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的生产基地
山东济宁
巴斯夫公司(BASFSE)是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精细化学产品基地;济宁浩珂矿业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煤矿安全用非金属材料开发制造服务商。此次双方合作,主要是进行矿用安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项目总投资10.37亿元,注册资本3.48亿元。
南京一体化石化生产基地
巴斯夫和中国石化各持该合资企业的一半股份,总投资额为29亿美元。这是巴斯夫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一套蒸汽裂解装置和九套下游装置于2005年开始运营。南京生产基地为国内市场生产优质的化学品和塑料。巴斯夫与中国石化计划进一步投资9亿美元以拓展生产基地。
上海漕泾的一体化异氰酸酯项目
巴斯夫与亨斯迈及几家中方伙伴合作,共同在位于上海漕泾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兴建了两家合资企业,生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MDI和TDI是生产聚氨酯的重要原材料,被用于汽车工业和建筑业以及冰箱、家具被覆材料、床垫和鞋类等产品中。这个项目投资总额为10亿美元,并已于2006年中期投产。
上海浦东
巴斯夫应用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自2000年起成为巴斯夫的全资生产企业。公司生产皮革与纺织助剂和分散体等特种化学品。2007年6月,巴斯夫在浦东新成立了一家聚氨酯特种产品生产基地: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中国)有限公司包括一个聚氨酯组合料厂、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热塑性聚氨酯(TPU)生产装置。
巴斯夫计划在重庆建造另一个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生产装置,年产达40万吨,通过这一项目,巴斯夫同样关注迅速发展的中国西部市场。重庆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拥有超过三千万人口。
BACC 巴斯夫应用化工有限公司
BACC成立于1994年,原为巴斯夫与上海染料公司的合资企业,自2000年起成为巴斯夫的全资生产基地,在巴斯夫亚太区生产网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司位于上海浦东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紧邻上海外高桥港口,是巴斯夫浦东基地中的重要一员。巴斯夫大中华区总部注册在巴斯夫浦东,还包括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中国)有限公司 (BAPS)。
巴斯夫应用化工有限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众多行业及领域,如用于涂料、塑料及家具行业、皮革及纺织制造业、建筑和汽车行业及家用产品供应商等。BAPS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中国)有限公司
巴斯夫正在扩展其在亚洲的聚氨酯业务,并在上海浦东投资建设一个新的特种化学品生产厂。按国内客户需求量身订做的聚氨酯特种化学品将于2007年初开始在浦东生产。
该项目将包括一个聚氨酯组合料厂、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热塑性聚氨酯(TPU)生产厂。
BACH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
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兴建并运作一套聚四氢呋喃(PolyTHF®;)一体化生产设施。这套装置年产能力为6万吨聚四氢呋喃,于2005年中期全面投产。
紧邻聚四氢呋喃综合设施,巴斯夫还投资兴建了一套聚异氰酸酯装置。该设施年产8,000吨,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建设,预计2007年初投产。产品聚异氰酸酯用于汽车、工业和木材涂料,将供应整个亚太市场。
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是巴斯夫的全资投资。
BAPC 巴斯夫聚氨酯(中国)有限公司
巴斯夫于1998年在广东省广州南沙成立的生产聚氨酯组合料及为汽车避震系统配套的弹性体及缓冲零件(Cellasto®;)的生产线装置。组合料年产能力为3万吨;弹性体及缓冲零件年产能力为320万件,供应家电、建筑、鞋类材料、汽车、家具等各行业的客户。
这家巴斯夫的全资生产企业有员工近100人。
BVC 巴斯夫维生素有限公司
巴斯夫维生素有限公司(BVC)是巴斯夫与东北制药总厂于1995年合资成立,巴斯夫于2000年将其在该公司占有的股份从70%增加到98%,2005年收购剩余的2%,从而成为巴斯夫的全资子公司。在中国东北的沈阳生产维生素、复合维生素、非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以及预混饲料产品,年产能约1万吨,现有员工人100余人。
2006年中,公司在广东省佛山增加了一个生产泰可诺美的预混饲料厂,泰可诺美是为饲料行业提供的一种预混产品。这一生产厂将有70多名员工。BAPT 巴斯夫聚氨酯(台湾)有限公司
巴斯夫于1988年在台湾新竹成立的聚氨酯组合料装置,年产能力为1.1万吨,供应家电、建筑、玩具、鞋类材料、汽车、家具等各行业的客户。
这家巴斯夫的全资生产企业有员工40多人。
BEMC 巴斯夫电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2005年巴斯夫收购了默克集团(Merck KGaA)的全球电子化学业务。原伊默克电子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更名为巴斯夫电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巴斯夫电子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领先的电子材料供应商,主要提供半导体暨液晶薄膜显示器制造业所需的电子化学品,分为五大类,包括:洁净制程用化学品、蚀刻用化学品、微影制程化学品、化学机械研磨制程用化学品和铜制程相关化学品等产品。
巴斯夫电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是巴斯夫的全资企业。BEMT台湾巴斯夫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此次收购,默克在台湾的电子化学业务现更名为台湾巴斯夫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成为台湾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器制造业中的领导供应商。
台湾巴斯夫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半导体暨液晶薄膜显示器制造业所需的高品质,涵盖洁净制程用化学品、蚀刻用化学品、微影制程化学品、化学机械研磨制程用化学品和铜制程相关化学品等。
台湾巴斯夫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巴斯夫的全资企业,员工人数超过260人,在台湾桃园县和台南拥有3个生产基地。合资生产企业 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
巴斯夫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SINOPEC)于2000年 12 月在江苏南京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BYC),旨在建设并运作一个一体化石化基地。该合资企业总投资额达29亿美元,巴斯夫拥有50%的股份。该一体化石化基地的核心是一套蒸汽裂解装置,它为九套生产下游产品的世界级装置提供原料,已于2005年中期投入商业运营,9月举行了盛大的投入商业运营仪式。每年产出170万吨优质化学品和聚合物,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公司约有员工1500人。
2009年9月28日,中国石化和巴斯夫于今日正式启动了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BYC)扩建工程的建设,双方计划共同投资约14亿美元,生产下游化学品中间体和专用化学品,服务于国内市场。
扬巴二期项目包括将蒸汽裂解装置的乙烯年产量从60万吨增加到74万吨、新建一套2-丙基庚醇装置、一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装置、一套醇胺联合装置等10套化学品装置以及扩建3套现有装置。产品将主要服务于农业、建筑、电子、医药、汽车、化学品制造等各行业。
SBPC,SLIC,HPS
2003年3月,巴斯夫、亨斯迈及其中方合作伙伴成立三家合资公司,共同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兴建一套一体化异氰酸酯综合装置。2003年11月,该装置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将产能优化至世界级水准,粗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的产能将为每年24万吨,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则为16万吨。得到此次批准后,已于2003年底开始基地建设准备,2004年举行了破土动工仪式。预期2006年投入商业生产。
三家合资公司分别为:
上海联恒异氰酸酯有限公司(SLIC)- 一家年产24万吨粗MDI的制造工厂,包括起始原料苯胺和硝基苯的生产设施。工厂将由巴斯夫、亨斯迈、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建造。
上海巴斯夫聚氨酯有限公司(SBPC)- 一家MDI精加工工厂和一家年产16万吨TDI的工厂,生产起始原料硝酸和二硝基甲苯。将由巴斯夫及其合作伙伴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建造。
上海亨斯迈聚氨酯有限公司(HPS)- 一家MDI精加工工厂及一家预聚合物工厂。其生产装置由亨斯迈和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造。 扬子巴斯夫苯乙烯系列有限公司
扬子巴斯夫苯乙烯系列有限公司(YBS)是巴斯夫与合作伙伴扬子石油化工公司于1994年10月在南京成立,巴斯夫占有60%股份。该厂现有员工超过200人,生产乙苯、苯乙烯、聚苯乙烯及可发泡聚苯乙烯Styropor®;。该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包装工业、电子和电气设备、玩具和家用产品。 上海高桥巴斯夫分散体有限公司
上海高桥巴斯夫分散体有限公司(SGBD)是巴斯夫与上海高桥石化公司于1986年建立的合资企业,双方各占50%股份。该厂现有员工80多人,生产用于涂布纸张及地毯用的苯乙烯-丁二烯胶乳。该公司于2002年将其年产量提高至13万吨,2005年初进一步提高至21万吨。 巴斯夫上海涂料有限公司
巴斯夫持有巴斯夫上海涂料有限公司(BSC)的60%股份,合资伙伴为上海涂料有限公司。公司于1995年成立,自1997年1月起生产各种主要用于汽车工业的阴极电泳漆、二道底漆、面漆、金属底色漆、罩光清漆及助剂,以及塑料漆等,年产量为1.7万吨,现有员工200多人,为各大中国汽车制造商首选的汽车原厂漆供应商。 巴斯夫吉化新戊二醇有限公司
巴斯夫吉化新戊二醇有限公司(BPNC)是巴斯夫于1995年在中国东北吉林省与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巴斯夫在该公司中占60%股份,于1998年5月投产。新戊二醇的设计年产能力为1.5万吨,2004年增加至1.8万吨,2005年10月再次增至2.5万吨。新戊二醇主要用于粉末涂料树酯、不饱合聚酯、塑料及医药的生产。该厂现有员工近50人。
BCGC
巴斯夫催化剂桂林有限公司
巴斯夫催化剂桂林有限公司(BCGC)是巴斯夫于2007年收购原桂林利凯特后独资成立的一家生产摩托车及小型通机排放催化剂企业,有员工150多人。 巴斯夫台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巴斯夫台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BTCC)是巴斯夫与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02年12月完成交易程序后成立的55(巴斯夫):45合资企业,生产基地年产能为1.2万吨,位于新竹,生产优质的植保配方产品。
巴斯夫在全球范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陶氏Dow化学
杀菌剂市场增长迅速,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成为一匹黑马
巴斯夫主要生产化学品、塑料、特性产品、作物保护产品以及原油和天然气。
巴斯夫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被美国商业杂志《财富》评为“全球最受赞赏化工公司”;同时在德国所有公司的跨行业评比中,巴斯夫名列第二。
公司业务:化学品及塑料、天然气、植保剂和医药等,保健及营养,染料及整理剂,化学品,塑料及纤维,石油及天然气。
巴斯夫集团还是世界最大的丙烯酸生产企业,在欧洲和北美有生产能力60万吨/年,比居第2位的罗姆哈斯公司多1倍。巴斯夫集团在世界聚苯乙烯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能力居世界第2位。
巴斯夫经营简况
巴斯夫集团近几年继续继承注重研究与开发的良好传统,逐步出售其非核心和不盈利的业务,并通过新、扩建生产装置和收购相关生产厂,大力加强和拓展核心业务。
巴斯夫集团在稳定国内和欧洲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拓展北美、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同时加强南美市场的经营。巴斯夫集团经营状况良好,销售额、资产总值、净利润等指标均呈稳定增长的势头,而资产负债率却逐年下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巴斯夫
近年来,杀菌剂市场增长迅速。在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三大类农药的新上市产品中,杀菌剂显然更胜一筹,上市产品更多,而且有多个重磅产品横空出世。像巴斯夫的氟唑菌酰胺、先正达的苯并烯氟菌唑、杜邦的氟噻唑吡乙酮、陶氏益农的Inatreq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杀菌剂更是自成体系地迅猛增长,成为全球瞩目的一匹黑马。
在新上市的杀菌剂中,不仅拥有全新结构的化合物,更有全新作用机理的新产品,这显然让20多年无新作用机理化合物上市的除草剂望尘莫及。全新结构、全新作用机理、颇具市场竞争力的重磅产品等,成为推动杀菌剂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农化公司对SDHI类杀菌剂情有独钟
氟唑菌酰胺、啶酰菌胺、苯并烯氟菌唑、联苯吡菌胺、氟唑菌苯胺位居前五,占SDHI类杀菌剂市场的80.2%。
近年来,杀菌剂市场增长迅速。在先正达、拜耳和巴斯夫等世界领先跨国公司的农药销售业绩中,杀菌剂都占据了最优势地位。尤其是巴斯夫,2015年,公司的杀菌剂占其农药销售额的45.2%,相对于除草剂和杀虫剂优势明显。
在各类杀菌剂中,各公司对SDHI类杀菌剂情有独钟。在全球销售额前20类农药中,SDHI类杀菌剂的增长最快,也许能解释这一现象。2015年,SDHI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为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9%,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9.8%。在该类产品中,氟唑菌酰胺、啶酰菌胺、苯并烯氟菌唑、联苯吡菌胺、氟唑菌苯胺等位居前五,它们占SDHI类杀菌剂市场的80.2%。
近日,中化国际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刘长令教授介绍了20多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杀菌剂品种。
氟唑菌酰胺
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是由巴斯夫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它对谷物、大豆、玉米和油菜上的病害具有优良防效,并具有非常优异的内吸传导活性。叶面喷雾和种子处理均可。其使用剂量为100~200g/hm2。2012年,氟唑菌酰胺上市,当年实现销售额0.95亿美元;2013年的销售额迅速增至2.10亿美元;2014年,进一步提升至2.85亿美元;2015年,继续攀升至3.90亿美元,并成功超越巴斯夫自家产品啶酰菌胺,成为SDHI类杀菌剂中的第一大产品。
啶酰菌胺
啶酰菌胺(boscalid)也是巴斯夫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03年上市。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其使用剂量为285~770g/hm2。2012年,啶酰菌胺的销售额为3.55亿美元;2014年为3.9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5年,其销售额有所下降,为3.30亿美元,从而将其在SDHI类杀菌剂中蝉联多年的首席地位让给了氟唑菌酰胺。
苯并烯氟菌唑
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是先正达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3年上市。苯并烯氟菌唑对亚洲大豆锈病防效优异;同时对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基腐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小麦白粉病、玉米小斑病及灰霉病有特效;而且可以与多种杀菌剂复配,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2015年,苯并烯氟菌唑的全球销售额为2.30亿美元,在SDHI类杀菌剂中位列第三。
联苯吡菌胺
联苯吡菌胺(bixafen)是由拜耳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0年上市。用于防治叶斑病和叶锈病等,并有望成为杀菌剂抗性治理的重要品种。拜耳预计,联苯吡菌胺的年峰值销售额将超过4.3亿美元。2012年,联苯吡菌胺的全球销售额为1.00亿美元;2014年,翻番至2.00亿美元;2015年,其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5%,为1.95亿美元,但其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49.9%,在SDHI类杀菌剂增幅榜中排名第一。
氟唑菌苯胺
氟唑菌苯胺(penflufen)也是拜耳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2年上市。主要用于马铃薯、油菜、棉花、小麦和大豆等作物上的病害防治,种子处理。2012年,氟唑菌苯胺的全球销售额小于0.30亿美元;2014年销售额为1.30亿美元;2015年同比下降了7.7%,为1.20亿美元。
氟吡菌胺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是由拜耳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可有效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等,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使用剂量为70~100g/hm2。拜耳在中国开发了氟吡菌胺与霜霉威盐酸盐的复配产品银法利(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25克/升霜霉威盐酸盐+62.5克/升氟吡菌胺),其对番茄晚疫病和黄瓜霜霉病防效很好。2012年,氟吡菌胺的全球销售额为0.6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为0.50亿美元。
氟吡菌酰胺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是由拜耳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2年上市。主要用于防治白菜黑斑病、葡萄灰霉病和大麦网斑病等;还可有效防治线虫,是SDHI类产品中唯一防治线虫的杀菌剂。拜耳在中国登记的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商品名“路富达”),不仅防治黄瓜白粉病,还灌根防治番茄根结线虫。2014和2015年,氟吡菌酰胺的全球销售额均为0.60亿美元。
pydiflumetofen
pydiflumetofen商品名为Adepidyn,开发代号为SYN545974,是先正达最新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先正达继吡唑萘菌胺、氟唑环菌胺和苯并烯氟菌唑之后开发的新一代SDHI类杀菌剂中的重磅产品。2017年,在阿根廷首先上市。pydiflumetofen用于小粒谷物、玉米、大豆和特种蔬菜等许多作物,防治灰霉病、褐斑病、菌核病等;还突破性地防治谷物上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如赤霉病等。据先正达预测,pydiflumetofen的年峰值销售额将突破7.50亿美元。
异噻菌胺
异噻菌胺(isotianil)是由拜耳/住友化学共同开发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2010年上市。主要用于育苗箱和种子处理,防治水稻稻瘟病。可以与吡虫啉、多杀霉素、噻呋酰胺等复配。使用剂量为100~300g/hm2。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也<0.30亿美元,但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5.7%。
氟嘧菌酯
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是由拜耳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004年上市。主要靶标谷物上的茎基部病害,包括由壳针孢菌(Septoriaspp.)、镰刀菌(Fusariumspp.)引起的病害,云纹病、霉病和网斑病等。其适用期广,无论在真菌侵染早期如孢子萌发、芽管生长以及浸入叶部,还是在菌丝生长期都能对作物提供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孢子萌发和初期浸染最有效;同时具有优异的内吸活性和很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可作叶面喷施或者种子处理。使用剂量为125~150g/hm2。2014年,氟嘧菌酯的销售额为2.2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为2.00亿美元,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4%。
肟醚菌胺
肟醚菌胺(orysastrobin)是由巴斯夫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007年上市。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恶苗病等。2014和2015年,肟醚菌酯的销售额均<0.30亿美元;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4.9%。
苯菌酮
苯菌酮(metrafenone)是由巴斯夫开发的二芳酮类杀菌剂,2004年上市。主要用于谷物和葡萄等,防治白粉病和全蚀病等。使用剂量为75~150g/hm2。2012年,苯菌酮的全球销售额为0.7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为0.60亿美元。
pyribencarb
pyribencarb是由组合化学开发的肟醚类(或苄基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2012年上市。主要用于果树、茶树和蔬菜等,对菌核病、灰霉病有特效。其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0.30亿美元。
tolprocarb
Tolprocarb是由三井化学最新开发的酰胺类(或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2015年上市。主要用于水稻,防治稻瘟病。使用剂量为900~1,200g/hm2。2015年,tolprocarb的销售额<0.10亿美元。
flutianil
Flutianil是由日本大_化学公司开发的杀菌剂,2015年上市。主要用于果蔬,防治白粉病等。使用剂量为20~70g/hm2。2015年,flutianil的销售额<0.10亿美元。
氟噻唑吡乙酮
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试验代号DpX-QGU42;商品名“增威赢绿”)是由杜邦开发的首个哌啶基噻唑异_唑啉类杀菌剂,分子中含有4个杂环:_唑、噻唑、哌啶和吡唑;2015年上市。氟噻唑吡乙酮具有独特的作用位点和全新的作用机理,通过对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的抑制达到杀菌效果。其对卵菌纲病害具有卓越防效,主要用于果蔬,对霜霉病和晚疫病特效,微毒,用量极低。目前,氟噻唑吡乙酮主要用于喷雾,种子处理也是研发方向之一。2015年,氟噻唑吡乙酮的销售额<0.10亿美元,该产品有望成为杜邦的又一重磅杀菌剂。
mefentrifluconazole
Mefentrifluconazole(商品名“Revysol”)是由巴斯夫最新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预计将于2019年上市。Mefentrifluconazole是巴斯夫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产品,广谱、高效、内吸,具有铲除和保护作用,表现出优异的生物性能,有望成为高效控制病害的重要工具,并将用来减缓杀菌剂的抗性发展。研究显示,Revysol对许多难治的真菌病害具有杰出的生物活性,适用于世界范围内许多大田作物和特种作物,如玉米、谷物、大豆和经济作物等。Revysol比丙硫菌唑和氟环唑防效更好。
fenpicoxamid
Fenpicoxamid(商品名“Inatreq”)是由陶氏益农发现和开发的谷物用杀菌剂,是新型吡啶酰胺类谷物用杀菌剂中的第1个成员。Fenpicoxamid通过抑制真菌复合体ⅢQi泛醌(即辅酶Q)键合位点上的线粒体呼吸作用来发挥杀菌活性。这是一个新的靶标位点,它与其他所有谷物用杀菌剂的作用位点不同。因此,fenpicoxamid与现有任何谷物用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陶氏益农全球总裁及首席执行官TimHassinger先生曾说,公司新杀菌剂Inatreq将更加完善其杀菌剂产品组合。在壳针孢菌(Septoriaspp.)防治领域,Inatreq是业内第1个提供新作用位点的化合物。该产品将助推公司在欧洲市场销售额的提升,因为欧洲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
田间试验表明,在推荐用量下,Inatreq能有效防治谷物上的所有重要病害,如叶枯病和锈病等,持效期长。除谷物外,陶氏益农还试图将Inatreq登记用于其他作物,如香蕉等。陶氏益农期望2018年能取得fenpicoxamid的首个登记,并预测该产品的年峰值销售额将超过2.00亿美元,其所在市场的价值为15.00亿美元。
农药市场将持续增长?
新农药的创制难度越来越大
据刘长令介绍,1980年以来,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在起伏中增长。其中,1983年和2006年是历史上的两个谷点。
在2001—2015年的15年间,除2015年外,各作物用农药市场几乎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果蔬、大豆、谷物、玉米和水稻等是农药市场的前五大应用作物。
1996年以来,相对于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增长,转基因作物的增长速度更快。然而,据统计,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药使用量不降反增。像转基因棉花,虽然防治棉铃虫的杀虫剂用量下降了,但防治蚜虫和害螨的农药用量则有所增长。
2015年,在全球512.10亿美元的作物用农药市场中,除草剂仍为最大的产品类型。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及其他农药所占的份额分别为:42.3%、28.0%、26.8%和2.9%;销售额分别为:216.44亿、143.30亿、137.13亿和15.23亿美元。
刘长令认为,未来几年,农药市场依然会增长,预计2015—2020年,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7%;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均将有所增长,2015—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2.6%、2.4%、3.4%。其中,杀菌剂的增长最快。转基因作物也将处于增长的态势中,2015—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5%。
新农药创制依然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金投入,都是一个不菲的数据。
先正达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市一个新农药平均耗时9年,筛选14万个化合物,总投资2.60亿美元。
巴斯夫的统计数据表明,成功上市一个新化合物,平均要筛选14万个化合物,耗时10年,需资2.00亿欧元。
而phillipsMcDougall公司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新农药的研发成本进一步增至2.86亿美元,平均要筛选16万个化合物,历时11.3年。
总之,新农药的创制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后期的毒理学试验阶段,会淘汰掉相当多的前期筛选的化合物。目前,我国创制的农药品种约为50个,其中,杀菌剂20个,杀虫杀螨剂17个,除草剂7个,植物生长调节剂4个,抗病毒剂1个。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