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十项科技成就
科技文化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原动力。
中国航天事业“两弹一星”取得长足进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著名“两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宣告中国进入航空时代。两弹一星被载入史册。经10多年努力,根据航天需要,我国成功研制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四种系列火箭,后又发展九种型号的火箭。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神舟”五号乘坐杨利伟,开创中国航天新时代,2005年“神舟”六号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8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乘载“神舟七号”圆满完成航天任务,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嫦娥一号”是航天事业另一壮举,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是社会的大变迁,1986年我国科学家启动中国学术网,1994年我国实现与国际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一员,中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1998年我国信息产业部成立,2005年中国网民总数突破一亿大关,居世界第二位。人人可以上网发电子邮件,视频交流,查阅资料,网上交易可以有博客和个人网页,中国的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成就巨大,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形成结构完整、专业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国家启动“211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建立一套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帮困尖子生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本、专科校在校生2000万人以上,是1949年的170倍。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550万人,在学研究生110多万,为现代建设输送到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国民平均寿命比解放前35岁增长到72岁,13亿人民健康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全国一大批卫生城镇和乡村涌现,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中国基本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年报中指出,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同时,我国已形成现代化的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4%,覆盖人口12亿多。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迈进体育强国之列。国家实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实现百年奥运,百年圆梦。让世界感受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高,2008年中国又成功举办奥运会,让世界为中国喝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51金,21银,28铜,列金牌榜第一位,这一年中国运动员共获120个世界冠军,有11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记录。
#######################################################
一、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
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
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
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
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
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
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
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
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
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
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二、农业技术
(8)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
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
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
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
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
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
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
(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
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
很大成绩。三、工业技术
(14)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17)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四、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9)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大型计算
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
(21)
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
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九五”末期集
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
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机器人
(22)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
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
……
——激光技术
(23)
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
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24)
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
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
(25) 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6)
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实际信息
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
——两弹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
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
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自此,“两弹一星”被写
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29)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发
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
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
(32)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
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
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
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
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
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六、能源技术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位于浙江
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
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1984年动工,1991年
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迄今,我国已拥有秦山和广东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
家拟在近期再建设4个核电项目。
(37)
此外,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
成功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2、60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600,目前正在中国
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3、10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
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
运行;5 、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1958年起,现已列入“863计划”。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体发电自6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已经建立了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
,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体发
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9)
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
和与发展工作。自1976年开始地面用太阳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12条
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40)
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 86年山东荣成市引进
3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 年与德国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风
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41)
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
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42)
地热能方面,我国西藏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
为2.7万千瓦。
(43)
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40—640千瓦。六
、科学考察
——青藏科学考察
(44)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60—70年
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对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
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
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45)
1970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
、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 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
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
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6)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
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
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
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
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49)
1997年,我国科学家在贵州瓮安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细胞
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50 00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
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50)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
大型项目。工程设置9个课题、40个专题、170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
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21世纪
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以上来自百度
1949年中国成立,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国的小麦种植历史非常久远, 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小米、高粱等也都属于麦类, 都是旱地种植作物。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 不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 通常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每年大约只有1/3 到1/2 的土地能够收获粮食。因此自秦朝统一以来, 立足于黄河流域的王朝承受着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水稻种植,在中国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大约在北宋的时候 兴起。自从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真正担 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种喜爱水热性气候、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作物,非常适合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种植。这种作物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二十倍 左右的稻谷。这与小麦四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 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这对于因为粮食危机不断陷入动乱的古代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种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适当 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 比起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的小麦来说,大大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长,避免了麦田反复灌溉使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盐 碱化问题。地力衰老的周期大大延长,无形中也延长了农业生产衰落的周期。从北宋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重心便正式从黄河流域转 移到了长江流域,与小麦农业一同衰落的中华文明也在水稻农业 中重获生机。在世界历史上,一个时代的危机,往往可以成为开启下一个 时代的契机。古代西欧的人们与北宋以前的中国人一样,常常面 对粮食供应不足的危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欧洲分裂成为 大大小小的民族国家,长期缺粮使他们内乱频繁,战争不断。他们 并没有水稻来救急,于是便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生存问题, 包括大力发展工商业,用工业产品从远方换来粮食。饥饿让欧洲 脚踏实地的走向了世界,并最终找到了工业化的道路。相比之下,我们似乎很幸运, 在我们的文明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利用水稻这种植物成功地应付下来,使历史发展回到了 原来的轨道上。我们始终守着最让人感觉踏实的农业,无论商业 还是工业都显得没什么必要,甚至是不务正业。于是,机会在贫瘠的小麦田陇中到来,很快又从肥沃的水稻沟渠中流走了。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
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2、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号卫星升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4、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5、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8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