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杂交水稻的口感风味真的如网民所说的不如普通水稻好吃吗?

每个人的口味是不同的,所以对杂交米的接受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杂交水稻的口感风味真的如网民所说的不如普通水稻好吃吗?

首先杂交稻不等于袁隆平团队的杂交稻,现在南方种植的杂交商品稻的品种有多个谱系,仅有少量是袁隆平团队的品种,更多是谢华安、周开达等等团队培养出来的籼系杂交稻。因此,即便是说吃杂交稻,基本上吃的都是这些杂交商品稻。这些杂交稻的口感各异,但基本上脱不开籼米的口感,因此吃惯了籼米的湖广一代的南方人,对这些杂交商品稻很容易就可以接受了。

但我可以确认绝大多数的北方人肯定不会喜欢这种大米饭,因为它太没有黏性了,做出来的米饭特别散,根本不会黏在一起。但别说,就是有人喜欢这样散的米饭,认为这种米饭的口感最好。这大概就是“众口难调”吧。

对于北方人,粳米这种黏性强的米做出来的米饭最受欢迎,认为这才是米饭,当然对杂交籼米就相当不喜欢了。但南方人对籼米的接受程度高,籼米天生黏性就比粳米差一些,而杂交稻比籼米的黏性更差一些罢了,对大多数不太挑的人,实际上也是能够接受的。

其实,对杂交籼米伤害最大的是电饭煲。用电饭煲做出来的杂交籼米的口感最差,这也是现代人普遍说杂交籼米口感不好的原因。如果是按照老法去蒸煮米饭,大概就能挽救回杂交籼米的声誉了。

至于袁隆平团队的杂交稻,我是没吃过,但听吃过的朋友说,类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粮店里卖的“机米”,特别散,煮饭也不吸水,吃到嘴里木渣渣的,嚼了就是粉,从来不粘牙。所以就真的没人吃了,都是买给米粉厂做米粉,或者酿酒醋厂(现在啤酒里全是大米,据说杂交籼米最多),最后就是做饲料了。总之,中国人不浪费粮食,总有办法消化掉。

但总体上来说,北方人肯定不喜欢杂交籼米,南方人的接受程度高一些,尤其是湖广地区这些普遍种植籼米的地区,对杂交籼米的接收程度当然远远高过北方。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现在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普通水稻,都是杂交水稻,只是品种不同,口味各异而已!即便有野生稻那都是药用的不会给你当饭吃,也没有那么多!

其他的粮食都只分糯与不糯,味道设人过问。

唯有大米味道奇特,各个品种有各个品种的味道。

儿时,我们家乡种几个品种:云南谷,桩桩谷,红粘谷,白粘谷,酒谷(糯谷)。唯独云南谷米饭最香,一家人做云南谷米饭,全寨人都闻着叫香,那时我才几岁,不吃汤只吃干饭也能吃两三碗,酒米次之。后来逐渐引进新品种(我们挨着农科所,他们研究出来的新品种总是无偿地给我们种)新品种矮,颗粒大,饭不很糯,香味不及云南谷,但有它的特殊性,耐水耐甑,吃起来清香,不依粘黏(本地音:米噜噜的)一一这就回击了说“杂交水稻不香”的问题。

以上是儿时的记忆。

而今,中国就跟本找不到老品种了,都是杂交几十代的品种了!科学家们为了解决香与不香的问题已经费了不少的心血,研究培育了好多比“云南谷”还香的“香米”什么“稻花香”“五里香”“十里香”…就是现在最普遍的秋田小町等吃起来都又糯又香,怎么会是“杂交水稻做饭不香”之说呢?特别是那些标有留香型大米闷饭时喷出的香味,满屋皆是,它们是典型的杂交水稻,你会说它不香吗?

现在你口口吃的都是杂交水稻,就是你说的“普通水稻”也是杂交水稻,只是跟人一样:名字不同。

我喜欢吃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要回甜有味。不知哪个文人只认为杂交水稻产量高,不好吃?如果是推测只求得文字 游戏 一点也不好玩。

不清楚,没注意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水稻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那时的先民就开始种植水稻来果腹了。

一、育苗

种植水稻最初的阶段就是育苗,在这一阶段里,水稻还是同小麦一样是长在湿润的泥土里的,在李子柒所展示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她在泥土中?育秧?。

待秧苗长成,就需要将它移入水田,这就需要进行?打田将水渠中的水引进泥田中,开辟出一块适合秧苗生长的水田。水田打好之后就要将培育好的秧苗插入田中,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插秧?。

二、生长

秧苗整齐地立在水田中,奋力地汲取它成长所需要的一切,阳光、水、空气,丰润的大地也不吝地给予秧苗它所能给予的一切。在大自然倾尽所有的时候,农民也在辛勤耕耘着脚下的热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水稻移入本田后的三个月中,农民头顶烈日培育、脚踏星月归家。日复一日,看着水田里的秧苗慢慢?抽穗?、?扬花?、?灌浆?,在此期间还要防止恶苗病、霜霉病、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害,眼看颗粒日趋饱满,终得见辛勤付出后的回报。

三、成熟

成熟后的水稻需要通过人力收割,或者利用现代化农业器械进行收割,将稻穗与稻茎分离;之后,要晒谷,将谷子铺散开来,需要常常翻动,加速谷物的干燥;继而利用电动或手动的风谷机,将良谷与劣谷进行二次分离;最后用打米机脱去谷皮,将洁白如玉的稻米与米糠分离。至此,我们才能见到日常食用的大米。

李子柒用了两年时间,拍摄出十分钟的?水稻的一生?,画面有大自然的美,有谷物成熟的美,也有子柒劳动时的美。李子柒用最真实的画面,让我们知道嘴里的食物从哪里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9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