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清代文人饮茶有何讲究?

以文人雅士饮茶来讲,就有很多的清规戒律,即所谓的“所宜”和“所忌”,清初时期有一个前明遗老冯正卿,他写了一部叫《岕茶笺》的书,在里面就提到了饮茶艺术活动的“十三宜”和“七禁忌”。

清代文人饮茶有何讲究?

何谓“十三宜”呢?

一曰无事,就是喝茶一定要有闲暇的工夫和时间,不然就会显得仓促不能尽兴;

二曰佳客,喝茶的客人必须是高雅博学之辈,既能与主人交流感情和对话,又能真正品玩茶道艺术;

三曰幽座,是指环境要清幽雅适,饮者怡神自得,让人有一个好的心情;

四曰吟咏,意思是喝茶时或沉吟,或以诗助兴,或与客对吟,以诗文唱和;

五曰挥翰,饮茶时需挥毫洒墨,寄情诗画,以尽茶兴;

六曰倘佯,是指能闲庭信步,古院幽深,时饮时辍,体验古之饮茗者的闲情兴味,必将趣味无穷;

七曰睡起,古树下小径旁,饮者能一酣清梦小睡再起,重品香茗,则另有一番情趣;

八曰宿醒,饮者如宿睡未解,睡意朦胧,如稍饮香茗又能复醒神清意爽;

九曰清供,品茗时应该备有一些清淡的茶果以辅之,以供来客佐饮;

十曰精舍,饮茶时应该有一个精美清幽而雅致的茶舍,以便能更好地衬托和渲染出肃穆、高雅的气氛;

十一曰会心,品茗时贵在饮者对饮茶艺术、茶的品味和茶道本身,能心领神会;

十二曰赏鉴,饮茶时饮者需真正品玩和鉴赏茶之真味、真品,如此方得其中乐趣;

十三曰文僮,就是饮茶时旁边需要有聪慧文静的茶僮随侍身边,以供茶役,以遣清寂。

这位前明遗老所列出的“十三宜”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即便是放在清代,这样的要求也是太高了。不过他指出的饮茶“七禁忌”确实比较符合实际。

何谓“七禁忌”呢?

一曰不如法,就是沏茶、烹茶的手法不讲究或不得法;

二曰恶具,就是饮茶与烹茶最忌茶器、茶具粗陋不堪;

三曰主客不韵,意思是饮茶忌主人与应邀客人,举止粗俗不堪,无风流雅韵之态;

四曰冠裳苛礼,饮茶之事,乃是消闲品茗之道,所以要避免官场交往陈规琐礼和使人拘泥的官场穿着;

五曰荤肴杂陈,饮茶贵在清心安怡,如果沾染荤腥之味,则茶味莫辨,兴致顿消;

六曰忙冗,饮茶尤其忌讳繁忙冗杂,心绪紊乱神不守舍,如此既无细品茗茶之工夫,更为消闲之雅趣;

七曰案头多恶趣,品茗时,为了求得饮茶主客心绪雅适,因此墙壁、案头的布置要力戒粗俗不雅,使人感到环境恶劣而无趣。

清代的文人雅士,不乏嗜茶之辈,他们或借助茶之刺激,作诗唱赋,挥毫泼墨,大发雅兴,又或是自私清高退隐山林,烹茗饮茶以求超脱,又或是邀友相聚,文火青烟慢品名茶叶,以吐胸中积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茶的诗句有哪些:_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_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_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_;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山泉煎茶有怀》唐代: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8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