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多汗的中药有什么
可以治疗多汗症的中医药有很多,首先可以服用这第一款中药方那就是益气止汗汤,是要准备炙黄芪,党参,茯苓,还有浮小麦,大枣,炒白术,炙甘草,跟煅龙骨、煅牡蛎等,然后用水煎服,每日服用一剂,分两次服,七天为一个疗程。
第二款中药是加味玉屏风散,是要准备炙黄芪,炒白术,防风、黄精,麻黄根,然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第三款中药是熟附片汤,是要准备熟附片,肉苁蓉、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党参、还有黄芪、桂圆肉,鸡血藤,桂枝,生白芍,金樱子,然后将熟附片汤先煎,再将这些材料都一起用水煎服,每日服用一剂,早晚服用。
第四款中药是绵黄芪丸,是要准备棉黄芪,陈皮,然后将这些都搓为细末,每次服九克,用温水送服。
第五款是经霜桑叶粥,是要准备经霜桑叶还有大米,然后将经爽桑叶给研磨好,再煮成粥就可以了。
第六款是浮小麦茶,是要准备浮小麦,糯稻草,然后一起泡作茶饮,随时饮用。
自汗、盗汗时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的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汗自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其病因或由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或由营卫不和,卫外失司;或由阴虚火旺,或由邪热郁蒸,津液被扰;或由邪热郁蒸,津液外泄。
中药治疗:
对自汗、盗汗的辩证,着重辨别阴阳虚实。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日久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或虚实兼夹之证。治疗原则,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着,权衡主次,适当兼顾。
一、卫表不同
主证
汗出畏风,动则更甚,面色百,易于感冒,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胸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加味;黄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党参25克。如兼阴虚,见舌红、脉细数者
,加白芍18克,五味子15克,乌梅15克。
二、营卫不和
主证
自汗畏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养。
方药
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15克,干草10克,大枣10枚,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姜5片。如兼气虚者,加黄芪25克,白术18克;兼阳虚者,加制附子12克;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加浮小麦30克。
三、
阴虚火旺
主证
睡中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25克,生地18克,黄苓10克,黄柏9克,白芍18克,五味治15克,五梅15克,黄芪20克,牡蛎30克。如潮热甚者,家秦10克,阴柴胡12克;如阴虚为主,火热不著者,去黄波,加山萸肉18克,玉竹18克。
四、邪热郁蒸
主证
蒸蒸汗出,汗粘或色黄染衣,面赤烦热,口苦尿黄,色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8克,zi子15克,黄芩12克,柴胡9克,车前子18克(布包),泽泻15克,木通10克,石膏25克,白芍18克.如汗黄染衣较著者,加茵陈25克。
[单方验方]
一、黄芪15克,浮小麦15克,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用于气虚自汗。
二、乌梅10枚、浮小麦15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阴虚盗汗。
三、白矾20克,葛根20克,煎水洗手足,一日数次,用于手足汗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46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