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中药谱大全:路路通谱

药 名:路路通

中药谱大全:路路通谱

拼 音:lulutong

英文名:beartiful sweetgum fruit

来 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果实。

功 效:祛风通络,利水除湿。

主 治:治肢体痹痛,手足拘挛,胃病,水肿,胀满,经闭,乳少,痈疽,痔漏,疥癣,湿疹。

性味归经:苦,平。 ①《现代实用中药》: “味苦涩,性平,无毒。” ②《浙江民间草药》: “性平,味淡,无毒。” ③《泉州本草》: “辛苦,性平,无毒。”

《纲目拾遗》:“通行十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煅存性研末。外用: 煅存性研末调敷或烧烟闻嗅。

用药忌宜:孕妇忌服。 ①《中药志》:“阴虚内热者不宜。” ②《广西中药志》:“虚寒血崩者勿服。” ③《四川中药志》:“凡经水过多及孕妇忌用。”

别 名:枫实(《南方草木状》)、枫木上球(《德胜堂经验方》)、枫香果(《槐西杂志》)、枫果、nie子(《纲目拾遗》)、狼目(《药材资料汇编》)、枫球子(《中药志》)、狼眼(《中药材手册》)、枫树球(〈药材学》)、九空子(《江苏植药志》)。枫香(《本草经集注》)又名:摄摄(《尔雅》)、枫木(《说文》)、枫树(《尔雅》郭璞注)、香枫、枫宸《纲目》)、枫仔树(〈植物名汇》)、三角枫、三角尖(《岭南采药录》)、鸡枫树、鸡爪枫、大叶枫。

处方名:路路通、狼目、狼眼、枫香果、枫树果

商品名:路路通,狼目。以果大、干燥、无果梗、无泥土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枫香树根)、树皮(枫香树皮)、树脂(白胶香)、叶(枫香树叶)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中国台湾、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等地。药材主产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此外,湖北、河南、贵州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冬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拉丁名:fructus lipuidambaris liquidambar Chinese Taiwaniana hance,

考 证:出自①《南方草木状》:“枫香,树似白杨,叶圆而歧分;有脂而香,其大如鸭卵;二月花发,乃著实,八、九月熟,曝干可烧。惟九真郡有之。”②《唐本草〉:枫香,所在大山皆有。树高大,叶三角。五月树为坎,十一月采脂。”

生药材鉴定:干燥复果呈圆球形,直径2~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暗棕色,上有多数鸟嘴状针刺,长约5~8毫米,常折断;苞片卷成筒状,有时裂开,内藏多数小蒴果。复果基部残留果柄,有时折断。蒴果细小,直径1~2毫米,顶端有一裂孔,内有种子2枚。种子淡褐色,有光泽。气特异,味谈。以色黄、个大者为佳。 本品以个大、色黄、无泥、无果柄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果序含挥发油等,预试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及糖类。据报道从干燥果序中分得路路通酸(liquidanbaric acid)。

中药化学鉴定:本品95%乙醇浸出液滴在滤纸上,干后滴加溴甲酚绿试液,显**斑点。(示有机酸)

药 名:大蓟

拼 音:daji

英文名:japanese thistle herb or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功 效:凉血,止血,祛瘀,消痈肿。

主 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肠风,肠痈,痈疡肿毒,疔疮。

性味归经:甘,凉。①《别录》:“根,味甘,温。”②《药性论》:“味苦,平。”③《日华子本草》: “叶,凉。”④《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气寒,无毒。”

入肝、脾经。①《滇南本草》:“入肝、脾、肾三经。”②《本草新编》:“入肺、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①《品汇精要》:“忌犯铁器。”②《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食之证。”

药物配伍:配蒲黄,凉血止血,逐瘀;配茜草,凉血止血;配金银花,清热解毒;配小蓟,凉血止血;配侧柏叶,凉血止血。

别 名:马蓟(《范汪方》)、虎蓟(陶弘景)、刺蓟、山牛蒡(《日华子本草》)、鸡项草(《本草图经》)、鸡脚刺(《滇南本草》)、野红花(《纲目》)、茨芥(《本草述》)、牛触嘴、鼓椎(《医林纂要》)、鸡姆刺(《质问本草》)、恶鸡婆(《草木便方》)、大牛喳口、山萝卜(《贵州民间方药集》)、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福建民间草药》)、牛口刺(《浙江中药手册》)、老虎脷(《广西中兽医药植》)、刺萝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驴扎嘴、马刺刺(《山西中药志》)、刺秸子、马刺草(《中药材手册》)、牛口舌、老虎刺、草鞋刺、刷把头(《广西中药志》)、土红花(《四川中药志》)、野刺菜(《药材学》)、牛不嗅、猪妈菜(《闽东本草》)、牛刺竻菜、竻菜、鸟不扑(《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处方名:大蓟、大蓟草、大蓟根、大蓟炭、鲜大蓟

处方中写大蓟指生大蓟,为大蓟带根全草去除杂质,切碎晒干入药者。

鲜大蓟为大蓟新鲜品入药者。

大蓟炭为大蓟切碎晒干,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入药者。止血作用增强。

商品名:大蓟草:为大蓟的地上部分。

大蓟根:又名土人参、土洋参、六轮台,为大蓟的根。

大蓟:为大蓟的带根全草。以色绿完整、带有花序、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考诸古代本草书籍亦以用根为主,故有“土人参”、“土洋参”之名。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多用全草,中南及西南地区多用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全草于夏秋两季当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晒干,以秋季采者为佳;根于8~10月采挖,除去泥土、残茎,洗净晒干。

拉丁名:药材herbaseu radix cirsii japonici原植物大蓟cirsium japonicum dc·

炮制方法:大蓟: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大蓟炭:取净大蓟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存性,过铁丝筛,喷洒清水,取出晒干。《本草通玄》:“酒洗或童便拌,微炒。”

考 证:出自《本草经集注》。

生药材鉴定:①干燥全草,茎圆柱形,粗约4~10毫米,表面紫褐色或褐色,有纵皱纹,密被灰白色丝状绵毛;质松而脆;折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部。叶片多数脱落,残留的叶绿褐色或焦褐色,多破碎皱缩,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质脆而易脱落;头状花序存留于枝端,管状花多萎落不存,息苞枯**,表面微带紫黑色,白色羽毛状冠毛外露;气微弱,味淡。以色灰绿、无杂质者为佳。②干燥块根呈长圆锥形,或微弯曲,表面黑褐色,具细密的纵纹,有时有屈曲的纵槽;顶端和根茎相连部分带纤维性,末端细瘦部分通常切除,长6~10厘米,直径5~15毫米。质稍硬而脆,折断面较整齐,黄白色,略带颗粒状。以粗壮、无须根、芦头者为佳。显微鉴定: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多皱缩;有时可见鞭状非腺毛,在棱脊处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皮层为5-9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维管束外韧型,有微木化的韧皮纤维束;木质部内侧也有微木化的纤维束;髓部占茎大部分,中央常成空洞。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或类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鞭状非腺毛极长,多破断,完整者4-18或更多细胞,基部细胞直径15 -150μm以上,顶端细胞极细长而扭曲,直径约7μm;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3- 24μm;草酸钙针晶长约15μm。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壁木栓化,常脱落;皮层较宽,紧靠内皮层外侧有类圆形分泌腔,直径 70-140μm,较紧密地排列成环;内皮层明显,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数个成群,径向排列;射线宽阔,中央有髓。地上部分粉末:棕绿色。①鞭状非腺毛极长,多碎断,完整者4-30余个细胞,顶端1-2或数个细胞甚细长,皱缩扭曲,粗细悬殊,直径17-182μm,壁厚3-14μm,有的基部细胞壁较厚,并有略弯曲的角质条纹,有的细胞含黄棕色物。②单细胞非腺毛(冠毛)长短不一,直径约至17μm。③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稍增厚或略呈连珠状;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都有微细的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表皮及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草酸钙结晶呈针簇状或扇形,直径3-18μm。④苞片下表皮细胞表面观条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有斜纹孔,其间散列厚壁细胞(短硬毛)。厚壁细胞**,表皮观类卵圆形,直径28-35μm,长40-58μm,壁厚8-15μm,微木化或木化,层纹明显,胞腔类圆形或狭缝状,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断面观类圆形,突出于表皮。 ⑤苞片上表皮细胞细长,直径8-15μm,壁稍厚,有的含棕**物。⑥内果皮石细胞菱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4-58μm,长38-144μm,壁厚3-14μm,少数可见孔沟,有的含细小草酸钙方晶。⑦果皮薄壁细胞成片,长条形,末端稍倾斜,壁薄,表面有极细密交错纹理。⑧外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其间布有长圆形细胞,具微细螺纹状纹理。 ⑨果皮纤维梭形,直径10-17μm,长47-167μm,壁厚3-5μm,有圆纹孔,孔沟明显。苞片纤维长条形,直径8-25μm,壁厚3-7μm,有斜纹孔。茎纤维细长,直径10-26μm,壁厚至3μm,有细小圆纹孔。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生物碱、挥发油。根含乙酸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yl acetate)、豆甾醇(stigmasterol)、a一香树脂醇(a一amyrin)、b-香树脂醇(b一amyrin)、b-谷甾醇(b 一sitosterol)。鲜叶含柳穿鱼花甙(pectolinarin)2.1%。根含挥发油,油中含4种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为单紫杉烯(aplotaxene)、二氢单紫杉烯、四氢单紫杉烯、六氢单紫杉烯。从地上部分还分得β-乙酰香脂醇、三十三烷醇、β-谷甾醇、豆甾醇、5,7-二羟基-6, 4′-二甲氧基黄酮、φ-乙酰蒲公英甾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8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