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覆膜栽培的增产增收效果及推广应用前景:水稻覆膜
资阳市雁江区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农业大区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有稻田30万亩,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区春、夏、伏旱发生频率分别为80%,68%,56%,素有“十年九旱,无早便涝”之说。水稻是该区主要粮食作物,总产15万t,占全年粮食总产的32%,其产量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水资源日益短缺和广大地区灌溉条件短期不可能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尽快示范推广一套简化、高产、高效的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新技术,已成为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当务之急。2006年我们从四川省农科院上肥所引进了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经多点试验、示范,已将该技术大面积推广,2008年应用面积达1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一、水稻覆膜栽培的主要效果
1 增温、早栽、早发 据试验田间调查,水稻地膜覆盖栽培的膜内温度比常规露地栽培增加2.8℃,移植次日大量发生新根,第3日出现分?,无落黄枯叶现象,而露地栽培至少有5~7天的返青期过程。8个移植对比田块调查,覆膜栽培较露地栽培栽后10天左右,每日每亩平均发苗0.23万,发苗速度较露地栽培高1.2倍。由于壮苗早发,最高苗数多且最高苗期提早(一般1周左右),有利于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形成大穗,为水稻高产奠定了基础。
2 早熟 由于大田覆膜后地温增加,其移栽期的安全气温指标可以提早至12℃左右,若遇持续低温天气,秧苗会生长缓慢,但不会造成烂秧死苗。早栽增加了水稻的有效积温,从而使水稻生育进程加速,因而成熟提早。据调查:水稻地膜覆盖比露地栽培提早播栽3~5天,提早成熟5~7天。
3 防除杂草 水稻采用地膜覆盖后,形成膜内断氧层,加上强光暴晒作用,除草效果十分显著,据调查,大田地膜覆盖除草效果达96.8%以上。
人减轻病害水稻采用地膜覆盖后,有效地改善了田间光照条件,特别是通过地膜的反射光作用增加了叶面正反两面的受光强度,对水稻病害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减轻了纹枯病、坐蔸等病害的发生。因而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和对环境污染,达到无公害和绿色环保效果。
5 可防止土、肥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稻田覆膜后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抑制杂草生长,减轻了肥料和除草剂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同时也可减轻雨水(特别是强降雨)对土壤和肥料的冲刷、流失,从而保护了土壤耕作层和生态环境。
6 节水抗旱 该技术将水稻旱育秧、厢式免耕、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和节水灌溉几项节水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使其节水抗旱效果十分显著,并经受了2006年和2007年特大干旱的考验。水稻采用地膜覆盖后,一是节约大田用水,由于田间蒸发量减,小,一般节水达70%左右;二是提高水稻的耐旱能力,在分?期地膜水稻比常规栽培耐旱能力延长7~10天,中后期耐旱时间则更长,尤其是在干旱年度抗旱作用更为突出。
7 节肥 覆膜条件下,土壤养分活性的提高和根系吸收能力的增强,使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同时抑制杂草生长,覆膜栽培比传统栽培节省10%以上的化肥投入。
8 省工 该技技能错开农忙季节,提前栽秧,且能减少大田灌水、除草、追肥等工序,生产用工明显减少。据调查统计,采用本技术节省栽秧、整地、灌水、除草、追肥用工合计在6个以上。从而缓解了目前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它生产或外出打工。
9 高产稳产 无论在干旱年份还是正常年份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试验发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多是覆膜栽培增产的主要基础,虽然随着有效穗增加,平均每穗着粒数略有减少,但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所增加。由于穗粒结构协调,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据2007~2008年控制小区试验结果统计,覆膜栽培产量增幅为24.49%。尽管地膜覆盖大苗迟栽较覆膜适期栽插减产,但比同秧龄露地栽培减产幅度小,而且特别是在大苗栽插大田后因遇严重干旱缺水或无抽水灌溉地区(俗称“洗手干”稻田),其增产效果比同秧龄露地栽培更为显著。2007年65天秧龄(6月20日)栽插的亩产仍达到506.2kg产量水平。
二、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利用途径
1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冬水田地区试验证明,水稻覆膜栽培中小苗使头季稻早栽3~5天,齐穗期提早6~7天。头季稻提早成熟5~7天。利用旱育中、小苗地膜覆盖技术早播早栽早熟,可以有效地避过头季稻高温伏旱和再生稻低温的威胁,实现中稻再生稻双高产。我区是发展再生稻的次适宜区,地膜覆盖中小苗可使再生稻开花期提早,到达安全气温齐穗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也可能为扩大再生稻的蓄留面积创造条件。
2 麦(油)茬稻两季田地区采用水稻覆膜栽培大苗技术可以省力省水省肥,实现高产高效 这个地区采用适期播种的大苗覆膜栽培,虽然稻谷产量与露地栽培相当或略增,但每亩大田阶段省工6个,省水70%以上,省肥10%,节省投人100元以上,同时可缓解栽插阶段的用水矛盾。此外若在双季稻地区采用早稻覆膜栽培技术,既可以使早、晚稻提前成熟,也可以有效地避过晚稻低温的威胁,实现双季稻高产稳产。
三、生产应用情况
为了加速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推广步伐,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收的效果,在市、区政府重视支持下,市科技局将该技术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由区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区科技局和农业局分别将其列入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并联合组成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协调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组织各地及部分重点镇乡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各镇乡也相继建立领导协调小组,将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推广列入重点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充分保证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区示范推广。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广泛宣传,扩大影响面;采取召开培训会、现场会、总结表彰会等有效手段,层层培训技术骨干,交流成功经验,促进技术普及和完善,使水稻覆膜栽培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示范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经3年努力,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在我区各地均有应用,覆盖了全区主要稻作区。应用领域从冬水田到两季田,从中小苗到大苗,其应用效果均十分显著。示范推广面积迅扩大,2006年全区仅在有一定基础的地区示范5 000亩,2007年扩大示范,面积达6.3万亩,比2007年增加5.8万亩,2008年的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达10.0万亩,比2007年又净增4.2万亩。
2 单产大幅度提高,增产增收显著,高产典型层出不穷 近几年我区水稻生产期间灾害突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经受了严重旱灾的考验。特别是2006~2007年则遇到建国以来不遇的春旱、夏旱连伏旱的严重干旱天气,2008年是较为正常天气,但是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单产水平没有因气候多变而不稳定,也没有因应用面积扩大增产效果下降,相反随着技术水平进步而稳步提高。据调查,绝大多数示范点都创造了当地水稻单产的历史纪录,单季亩产650L8以上的示范片和700kg以上的高产田块层出不穷。如雁江镇2008年连片示范5000亩,经省内专家验收,平均亩产达738.6kg,雁江镇响水村1社李俊清亩产达780.1kg,中和镇罗汉村21社的苏德勋、卓泽二农户,常年种植水稻2亩、1.5亩,亩产仅为450kg和425kg,2008年全部采用了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每亩实产达到647.5kg、659.0kg,比常年常规栽培亩平增产197.5kg、234.0kg,增产为43.9%、55.1%。
3 社会效益显著 水稻覆膜栽培的高产高效引起各级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区委、区政府将该技术提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变革”、“水稻生产上新台阶的突破性技术”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技术培训和推广。我区在2006~2008年3年均把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推广作为全区水稻恢复性增长的突破性措施来抓,促进了全区水稻生产的发展,今后将继续抓好该技术的推广。
(通联: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农业局641300)
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以美国人诺曼·博洛格为核心的育种家用两种小麦进行杂交,培育出了“皮蒂克”等30多个矮秆、半矮秆的抗锈品种。同一时期,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育种家们,选用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育成了产量高得出乎人们预料的半矮秆新品种“IR8(国际稻8号)”。这是人类自驯化野生植物成为适宜人工种植的“作物”后,对绿色植物所进行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正当全世界都在为绿色革命的成功感到欢欣鼓舞时,中国的绿色革命也在悄然掀起帷幕。1966年,《科学通报》上刊登了袁隆平撰写的一篇文章——《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文章引起了国家科委有关人员的重视,在政府指导下,于1967年成立了由袁隆平、尹华奇和李必湖3人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任务是主攻水稻雄性不育。由此中国的绿色革命开始了。
1970年10月,李必湖在海南岛三亚南红农场,与该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一起,在农场旁的水沟里,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他当即把这一发现转告正在北京查阅文献的袁隆平。袁隆平听到这一好消息后,兴冲冲地从北京赶往三亚,他仔细检查了这株野生稻,认为这株野生稻除雄花没有生育能力外,其他一切都正常,这株野生稻只是雄性在生育方面是失败的,因此他就给这株野生稻起名“野败”。这株“野败”就是现在绝大多数“三系法”杂交水稻中不育系的老祖宗。
1970年冬,就在袁隆平、李必湖等带着“野败”回到湖南后,江西省萍乡市农业局的颜龙安和他的助手特地从江西到湖南,向袁隆平等学习培育杂交水稻的有关技术,随后他们将“野败”带回江西。这株“野败”在江西按时抽穗,颜龙安等不失时机地把“野败”的雄性不育性状成功地转送给了栽培稻“二九矮1号”,终于在1972年冬培育成“二九矮1号”不育系和“二九矮1号”的同型保持系。袁隆平等用同样的方法,在1973年秋也培育成功“二九南1号”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杂交水稻要真正在生产上应用,光有“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光有这“二系”无法得到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子。为了得到具有优势的杂交种子,还需要一个“恢复系”。
为了这个目标,全国各地的水稻科研人员都在为寻找“恢复系”四处奔波。广西农学院的教师张先程非常幸运,1973年,他在东南亚的水稻品种中终于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恢复系”。他找到的“恢复系”,不仅能使“不育系”的结实率超过90%,而且从“不育系”上得到的杂交种子再开花时,雌、雄花全都正常,也就是说雄性恢复正常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杂交种子的产量很高,生长十分旺盛,即杂交种子具有强大的优势。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1975年冬,国务院就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杂交稻的决定,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于是当时在湖南大地出现了千军万马下海南的动人场景。当年在全国多点示范的面积达5600多亩(1亩=1/15公顷),1976年示范推广的面积就高达208万亩。1976年至1988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为12.56亿亩,累计增产水稻1000亿千克以上,仅1987年,杂交水稻增收的粮食就达150亿千克,而当时辽宁省一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127亿千克。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在人民大会堂把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这是对他们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所给予的充分肯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94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