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高雅说法
喝茶的高雅说法,如下:
1、品茶。
常说:琴棋书画诗酒茶。对于古代文人,喝茶是高雅的事,所以他们雅称为:品茶。
2、品茗。
茶有别称叫“茗”,很多时候茶、茗两字通用,品茶也叫品茗。
3、饮甘露。
古代刘宋在《宋录》写: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就是说,这杯里的不是茶水,是甘露。后人沿用,把喝茶也雅称为:饮甘露。
4、佳茗。
从来佳茗似佳人。好茶韵味无限,就如美人一般值得细细品味欣赏。所以一杯好茶,雅称:佳茗。
5、沏香茗。
古时文人多爱清茶在侧,红袖添香的夜读。茶味清香,故而喝茶又被称为:沏香茗。
喝茶文雅的说法为品饮香茗,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正如香茗,从来佳人似佳茗。
陆羽《茶经》有记载:人在草木间为“茶”,茶只是其中一名字,它还可以叫桥(jiǎ)、护(shè)、茗、井(chu ǎn)。
荼和茶,我们总是傻傻分不清楚,在中唐之前,茶的书写方式正是“荼”,有苦茶之意。“荼”有很多种含义,其中一种就代表了茶叶。
随着盛唐之后,茶叶进入百姓家,民间的读书人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简洁,就将它减去了一笔,成了如今的“茶”。
宋朝,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在那个年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一种雅致诗性的生活状态。
而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说明了那个年代喝茶的流行。《茶录》和《大观茶论》亦成了文人茶道所遵循的规则。
一、宋代的文人雅士们都是如何“玩茶”的?
如果说,唐代的煎茶侧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则更讲究意境了。点茶,是宋人雅致生活的集中写照。三五成群去斗茶,茶点的好,在朋友中就很有面子。如果又能在茶汤之上写诗作画(谓之分茶,又称为茶百戏),那就更被惊呼神人了。
点茶:
人行草木间即为茶,宋人把心中的山水草木,泼在画里,也点在茶里。
1、炙茶:取出茶饼,陈茶用沸水浸泡一下,刮去膏油一两乃止,以钤钳之,微火炙干,当年新茶则直接碾茶。
2、碾茶:以净纸密裹槌碎,碾成粉。
3、罗茶:以细密为佳。
4、候汤:活水点茶,用木炭烧水,水烧至边缘泛蟹眼小泡即止。
5、熁(xie)盏:用开水温盏预热。
6、点茶:量茶约6.8克,先注汤调膏,再注入水,边注水边用茶筅环回击拂,汤上盏四分则止,面色鲜白,著盏为水痕为佳。
二、斗茶: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好茶道,流行斗茶,在点茶时文人雅士们比较茶汤,同时吟诗作赋,在茶汤上作画,一比高下。斗茶可谓风靡一时。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斗茶从准备之初,共有五个步骤。首先要有个茶饼。
1.炙茶
先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然后用微火炙干。新茶一般不炙。
2.碾茶
用干净的纸包裹,槌碎,然后碾细。若过夜,则色昏。
3.罗茶
碾好的细木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
4.、烘盏
凡是点茶,必须先烘盏使之热。如果盏冷,茶就浮不起来。
6.、点茶
先投茶,然后注汤,调成膏状。
后来这种饮茶方式传至日本,演变为当今日本的“抹茶道”,流传至今。
三、茶趣?斗茶令与茶百戏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这是点茶的极致了。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茶百戏要求,在点茶的汤花上迅速做出各种文字和图案,这个时间极短,难度极大,最终效果类似我们见到的咖啡拉花。你可以想象一下咱们现在的咖啡拉花。完全可以媲美。
在宋代,基本的情况就是,茶是天下通行的饮品,除了文人雅士的讲究,百姓日常生活不能缺了它,待客也不能缺了它:“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