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在成长期时要施什么肥?

多穗大穗是水稻高产的基础。水稻虽然分蘖能力强,但只有早期分蘖才是“有效分蘖”,才能形成穗。因此,要提高水稻产量,不仅要努力促进分蘖,还要努力促进水稻早期分蘖。增加水稻分蘖的措施不仅是肥料,还与秧苗素质和水分管理有关。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水稻分蘖率:选择壮苗。最好选择旱育龄壮苗,株型矮小健康,根系发达健壮,吸收力强,抗逆性强。抛入稻田后,生根快,返青生长快,分蘖早,成穗率高,增产效果显著。

水稻在成长期时要施什么肥?

施足氮肥,增施磷钾肥。施肥时,除了施足氮肥外,磷钾肥也是必不可少的。磷肥对促进水稻早期分蘖有重要作用。如果水稻分蘖期磷肥供应充足,分蘖会早且多;否则,水稻容易出现僵苗。钾肥在增强水稻抗逆性、防止小穗退化、提高水稻结实率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增加水稻的有效分蘖,必须在保证氮肥供应的基础上坚持平衡施肥,尤其是缺磷缺钾的田,基肥中应添加磷钾肥,一般每亩施过磷酸钙40-5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

早期插入和浅插入。适时早栽苗,可增加吸收面积,改善通风透光,延长营养生长期,从而促进水稻早分蘖、多分蘖,形成大穗,增产。苗浅,表土通风好,泥温易升高,有利于分蘖的发生移栽过深会延迟分蘖时间,提高分蘖部位,减少有效分蘖。因此,为了增加有效分蘖,移栽应尽可能早、尽可能浅。如果是旱育秧,最好实行抛秧,促进水稻早出苗和多次低分蘖。不要把幼苗留在地里太久,也不要种得太深。浅水勤灌。温度是影响水稻早期分蘖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水稻幼苗的早期分蘖和大分蘖。因此,水稻移栽和绿化后,应尽可能频繁地进行浅水灌溉。

除了在低温、阴雨天气或寒夜进行深水灌溉外,只需在晴天在田间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层,以提高水温和泥温,促进水稻幼苗早期分蘖,使低分蘖更多。长期深水灌溉会延迟幼苗的分蘖,提高分蘖节,不仅会减少有效分蘖,还会减少水稻的穗数。施肥促进分蘖早。分蘖肥一定要追早,保证分蘖时养分充足,才能早长。具体追肥时间应在水稻根系恢复,植株返青后(移栽后7-10天)进行。具体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基肥用量和苗木生长情况灵活确定。一般每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土壤肥力差、底肥少的田块可酌情增加用量。如果追肥晚,追肥过多,虽然幼苗生长旺盛,分蘖多,但大多是无效分蘖,中期虽然外观漂亮,但后期没有好收成。

想要水稻高产,应该怎么施肥最合适?

水稻施肥有基肥和追肥两种。插秧前结合水耙地时施肥统称基肥,过去以农家有机肥为主,现在是有机肥和化肥同时施用。插秧后施肥,统称追肥,有返青肥(可以省略)、分蘖肥、穗肥、粒肥等。

(1)基肥。移栽水稻插秧前施入本田的肥料称为基肥。基肥的作用:一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物理性质;二是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平,满足水稻插秧后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促进早生快发;三是调节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养分供应,保证土壤持续不断地供给水稻各生育时期所需的养分。高产水稻基本苗较少,要求分蘖成穗率高,这就要求土壤能为水稻前期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北方稻区生育期短,春季气温低,施足基肥尤为重要。基肥多以肥效稳长而营养元素齐全的有机肥料为主,并配合一定数量的无机肥料。就肥料种类而言,除有机肥全部作基肥施用外,还包括化学肥料中磷肥的全部或大部、氮肥和钾肥的一部分。基肥施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 全层施肥。全层施肥有两种形式,一是泡田前全层施肥法,即在泡田前将肥料撒施田面,然后泡田耙地。最好结合旋耕,将肥料混入耕层7~10厘米,然后泡田、拉板整平;二是泡田后全层施肥法,即在泡田并经初平后撒施肥料,再进行水耙使肥料混合于耕层中,然后拉板整平。全层施肥的特点是肥效长,肥劲稳。由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层,可促进水稻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增加养分吸收量。全层施肥还可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利用率,尤其是对碳酸氢铵等挥发性氮肥效果更为明显。当基肥施用量较高时,可以大部分全层施用,小部分作铺肥施用,效果更好。

② 铺肥。铺肥又称面肥,在水耙地后将肥料均匀撒施田面,然后拉板整平使肥料混合于表层中,是目前北方稻区基肥的主要施用方法。铺肥的特点是肥效快,有利提早返青及分蘖,肥效亦较长,可达45天左右。基肥数量较少时以铺肥为宜,施肥后在土壤沉淀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尽早插秧,以减少肥料损失。

③ 翻前深施。在秋翻或春翻前将肥料撒施田面,翻地时将肥料翻扣于深层。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的结果,这种施肥方法氮肥利用率高达75%,肥效长。但是由于施肥部位较深,故初期肥效较差,在施用量较多时,不利中后期调控,甚至会导致贪青晚熟。因此,一方面应与铺肥相结合,一方面应控制施用量。漏水田翻前深施肥料损失大。

(2)追肥。移栽水稻插秧后施用的肥料统称追肥,包括分蘖肥、穗肥和粒肥。

① 分蘖肥。插秧后不久(一般3~15天)施用的肥料称为分蘖肥。分蘖期是单位面积穗数的决定期,又是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为壮秆大穗奠定基础的时期。分蘖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尽早达到预期穗数,这一点对北方寒冷稻区尤为重要。分蘖肥的施用要适时适量,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同时,还应有助于控制无效分蘖,促进形成大穗,提高成穗率,并防止穗分化或拔节前氮素过剩。

分蘖肥一般在插秧后5~10天,秧苗返青后刚开始分蘖时施用。首先,这是因为分蘖肥肥效约为20天,与有效分蘖期基本一致。其次,n叶露尖时插秧,最易成穗的是n-1和n节上的分蘖,然后是n-2和n+1节上的分蘖,此时追肥正好促进这些节位上的分蘖。再次,经过10天左右的吸肥和生长,可以根据叶色、出叶速度等判断土壤和基肥养分供应情况,决定施肥量。当生育期较短或插秧晚时,这时施肥促进形成的分蘖在拔节前已来不及形成3片叶,所以分蘖肥应提早到插秧后3~7天施用。前已述及,拔节时叶片数越多分蘖成穗把握越大,越容易形成大穗,因此分蘖肥宜早不宜晚,但应注意及时控制,防止群体过大。

② 穗肥。穗分化期是决定每穗颖花数与颖壳容积的时期,对结实率及千粒重亦有较大影响,此期施肥的目标是:第一,形成足够的库容,即在已有穗数的基础上,使每穗颖花数与颖壳容积达到预期要求;第二,形成理想株形与强健的根系,使抽穗时群体叶面积指数适宜,受光态势良好,为抽穗后灌浆物质的生产奠定基础;第三,增加抽穗前光合产物贮藏量。

每穗颖花数等于分化颖花数与退化颖花数之差。增加分化颖花数的有效施肥期是穗分化前6天到穗分化后4天,其中穗分化前后的3天最有效。减少退化颖花数的有效施肥期为穗分化后7~14天。前者称为促花肥,后者称为保花肥。北方稻区水稻品种多为衔接型或重叠型,即幼穗分化早于拔节或同步进行,施促花肥虽然有促进枝梗和颖花分化的作用,但根据器官同伸规律,也会使无效分蘖增多,促进基部节间和上位叶片的伸长,故此期施肥应慎重,不出现明显缺肥,一般不施肥。保花肥一般在抽穗前15~18天施用,此时水稻分蘖已停止,基部节间长度和上部叶片已经定型,施肥对群体结构和生育进程影响较小,是施用穗肥的适宜时期。应该指出,不同品种对促花肥的反应不一样,对于像沈农91号耐肥抗倒伏性强,上位叶片和穗子较短而直立的品种,适量施用促花肥还是有利的。

③ 粒肥。粒肥是指抽穗至齐穗期的追肥。对叶色黄、植株含氮量偏低(1.2%以下)、土壤肥力后劲不足的稻田,应酌情施用粒肥。粒肥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保持叶片适宜的氮素水平和较高的光合速率,防止根、叶早衰,使籽粒充实饱满。如果植株没有明显的缺肥现象,盲目施用粒肥,会造成氮素浓度过高,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导致贪青晚熟,空秕粒增加,千粒重降低,而且容易发生病虫害。有些地区抽穗后用飞机喷施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实际上也是起到粒肥的作用。

系统应用水稻吨田宝可以提高基肥和追肥的利用率。

一次性施用足底肥后,后期无需追肥为了节省精力,许多农民经常选择大量的复合肥,加上尿素和钾肥,不再覆盖整个生育期。这显然是错误的。水稻高产有两个关键时期,第一是分蘖期,第二是孕穗期和灌浆期。用50公斤复合肥作为基肥,然后加入20公斤尿素和25公斤钾肥。在分蘖期,必须使用足够的氮肥来促进肥料的分蘖,为高产奠定基础。以尿素为主,每亩可用尿素15公斤,外加氯化钾3公斤。如果水稻想要亩产1400公斤,从种植到收获,所有的肥料配方都在这里孕穗期和灌浆期需要大量钾肥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钾,促进籽粒充实,增强秆性,防止后期倒伏。

如果水稻想要亩产1400公斤,从种植到收获,所有的肥料配方都在这里追肥大米的时候可以用氯化钾吗?氯化钾的钾含量最高,可达64%。硫酸钾中的钾含量仅占50%-52%左右,氯化钾是最便宜的钾肥。大米对氯离子不敏感,完全可以替代硫酸钾。这样既省钱又高效,大米能充分吸收利用钾,是补充钾的最快途径。后期钾肥用量容易贪多晚熟有农民担心水稻开花灌浆期使用钾肥会导致晚熟倒伏,后期不敢使用钾肥。其实这是不对的。晚熟主要与氮肥过量有关,与钾肥无关。钾肥主要用于壮茎、孕穗期、抗倒伏、防止空壳种子发芽,达到增产的效果。如果水稻要亩产1400公斤,从种植到收获,所有的施肥配方都要在此之前推广。

其特征是在水稻生长前期全部施肥,一般采用重施基肥和早施分蘖肥的方法,同时整层施用浓缩基肥,使稻田富含速效养分,尤其是氮肥,能促进分蘖的早期生长和快速生长,保证分蘖和穗的增加。尤其是基本苗少的时候。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其余肥料均在移栽返青后施用。双季早晚稻和单季稻中的早熟品种由于生育期短,尤其是双季早晚稻和早中稻生育前期的低温和土壤供肥强度低,与水稻的需肥特性矛盾突出。如果以“增穗”为主的话,在水田保肥能力强、有机肥比例大的情况下,更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促前、中控、补后受精。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保证多穗;中期控氮有利于水稻由氮代谢向碳代谢的转化,协调穗数与穗大小的矛盾;后期(抽穗前后)应适当补充粒肥,使叶片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和较长的功能期,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这种施肥方法在目前的生产实践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施肥方法能更好地协调杂交水稻大穗与大穗的矛盾。在具体应用中,群众的经验是:前期可以承受进攻,但进攻不超过头,前期竞争大于扣球;中期可以控制,控制不增肥,强杠攻大耳;后期可以维持,可以加速成熟,增加粒重。在种植足够基本苗的前提下,前期减少施肥量,使水稻长势平稳,以主穗为主,本田期不要求分蘖过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89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