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青风藤的中药属性

拼音: QING FENG TENG

青风藤的中药属性

拉丁: Sinomeniumacutum英文名:CAULIS SINOMENII

别名: 青藤、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青防己、青藤碱

出处《中药志》

拼音名QīnɡFēnɡTénɡ

别名清风藤(《本草图经》),青藤、寻风藤(《纲目》)。 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青藤及华防己夏、秋采割藤茎,晒干,或润透切段,晒干。清风藤秋冬采老藤,切段,晒干。

药用部位: 根

产地: 江苏、浙江、湖北

采收: 秋末冬初采割。

加工: 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药性: 平

药味: 苦、辛

归经: 归肝、脾经

功能: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毒性: 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药材性状

呈细长圆柱形,直径5~20毫米,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节处膨大。体轻,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灰**或淡灰棕色,不平坦。横切面韧皮部很窄,木质部导管与射线呈放射状排列,导管较大,中央为圆形的髓。气弱,味苦。

青藤

植物名: 青藤

拉丁: Sinomenium acutum (Thunb.)

科名: 防己科

属名: 防己属

毛青藤

拉丁: Sinomenium acutum (Thunb.) Wils.var.cinereum

科名: 防己科

属名: 防己属

形态描述: 本变种与正品青藤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叶表面被短绒毛,下表面灰白色,绒毛更密;花序及幼茎亦有短绒毛。

生态环境: 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山谷林阴下或沟旁。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河北、广东、贵州。 饮片名: 青风藤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为长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片面灰**或浅灰棕色,木部有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其间具有多数小孔。髓部淡黄白色,周边绿褐色或棕褐色。体轻,质硬而脆。气微,味苦。

炮制作用: 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英文名 CAULIS SINOMENII

别名大风藤、吹风散、黑防己、排风藤、青防己

来源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 及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 var. cinereum 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茎。秋末冬初采割,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常微弯曲,长20~70cm或更长,直径0.5~2cm。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节部稍膨大,有分枝。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用法用量 6~12克。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祛风湿,利小便。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

①《本草图经》:治风。

②《纲目》: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

③《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口眼歪斜,痈肿恶疮。

④《中国药植志》:除湿,祛风,行气,利水。治膀胱水肿,风肿,脚气湿肿。

⑤《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驱风湿,通经络。治风寒湿痹,鹤膝风,肢节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一切诸风:青藤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内,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瓶内。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急以梳梳之。要痒止,即饮冷水-口便解。避风数日。(《濒湖集简方》青藤膏)

②治骨节风气痛:大青木香根或茎叶适量,煎水常洗痛处。(《贵州民间药物》)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清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奇功。须与当归、枸杞合用方善也。

②《本草便读》: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

《 祛风湿强筋骨 类 中药材》

( 43味 —— 透骨草、木防己 、 雷公藤 、 伸筋草 , 徐长卿、路路通 、 桑寄生、五加皮 、 香加皮、青风藤 、 鸡矢藤 、 木爪 、 小驳骨 、 蚕沙,狗脊,乌梢蛇,豨签草,老鹤草,鹿衔草,千斤拔,两头尖,海桐皮,油松节,臭梧桐 , 憽木 、 槲寄生、石楠叶、青羊参、石南藤、走马胎、千年健、海风藤 、 金铁锁、闹羊花、地枫皮、穿山龙、宽筋藤、寻骨风、络石藤、扶芳藤、牛大力 、 爬山虎、三分三)

《 透骨草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辛)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 。

《 木防己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寒)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脾、肾、膀) , 功效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解毒、消肿) 。

《 雷公藤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凉)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

心) , 功效 (祛风除湿、通络活血、消肿解毒、消炎止痛、杀虫) 。 特注 (有大毒)。

《 伸筋草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

脾、肾) , 功效 (祛风寒、除湿、舒筋、活络、消肿) 。

《 徐长卿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辛) , 入经 (肝、胃) , 功效 (祛风、化湿、行气、通络) 。

《 路路通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活络、通经、利水) 。

《 桑寄生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甘)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安胎元) 。

《 五加皮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 。

《 香加皮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心、肾) , 功效 (祛风湿、壮筋骨、利小便) 。

《 青风藤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脾) ,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

《 鸡矢藤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甘) , 入经 (肝、

脾、胃、肺) , 功效 (祛风、除湿、消食、导滞、活血、消肿、解毒、止痛) 。

《 木瓜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酸) , 入经 (肝、脾) , 功效 (化湿、舒筋、平肝、和胃) 。

《 小驳骨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辛)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瘀、止痛、续筋、接骨) 。

《 蚕沙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甘、辛) , 入经 (肝、脾、胃) , 功效 (祛风、除湿、化浊、和胃) 。

《 狗脊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甘)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湿、强腰膝、补肝肾) 。

《 乌梢蛇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甘) , 入经 (肝) , 功效 (祛风、通络、止痉) 。

《 豨签草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寒)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

《 老鹤草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脾、肾) ,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泻痢) 。

《 鹿衔草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甘)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止血、止咳) 。

《 千斤拔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甘、涩)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 。

《 两头尖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热) , 药味 (辛) , 入经 (脾) , 功效 (祛风湿、消痈肿) 。

《 海桐皮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脾) ,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 。

《 油松节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

《 臭梧桐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甘) , 入经 (胃、大肠) , 功效 (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 。

《 憽木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甘) , 入经 (肝、脾、肾) , 功效 (祛风湿、利小便、散瘀血、消肿毒) 。

《 槲寄生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安胎、下乳、降血压) 。

《 石楠叶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止痒) 。

《 青阳参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甘、辛) , 入经 (肝、心、脾) , 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 。

《 石南藤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辛) , 入经 (肝、脾) , 功效 (驱风寒、通经络、消肿、止痛) 。

《 走马胎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辛) , 入经 (肝、脾) , 功效 (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 。

《 千年健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肾) , 功效 (祛风湿、健筋骨) 。

《 海风藤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微温) , 药味 (辛) , 入经 (肝) , 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

《 金铁锁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 , 功效 (祛风、除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 。

《 闹羊花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辛) , 入经 (肝) , 功效 (祛风、除湿、散瘀、定痛) 。

《 地枫皮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辛、涩) , 入经 (肾、膀胱) , 功效 (祛风、除湿、行气、止痛) 。 特注 (有小毒)。

《 穿山龙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肺、肾) , 功效 (祛风、舒筋、活血、止痛、止咳、平喘、祛痰) 。

《 宽筋藤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凉) , 药味 (苦) , 入经 (肝) , 功效 (祛风、舒筋、活络、止痛) 。

《 寻骨风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苦、辛) , 入经 (肝、胃) , 功效 (祛风、通络、行气、止痛) 。

《 络石藤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微寒) , 药味 (苦) , 入经 (肝、心、肾) , 功效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

《 扶芳藤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微温) , 药味 (苦) , 入经 (肝、脾、肾) , 功效 (舒筋、活络、补肝肾、益气血) 。

《 牛大力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平) , 药味 (甘) , 入经 (脾、肺、肾) , 功效 (舒筋、活络、补脾、润肺) 。

《 爬山虎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辛、涩) , 入经 (无) , 功效 (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

《 三分三 》—— 药类 (祛风湿强筋骨) , 药性 (温) , 药味 (苦、辛) , 入经 (无)

, 功效 (祛风、除湿、解痉、镇痛) 。 特注 (有大毒)。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8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