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袁隆平为什么要培育杂交水稻

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袁隆平为什么要培育杂交水稻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扩展资料;

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他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学生有邓华凤研究员, 黄培劲。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培养水稻的艰辛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袁隆平培养出的杂交水稻,主要是为了在极端情况下,比如粮食短缺的时候,用来充饥的。普通人日常吃的很少,我们日常吃的是粳米,口感好。杂交水稻的大米是籼米,口感不如粳米。改革开放前,有很长段时间,中国人吃不饱饭,1976年开始,国家大范围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1988年全国已有一半稻田种上了袁隆平的水稻,产量提高,中国人不用再饿肚子。

普通人日常吃的米,一般是东北大米、泰国香米或者是日本进口秋田小町大米,这些大米吃起来口感好,味道香,杂交水稻的口感可并不好。到现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种植面积已缩小不超过8.542%,退出了主要稻米品种。

但粮食安全是中国最最重视的,缺粮的后果就是饿死千万人。国家要高产的“超级杂交水稻”,就是要在极端情况下,也要保证全国人民有饭吃。袁隆平最新的研究成果,要推向非洲,去解决非洲人民的粮食问题,所以说袁隆平也是非洲人民的恩人,非洲人民也感谢他。

袁隆平培养水稻的艰辛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认识和实践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8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