栏量1000头的大型养猪场,采用生态养猪法,肥猪出栏率大大提高;投资40万元在水库边建起了养鸭场,实行鸭鱼混养;投资30万元建起了面粉厂,为村里150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将全村300多亩土地集中经营,建蔬菜大棚,种植无公害蔬菜,提供给食品加工企业,出口换外汇;猪、鸭输送到加工厂,作原料;养殖场粪便及废弃物用于生产沼气,沼液沼渣用于生产有机蔬菜和无公害水果,粮食就地加工,供给村民和企业,如此良性循环,让土地“生金”,让村民“发财”。
边干这些事,于思宽边酝酿着一个更为大胆,出乎村里人意料的想法:拆掉旧房子,免费给全村乡亲盖新房!2006年春节刚过,于思宽就把大伙召集在一起 ,说出了他酝酿很久的想法,让于思宽意料不到的是,想法提出来以后,称赞的声音没有听到,各种怀疑和非议的声音却是铺天盖地。
“就像天上掉馅饼,有这么好的事吗?人儿还有信的!”
“140户,得花上千万,于思宽真的能花这么多钱?要是房子拆了,没有钱盖怎么办?”
“于思宽这么弄,是不是另有所图?”
“于思宽说是要帮助金曲家村,不如把这1000多万分了,他也不用操心受累,咱老少爷们儿谁不记着他的好?”
想不到干一件好事这样难!于思宽心里有数,钱是不可能分的,他要用它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要用它实现自己的心愿。
他又把大伙召集起来,与乡亲们掏了两个多小时的心窝子: “我都快70岁了,孩子都还争气,我图的什么名和利,我只是想帮助村里干点事,让大伙生活富裕点。如果把这1000万分了,你们肯定说我是个好老头,可是,钱到手,肉到口,钱总有花了的时候,可咱金曲家村还是破,还是穷,我们的将来,我们的子孙怎么办?”
他的人品,他的真诚,感动了乡亲们。
盖楼房还是住平房?于思宽打算建楼房,但村民多数愿意住平房。他尊重群众的意愿,聘请山东规划院专家进行规划,建传统的独门独院平房,在旧址上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拆旧盖新。大规模的旧村改造开始了。可是,正在大拆大建、需要大量资金的节骨眼上,恰好日本发生中国企业出口不安全食品事件,对国内食品加工企业造成巨大冲击。他的企业失掉不少订单,生产资金骤然紧张,建房资金告急!怎么办?对乡亲们承诺好的事坚决要办到底。于书记发动全家人帮忙,让儿女们拆借资金,保证了企业正常运转,新房还照常施工。
于思宽有钱,但他的钱都是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是一分一分打拼出来的,他大帐算得精细,小帐也毫不含糊。为把钱花在刀刃上,打地基用拆旧房的石料,沙子从村中河里捞取,工匠、小工,甚至村民们都领教了他的“抠”:每天五点多钟,天还没有大亮,他就来到工地上,东走走西逛逛,发现拆旧房没把大石头捡出来,墙底下有没收拾干净的沙子灰,负责施工的轻则批评,重则受罚。有时他在工地上能蹲上大半天,看着工匠干活,不经意间,每间房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工,施工进度,他都了如指掌。工匠们说,“于书记‘太抠了’,给他干活,稍不留心就得赔着干,他能把活儿算到骨子里。”
金曲家村西高东低,低洼处,下大雨经常积水,群众把意见提出来后,他拍板把村东新建房的地基垫高,回填土60万方,仅这一项就增加费用30万元。对这额外增加的30万,他毫不迟疑。他就是这样,为老百姓的事出手很“宽”。
一年后,第一批42栋新房竣工,全部是明灰抹墙、水泥地面,小仓库、卫生间整齐配套,锅台、火炕、铝合金门窗一应俱全。自来水和电力设备免费安装,电视、电话线路搬迁费由村集体支付,每户的外墙也由集体负责统一粉刷,村民们卷着铺盖就可以进去住了。现在,全村已有89户村民搬进新居,余下的也将在本月底交付使用。同时,村里已建成社区办公楼和村民活动室。村东社区广场、村民戏台、文体广场目前正在按计划抓紧施工,确保年底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村民想到的,于思宽为他们做到了,村民不敢想的,他也要尽力为村民想到做到。年轻人进企业,企业给交保险,村里的中老年人没有保障,又成了于思宽的一块心病,万一有一天企业效益不好,万一自己有病了,村民们怎么办?于思宽越想心里越不安,下一步的工作是给村民们买保险,让他们也能像城里退休的那样,定期领取生活费。这,估计又要花去他100万元。
现在, 60周岁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免费领取35斤面粉和60元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全部由集体支付。逢年过节,村民们全都享受企业职工待遇,有鱼、肉、大米等福利,群众的生活有了质的提高。
2008年10月,于思宽的5名日本客户来洽谈业务,得知他还担任着金曲家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执意要到村里看一看。他们目睹着村里的变化,听着村民的讲述,都伸出了大拇指,感叹道,“从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以后最大的发展希望在农村!”
大的投入,带来大的变化,今年,全村百姓都要搬进新居,他们还准备继续投入,花100万,建一座大型沼气池,让村民全部免费用上清洁能源。
短短5年,金曲家村在于思宽的带领下,人们的钱袋子鼓了,米袋子满了,身上的油渍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生活的精气神足了。
“我是全村老百姓的儿子,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党员,回报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带领乡亲致富,是我的最大心愿”。
“我做这点事,不值得说,我就想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多回报社会,多支持新农村建设”。
“各级领导支持我,又有好政策,我一定把老百姓的事办好,要让老百姓说***好,说社会主义好”。
这就是于思宽的情怀!
70年前的11月27日, *** 的炮火已隔江可闻,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而重庆歌乐山渣滓洞和白公馆,却在阴雨中火光冲天,呼喊声不断,300多名关押至此的革命志士牺牲在曙光到来前。
在牺牲的烈士中,有一位被特务刻意掩盖,无言地透露着其身份的重要性。他就是时任和成银行万县分行副经理的李承林,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江姐江竹筠的交通员。
近日,李承林烈士的小儿子李显群先生接受了重庆青年报记者专访,和我们一起回顾那段红色往事。
毅然入党,为国承命
1912年,李承林出生在一个没落赣商家中。父亲早年来渝做生意,在李承林12岁时便去世了。
凭着自己的聪慧努力,26岁时李承林考入和成银行做练习生。第一次拿到见习工资,李承林立刻给家里买了一筐平常舍不得买的鸡蛋。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在这里自己将遭遇更大的命运转折。
晚其一年考入和成银行的曾琼英,不断地带领和成银行的青年积极参加“银行职工业余励进会”“青年会”“中苏文协”等进步团体组织的救亡活动。当时,看透了 *** 腐败政权的李承林,逐渐接受了 *** 的进步思想。1939年下半年,李承林在曾琼英和其他党员的发展、介绍下,加入中国 *** 。
李承林后来才知道,在1938年,曾琼英便已加入中国 *** ,成为“重庆救国会”的一员。
*** 中央南方局同意和成银行成立支部之后,“银行特支”为了密切与南方局的联系,及时得到党的指示,决定由曾琼英担任秘密交通员,负责南方局与邻水线的通信交通工作。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国统区陆续发生地下党人和革命志士被捕的事件。根据 *** 中央“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指示,“银行特支”解散。
李承林因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已经暴露,早已被 *** 特务盯上,必须转移。经党组织安排,他被调到和成银行雅安(分行)办事处任会计,曾琼英随后也被转移到雅安。两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久,便结成伴侣。
依照 *** 川康特委指示,由李承林负责雅安党组织,主要落实党中央及南方局的隐蔽政策,同时,帮助转移到雅安的同志寻找职业。为了进一步站稳脚跟,李承林要求大家以单位同事为主要对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同时,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巩固职业地位。
抗战时期,国难家贫,生活困难,为了筹措地下活动经费、安置转移同志,李承林从小因营养不良而落下的肺病再次复发,可他并没时间去养病,整天在外忙于为党事务筹资,家里却常常捉襟见肘。见孩子们穿得破破烂烂,曾琼英心中不是滋味,要李承林为孩子添置点衣服,他却没答应。后来,出于伪装需要,李承林才给三个孩子各缝制了一套呢大衣。
“最后给父亲殓尸的时候,我们兄弟三个就是穿的那套呢大衣。”这是李承林牺牲前留给孩子们的永久回忆。
没有炮火的战场
*** 中央南方局向来纪律严明,奉行纵向、单向联络,1943年,雅安交通员不慎落入雅河牺牲,李承林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
李承林与曾琼英夫妇为找到组织,从雅安回到重庆,而重庆党组织并不了解两人情况,为了安全起见,没有恢复两人组织关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在仍无法和组织取得联络的情况下,李承林与曾琼英调至万县和成银行,坚持筹措资金,等待组织联络。
在万县,李承林与万县和成银行经理赵静波合伙做生意,赚钱后,李承林与曾琼英商议,换成宝光金砖存在同为党员的陈为智家,期望着一旦恢复组织关系,就作为党费上交。
1947年7月,地下党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问世。李承林和曾琼英闻讯后,激动万分,两人如离群的羔羊,日夜渴盼着能回到革命的大家庭。经过联络、查证,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同志恢复了两人的组织关系,安排李承林为万县与重庆的交通员,负责传递情报和护送人员,提供经济保障,并提供和成银行万县分行作为地下党秘密联络站。
夫妻俩恢复组织关系后,立即将存放在陈为智处的多年积蓄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得知彭咏梧计划在下川东游击根据地出版《挺进报》川东版,急需收音机收听延安消息,李承林旋即委托在上海和成银行分行的同事买了一部美国“奇异”牌收音机。
自从担负了地下党重庆、万县之间的交通掩护工作,他就成为只对江姐负责的交通员。
情报的传递工作随着内战的硝烟四起变得更加严峻。
一次,江竹筠在重庆匆匆办完一切事宜后,立即赶回万县。在万县下船时,只见码头边岗哨林立,敌方的军警宪特已闻风而动,在此严密检查外来乘客。这时,只见从接客的人群中,走来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向江姐点头招呼:“表嫂!我迎接来迟,恕罪恕罪!”一边递了个眼色,接上暗号,一边伸手接过对方拎的小皮箱,先后相随跟着向岸上走去。这个接客人,便是李承林,作为万县和成银行副经理,他是当地社会的头面人物之一。
走至盘查哨口,李承林跨前一步,主动和那带队军官攀关系,说声:“辛苦辛苦!敝人是和成银行的,来接舍亲。就带点随身衣服,请过目。”边说边递上香烟,趁势将一根金条塞在对方手中。然后蹲下身子作开箱之状。那军官原知道李是鼎鼎有名的和成银行经理,又得了好处,随即笑着说:“是李经理的亲戚,没来头。请上坡吧,免检了。”
党的机密文件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有惊无险地传递着。
两滴鱼肝油
“警察局找我谈话。”这是李承林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口信。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李承林和江竹筠先后被捕,6月17日,被押解到渣滓洞看守所楼五室。
意识到丈夫被捕后,曾琼英渐渐冷静下来,她知道自己有责任处理好丈夫留下来的事情。她立即拿出保险柜里的机密文件和毯子下的进步文集,将它们一起塞进灶火里烧掉。随后,便和重庆和成银行的同事们通过各种渠道对李承林展开营救。
和成银行经理吴晋航本是警察出身,与警察局有关系,他得知李承林夫妻的事情后,以十两黄金为代价疏通,保释李承林夫妇。然而特务认为李承林案情重大,坚持不予释放,只是答应不用刑。
但是渣滓洞内环境十分恶劣,吃的是“三多”饭(稗子多、沙多、糠多),下饭的菜就是用白水煮小菜,或是几颗胡豆,极端缺乏营养;睡的地方是一脚半宽,一天只有十几分钟的放风时间,入狱不久,李承林曾患过的肺结核病复发,并不断加重,他经常咯血。
当曾琼英得知李承林肺病复发后,凑钱买了两瓶鱼肝油,托人带进渣滓洞监狱。
鱼肝油在当时是名贵药品,每次用量论滴算,对身体衰弱者,特别是肺病患者有滋养功用。但李承林却舍不得吃,他把这些营养品送给了女牢的左绍英和彭灿碧,她们在狱中生的两个小孩也极需营养。女牢的难友考虑到李承林肺病很重,把几瓶鱼肝油退了回去。
李承林的牢房关着六名难友,他提出这些鱼肝油应归大家共同分用,其他同志不愿意。当时有两位同志因受刑过重,身体很虚弱,特别是下川东地委委员杨虞裳,在被捕后,遭受了敌人的老虎凳、铁锤砸裸骨、烧红的铁丝炮烙脚心等酷刑。入狱以后,他经常卧病不起。
李承林于是把鱼肝油送给这两位同志,但他们也不同意,鱼肝油转了一圈,又回到李承林手中。
经过反复争议,最后商定由李承林和这两位同志共同食用,并由李承林掌握,实行平均分配。过了几天,难友们发现了李承林的秘密。原来在用滴管分给那两位同志的是每人每次六滴,而他自己却一直少了两滴。
“红岩精神是一种信念”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而李承林却长眠在歌乐山上。
他带着手铐的那只手腕被勒得皮开肉绽,还露出白花花的骨头,脊背上有五个浸透了血迹的枪洞——这是曾琼英再见丈夫时的场景。因李承林社会地位较高,特务将其杀害后特意掩埋,并种上蔬菜。罗广斌组织脱险出狱的同志到处寻找,最后才在戴公祠对面找到李承林遗体。
“很佩服那批知识分子,他们才是真的永记初心、没有私利。”李承林烈士的小儿子李显群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父亲就义时自己才三岁,他是初中时看了母亲的日记,才真正了解了父亲的牺牲是为了什么。
为了继承父母的革命遗志,宣传和弘扬红岩精神,李显群和其他烈士家属们建成了重庆红岩英烈史料研究会,主要工作就是宣传,到各个学校跟老师和同学们讲红岩英烈的故事,讲红岩精神,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期能够继承父辈的遗志,为交通线上牺牲的烈士正名、帮扶烈士家属。
李显群说:“红岩精神是一种信念,哪怕生活优渥,依然胸怀天下。不为名不为利,只是想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新中国得以成立的根基。”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展望未来,不忘过去。李承林们用鲜血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宝贵生命谱写了英雄诗篇。身处盛世的青年,更要担起自己的时代责任,不愧英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9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