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禅道的关系]禅与茶道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
一、茶事以禅道为宗
著名的一休禅师有过这样的论说:茶应合乎佛法妙道。将禅意移入点茶,为众生而自观心,如是行茶道。
茶事以禅道为宗?,揭示了茶道的根源。茶道不是游戏,不能作为慰藉玩乐来学习,而是以此来真正地磨炼自己的心。茶有礼法,还不止有礼法这形式。那种礼法归归根结底,贯穿着本来空无的真理。点茶,点是镇静、休息的意思。点茶是让心镇静,断除一切烦恼妄想,显出自己的本心、本性,到达本来清净无垢的境界。
一切茶事所用之处,皆同禅道。自无宾主之茶,体用露地、数寄、馆乃至其他。处处无非禅意。究其详情,应知此意?。举出茶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词,都从禅语中来。在茶道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
无宾主之茶?是指主客都以无心的境界来行茶道仪轨。
体用露地?,《法华经》:出三界火宅,坐于露地。《法华经文句》:见惑虽除,思惑犹在,不能名露地。三界思惑尽,方可名露地。体用的体是指本体真空,即我们的本心、本性所显露之处。茶心,也是真空。茶心什么也没有。无我无心,并且随时随地地无心点茶,便是妙有的真髓。
关于?数奇?有很多解释:1、是喜欢数寄的发音。2、数寄的字义有?数多寄心?。3、数寄的寄取自于奇,不能除尽,是不完整、不匀称的。4、?数寄屋?称为空屋,是空的意思和本来皆空、本来无一物等禅语相通。
佗?,表示事物的不足状态。用禅语来说就是知足。事物不足之处反面满足,知足而乐。把一个人简素清寂乐于茶道称为?佗茶?。佗之茶,以枯淡,朴素以及?和敬清寂?为其精神,而禅的精神蕴涵在茶的形式中。
点茶的极意是了解自性,唯有和茶道成为一心一体,才能进入茶之三味。茶道中茶三味,并不在于品茶本身的味道,而在于心境达到杂念不起,无我,无心,显露自己本来面日的境界。茶本无形,其灵魂乃是禅道。它只是随缘而起。在茶道的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便会明白茶味和禅味原是一体。
举行茶的礼法、礼仪是为了明了佛之妙法。茶道(禅茶)的真正精神就是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依禅茶而悟道,是以佛法为本,茶礼为末。由礼茶知真茶,礼茶之本为禅味真茶。
二、茶事乃修行之事。
夫茶道原意,不选器之好坏,不论点茶场所之大小,唯取茶器入三昧,修行观本性?。
茶事也不是指点茶喝茶的方法,而是指处理茶器以做好心理准备。即进入所谓的茶三昧,直至达到不起杂念、无我无心的境界,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清净无染的佛心。观佛性是茶事修行的主题。
借茶事修行求自性,别无其他。主一无适,只以一心取茶器入三昧。若取茶勺,心只在茶勺,更无丝毫余念,始终在取。若放茶勺,心亦如前,但只专注于放。不仅仅限于茶勺、取放一切器物,一如上述?。这里所说的取放茶器的无心,完全达到这一点,就是茶之三昧。
主一无适?是只限于一件事,一心地进入三昧状态。例如,取放茶勺时,只限于一个茶勺,必须使自己和茶勺成为一体,直到进入不带丝毫自我感觉的境界。自己的心随着器物的取入,由此至彼,自然而动。这种移动之心,必须是毫无造作的。心停留在一处而不移动,就不能说是三昧修行。有禅语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无心地使用茶勺,无心地放置茶勺。取一个器物时,手仍然是无心地动作,心也由此向彼地转动,这是茶事的妙趣,是修行的核心。
三昧乃梵语,译为正受。不管何事,一心专于一处。远法师云:夫称三昧者,专思寂相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相寂则气虚神明。气虚则智恬。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会一而致用也?。
正受?意有等待、等至、止息、寂静等,心专注于一境,止息所有烦恼,并且因为无心而清净无垢。如此,便能够如明镜,照出万境。
远法师?慧远法师。慧远法师将三昧分成?思?和?相?。思是主观的,相是客观的。主观的思专一了,客观的相便会寂静,如实地被主观照取,保持相的原本形态。这种主客一体的道理可用神朗和智恬来说明。神朗是精神明朗心情明快、舒畅。智恬是智慧虚恬之意,指智慧的清虚纯净。
以茶器之取放而观(本心),直接教人坐禅工夫。坐禅非止静默而坐。故,去来坐立,均行坐禅要法,茶事亦如行住坐卧,修行不懈怠?。慧能的大弟子: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只要无我无心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由此至彼地做好,便是佛法极意。茶道的精神也是无我无心地达到道之极意。
坐禅观法,易起龟毛兔角般无量烦恼杂念。唯以深厚工夫将之压住,使其余念不起。然而工夫之念烦恼之念易以混同,故生纷扰之忧。茶道却不同,活动肢体,处理器皿,故心亦寄托于此,不被他情所夺,且不难尽至。此乃出自一休禅师妙智?。
三、茶意
茶意即禅意?。因为了悟禅意,而了悟茶意。?若不知禅意,亦不知茶意?。
禅定之要?是指心不动。心不被外界所夺,内心清净不躁,禅茶也要无我无心地沉静下来。
本来禅机?是说无心的活用。机是?弹跳?,是无心应物而现的灵活作用。如毽子落在地上,因反弹之力而弹跳。又如吊钟撞在树上,自然地发出声音,也是一种?弹跳?。如电光石火般的活用,就是本来的禅机。
禅茶是依据禅觉悟无我无心的境界。要珍惜光阴,尽早悟道,以无我无心的境界,所作所为全部自由自在,充满禅茶无碍三昧的妙味。
四、茶器
禅茶之器物,非美器,非宝器,非古器。以圆虚清净之心为器。以此清净一心为器,乃禅机之茶。不论器物好坏,断除善恶邪见,于己之心索得实相清净之器?。禅茶的茶器是自己的本来清净之心,称为圆虚。圆虚是指圆满如虚空,遍一切处。禅家常显示一圆相,称之为大圆镜智,真空无相之本体。因为是不可思议的存在,所以,禅的宗旨就是要觉悟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这一点的体现就应该说就是禅机的灵活作用。觉悟了自己清净心的人,其平常动作处处体现着佛做、佛行,没有丝毫的分别心,无为自然地应人接物,如电光石火般敏捷,那就是?禅机之茶?
一心之器,非人陶铸而造。天地自然之器,阴阳日月,森罗万象,百界千如,具足一理?。天地万物都是实相清净的茶器。此即天地自然之器,?法尔自然?。天高地低,太阳永远东出西没;春天,芽发叶生;秋天,叶落果结;夏天热冬天冷,是天地自然无伪的景象。这景象就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也是?虚灵不昧之佛心?。不明此理,而以浅薄的人间下智做种种分别,起种种妄想,遮蔽了真如的灵光。
阴晴之间,光在闪耀。天空本有,一轮明月。?努力走进禅茶之门,不知不觉之间,心会沉静、纯净下来,自然会成为美器,本来的清净之心必会显现。
乃天地同一,圆虚清净之宝器,亦为禅茶之机。古瓯陈器,非常奇玩,相对有何价值?。佛法的主体是讲因果因缘,从时间上来说因果,?因必生果?。如果从空间上来说,自己一个人不能生存,必须受全社会的恩惠。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圆虚清净才是禅茶的栋梁。心中没有任何障碍,法尔自然地回到本有模样,便是禅茶的灵活作用。
五、露地
观今之世俗,称茶事之庭院为露地,实乃与露地本间相去甚远。原意之露地,露为训读,地乃为心。此乃显露自性之意。断一切之烦恼,露真如实相之本性,故称为露地?。
利休:露地之表,犹如松叶。不见纤尘,清净无染。
《金刚经》: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是分别之心看世界,那是不真实的世界。不对世界做世界是非之相,那就是真世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所住,那是妄心,如果心无所住,真正是无我无心,本心、本性、实相清净之心、真空妙有之相便会自然显现。
泽庵禅师:万事之行,不生欲行之心,若生,心便止于其事。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于生心之处止心,手亦不行,若行便止其处。心生其处,同时而不止其处为诸道名人所说。止心生执著,堕轮回 。止心为生死符。看花红叶绿,生看花红叶绿之心,看花红叶绿之心却不止花红叶绿也!
慈圆有歌道:柴门花香任其香,世人看此空遗憾。
花无心地香着,我心停在花上注目看啊,身被香染,心却遗憾。所见所闻,心不留止一处,乃至极之事。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1.古代《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茶禅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谛。每一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将小我提升为大我,将大我转化为无我,才能留下一份经久弥醇的余香。
2.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是传统的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3.?茶?字的字型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 (《红缕梦》中妙玉论饮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4.?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
道教非常重视养性和养气,认为它们比养生更重要。认为只有修性为本,修身为辅才是养生的真正目的。因为武夷岩茶有很多天然的功效,一可以排毒,二可以养生,三可以养心,四可以清心,五可以修身,道教认为这种茶是草木之精,食之可以祛病健身;道教提倡静心,而武夷岩茶是灵物,通过饮用可以提高自己的静心,所以武夷岩茶成为道教修行的最佳之物。被誉为 "佛道之源 "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积淀丰富。
早在唐贞观六年(618年),僧人就在武夷山云窝修建了石塘寺。寺后的茶洞是最早的茶园。从伏虎岩到司马泉,茶洞占地10余亩,盛产名茶。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寺岩皆有茶,正所谓有寺产茶,无茶不能禅寺。在九龙窝石壁上镌刻的 "甘侯故里 "依然可见。
这是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正名,也是武夷岩茶最早的好名字。通过当地官员对朝廷官员的馈赠,使寺庙茶走出了山寺,成为宫廷官府的最佳饮品。武夷岩茶文化与佛的关系深远;自古以来,就有 "茶佛相依 "的说法。古往今来,佛教徒在佛教寺庙里喝茶,佛教寺庙里也会有佛教茶。武夷岩茶是主要的佛茶之一,可以说是佛茶的始祖,作为一种物质精神,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体现了禅宗的精神。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6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