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日本水稻种植业的特点_日本水稻种植业的优势

日本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一起来看看。

日本水稻种植业的特点_日本水稻种植业的优势

 日本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⑴、小农经营。 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我国南方每户耕种的水稻面积一般少于1公顷;

⑵、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农民在田里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将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一部分留作自用,而送到市场上出售的稻谷有限;但是泰国是特例,其出口多。

⑶、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利用电力进行灌溉、脱粒等发展较快,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的逐步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还比较低 ;除日本在稻田机械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外,亚洲其他国家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

⑷、水利工程大。 灌溉是水稻的生产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的生产威胁和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的建设;

4.除亚洲外,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拉丁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巴西也有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也分布着大片的稻田,但采用的是大规模的旱地直播技术进行生产。为八大农业之一。

 日本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⑴ 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⑵ 水稻单产高,亚洲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故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⑶ 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

⑷ 水稻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区;

⑸ 水稻集中在大河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

?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之一,2018年的人口总数为1.26亿,国土面积却仅有37.7万平方公里,可谓人多地狭,从古至今这里都存在着严重的人地矛盾。为了扩张领土面积,日本曾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为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从整体上讲,日本的人口密度仅有334人每平方公里,不到我国江苏省(748人/平方公里)的一半,但事实上,日本的人口分布却远比江苏省要稠密得多。因为,在日本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中,山地就占73%,剩余的27%以河谷、平原、盆地、水域等形式分散在各个角落。算下来,承载1.26亿日本人口衣食住行的的土地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减去湖泊等水域),人口密度达到1264人/平方公里,远超江苏省,甚至比孟加拉国(115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还大。 日本列岛及其周边形地区势图 在历史上,人多地少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日本,在战国结束之后(基本统一),日本就曾全面透彻地研究过如何扩大自身土地面积。面对茫茫大海,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填海造陆,但现实情况是:日本周边海水很深,而且海床坡度很大,大部分海域离岸10公里就能达到100米以上的深度,普通规模的土石根本填不了。另外,日本处于板块俯冲地带,地震频发,填充近海所产生的的陆地很可能会在一场大地震中沉入海底。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填内海、海湾或者是湖泊来制造陆地,像东京湾、伊势湾,以及西北湖泊八郎泻(舄)都曾发生过填海造陆工程。但是由于日本当时刚刚统一,国力衰微,填海规模和进展都非常缓慢,大部分工程到最后都被搁置了。 到了明治时期,日本工业化进程加速,国力渐强,这些填海项目才再度被提上议案。然而,填海工程费钱又费力,收益小,见效还慢,日本干着干着,就走向了对外入侵的道路,入侵自己的邻国,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填海的事情也就再次不了了之。 1879年,日本入侵了大清帝国的朝贡国琉球,随后又在清、俄战争中尝到了甜头,侵占了库页岛南部、台湾岛以及朝鲜半岛,土地面积大增。20世纪30年代,日本悍然入侵中国,并加入了轴心国集团,肆无忌惮地侵略东亚以及东南亚各国,贪婪的魔爪甚至一度伸到了大洋洲。但最终,在亚洲国家和盟军部队的合力夹击之下,日本战败投降。 二战战败之后,日本靠着美国的扶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进入了一次发展高峰期,甚至到1968年时,日本的GDP已经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期间,日本的人口数量和经济产业都获得了大规模增幅,这使得本就严峻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951年9月8日,《旧金山和约》使日本结束了长期的军事占领状态,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基本得到恢复。重获「 ”自由”的日本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战后新增人口的吃饭问题,因为从1945年-1951年期间,日本人口增加了1300多万,大量新生的二孩、三孩可能都将面临饿肚子的风险。为了尽可能多的生产稻米,日本除了鼓励民众加大水稻种植比例之外,还重启了明治时期废置的一系列填海工程项目,用以帮助日本工业提供更多的场地,进而使原有农业用地得到最大的保留。自此,日本史上最大规模的填海工程也正式拉开序幕。 东京湾历史填海区域 根据历史数据显示,在1945年-1974年的三十年里,日本填海造陆新增领土1180余平方公里(11.8亿平方米),相当于整个香港的面积。东京湾、伊势湾、濑户内海、八郎泻为日本贡献了大量的新陆地,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轮廓基本都是在这个年代建造完毕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基本就没有再进行大规模填海造陆了,原因是70年代之后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饮食开始多元化,对大米的依赖性降低。另外,因为技术和机械化普及的缘故,日本水稻的亩产在70年代获得飞跃,总产量更是达到1400万吨之多,大米产量严重过剩,致使各大填海造地工程被叫停。 八郎泻(复原) 当一切戛然而止之后,日本民众发现,日本各大海湾城市群的海岸线变得狭小了,各类工厂、码头、机场充斥着海岸线,将城市的滨海区堵的死死的,让人有些透不过气。 而相比于海湾而言,湖泊在日本填海热潮中做出的牺牲可谓极大。填海会使海湾减小,但那些为了增加农业用地而被填平的湖泊,却彻底地的消失了,成为当地人心中永远的痛。在这些被填的湖泊当中,又以日本昔日的第二大湖泊——八郎泻最为著名。 八郎泻曾是一个咸水湖,南部连接日本海,湖面略高于海平面1.26米,整体水域面积220多平方公里,是日本除琵琶湖之外的第二大湖泊。1957年,千叶县为了增加水稻耕种面积,接受了荷兰的技术支持,投资852亿日元在八郎泻进行围堰填海。他们先是在八郎泻内部围出一个约51公里长的封闭是环形堤坝,然后使用5台排水泵向外抽水,直至将围堰内部湖水抽干,最后再培填一定量的土石进去,将湖泊的中心区域改造成农田。 八郎泻围堰工程示意图 为了节约成本和土石,八郎泻填海工程并没有像以往填海时那样,将规定区域垫高至海平面以上,而是采纳了荷兰人的建议,利用周边的闭合的围堰将内部与外部水系分离,然后将水抽干,在干枯的湖床上铺上适量厚度的土石,就可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了。 因为是(地下王国)荷兰提供技术的缘故,八郎泻围堰填海的结果看上去非常的「 ”荷兰”。1964年,八郎泻围堰填海施工完毕,这个昔日的日本第二大湖内部被分割出一个170平方公里的低洼陆地,并成立了一个村,叫做大泻村。该村的四周被堤坝包围,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1-5米,是日本最低的地方,也是日本唯一的一个「 ”地下村落”。 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地震引发海啸,破坏了八郎泻入海口处的拦海坝,致使海水从八郎泻的入海口涌入,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的人造村(大泻村)险些遭到灭顶之灾。海水倒灌让大泻村周围的河道含盐量暴增,土地盐分渗透威胁着大泻村农田的安全。后来秋田 *** 曾在海口处新增了一道拦海坝,以防止海水倒灌的事情再次发生。 目前,大泻村拥有人口3035人,耕地约170平方公里,是著名稻米「 ”秋田小町”的主要产地之一。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表示,填充八郎泻来扩大稻米生产规模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错误举措,它让日本失去了重要的湿地,却从未给日本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因为,当年填海工程完工之后不久,日本稻米产量就已经开始出现过剩,甚至到今天为止,日本 *** 每年都还在想办法解决大米产量过剩的问题,这使得八郎泻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4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