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蔬菜合作社怎么盈利?
合作社产品经营的标准化包括以下环节:生产准备(技术、农资)-生产过程(监督)-生产销售(检测)-产品追踪(建立产品档案),有效保证了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再到消费环节的监控与质量。农产品经营的标准化:生产、销售与监控
一、生产准备:技术指导、农资供应的标准化
“合作社有固定的农资供应点,实行良种当家,农资统一供应。组织采购生产资料,提供合格的优良种子,选用有商标、有生产地、有生产日期的优质有机化肥和农药,严禁使用违禁农药,采用有机肥,发展循环农业。建立种植基地,实行基地生产和农户生产相结合。”
①合作社向农户发放田间生产管理手册,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操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耕种技术的科技化、机械化,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农业的耕作也不再是依靠人力畜力或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验,而是朝着更加科技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生产过程:强化监督,确保生产品质
多个合作社的领头人认为,要想确保“农产品安全无公害的生产品质,就必须要实行标准化的生产,加强生产的全程监控和记录。如:育苗基地提供合格的幼苗供农户进行栽种,不同阶段的病害防治用药和施肥过程,使用合作社规定的相关产品。对农产品不同生长阶段的用药、施肥的用量进行量化制定,农户按时间进度,规定用量进行操作。合作社统一收购,按照一定的品质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等级的给予不同的价格。”
①这样一系列富有科学性、高强度的监督体系,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使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从而扩大了销售量。
三、生产销售:统一检测,统一销售
在产品进入市场前,进行果蔬农残检测,检测合格后,进行统一包装、贴商标,合作社调配产品的销售方向。进入超市等地的产品,进行检测后配送运输车将其销往超市。市场暂时供求平衡不需要进入市场的产品,放入低温冷库,统一储藏,待市场有需求时再进入市场,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保护了广大农户的利益。
四、产品追踪:建立产品档案
为了实现系统化的标准生产,让市场、消费者放心,“合作社采用农产物流追踪系统,建立产品档案。采用果蔬质量编码,制作生产和销售档案。各户把关,责任到人,详细记录农户从种植到收获的每个技术环节,特别是使用农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时间,做到追根溯源,有据可查。产品进入市场后也伴随着档案,记录销往何地,实现果蔬产品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控。”
五、实例
农业产业化比较发达的横县陶圩镇,农户们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优质水稻种植、蚕桑、蘑菇、甜玉米、水果、蔬菜、禽畜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业产业,使得农产品产量日渐提高,种植多样性也得到迅速发展,这两者的变化给农民既带来了喜悦也带来了烦恼。农民之间为了把刚刚收获的农产品尽快地出手,常常互相压价,导致出售价格偏低,结果谁也卖不上好价钱,获利少。农业发展呈现出增产却不增收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农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便想到若把大家联合起来,一起面对市场来提升价格,也许能提高收入。基于这样的想法,2006年 10月,当地能人周利亮在陶圩镇组织了50个蚕桑、蘑菇种养大户的农民,成立了横县利亮农产品产销协会,为成员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这样一来可以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如:市场价180-200元/包的有机肥,出售给社员为115元/包。但协会只是一个松散、服务型的合作组织,加之经验不足,经过一段时间运转,成效不是很显著,不盈利,增收的难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但农户对此合作社较为认同,也给了合作社继续发展的动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第十二条 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五名以上符合本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成员;
(二)有符合本法规定的章程;
(三)有符合本法规定的组织机构;
(四)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名称和章程确定的住所;
(五)有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
第十六条 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文件,申请设立登记:
(一)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三)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明;
(五)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
(六)住所使用证明;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办理完毕,向符合登记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营业执照,登记类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登记机关应当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信息通报同级农业等有关部门。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办理登记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七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登记机关报送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第十八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法向公司等企业投资,以其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企业承担责任。
扩展资料
1、覆盖材料
大棚覆盖材料有以下几种:
普通膜:以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为原料,膜厚0.1毫米,无色透明。使用寿命约为半年。
多功能长寿膜:是在聚乙烯吹塑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防老化料和表面活性剂制成,使用寿命比普通膜长一倍,夜间棚温比其他材料高1—2℃。而且膜不易结水滴,覆盖效果好。
草被、草苫:用稻草纺织而成,保温性能好,是夜间保温材料。
聚乙烯高发泡软片:是白色多气泡的塑料软片,宽1米、厚0.4—0.5厘米,质轻能卷起,保温性与草被相近。
无纺布:为一种涤纶长丝,不经织纺的布状物。分黑、白两种,并有不同的密度和厚度,,除保温外还常作遮阳网用。
遮阳网:一种塑料织丝网。常用的有黑色和银灰色两种,并有数种密度规格,遮光率各有不同。主要用于夏天遮阳防雨,也可作冬天保温覆盖用。
2、大棚搭建地点
选择向阳、避风、高燥、排水良好,没有土壤传染性病害的地方搭棚。
3、塑料薄膜维护
扣膜时要尽量避免棚膜的机械损伤,特别是竹架大棚,在扣膜前应先把架表面突出的部分削平,或用旧布包扎好。用弹簧固定时,在卡槽处应加垫一层旧报纸。另外要注意避免新旧薄膜长期接触,以免加速新膜的老化。在通风换气时要小心操作。?
薄膜受冻或曝晒,会促进老化,钢管在夏天经太阳曝晒,温度可上升到60—70℃,从而加速薄膜老化破碎。 薄膜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破孔,要及时用粘合剂或胶带粘补。 二、环境特点与调控 大棚因有塑料薄膜覆盖,形成了相对封闭与露地不同的特殊小气候。
进行蔬菜大棚栽培,必须掌握大棚内环境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满足蔬菜生长发育的条件,从而获得优质高产。
4、性能特点
(一)温度条件
塑料薄膜具有保温性。覆盖薄膜后,大棚内的浊度将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外界气温下降而下降。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较大的昼夜温差。越是低温期温差越大。一般在寒季大棚内日增温可达3-6℃,阴天或夜间增温能力仅1-2℃。
春暖时节棚内和露地的温差逐渐加大,增温可达6-15℃。外界气温升高时,棚内增温相对加大,最高可达20℃以上,因此大棚内存在着高温及冰冻危害,需进行人工调整。在高温季节棚内可产生50℃以上的高温。进行全棚通风,棚外覆盖草帘或搭成"凉棚",可比露地气温低1-2℃。
冬季晴天时,夜间最低温度可比露地高1-3℃,阴天时几科与露地相同。因此大棚的主要生产季节为春、夏、秋季。通过保温及通风降温可使棚温保持在15-30℃的生长适温。
(二)光照条件
新的塑料薄膜透光率可达80-90%,但在使用期间由于灰尘污染、吸附水滴、薄膜老化等原因、而使透光率减少10-30%。大棚内的光照条件受季节、天气状况、覆盖方式(棚形结构、方位、规模大小等)、薄膜种类及使用新旧程度情况的不同等,而产生很大差异。
大棚越高大,棚内垂直方向的辐射照度差异越大,棚内上层及地面的辐照度相差达20-30%。在冬春季节以东西延长的大棚光照条件较好、它比南北延长的大棚光照条件为好,局部光照条件所差无几。但东西延长的大棚南北两侧辐照度可差达10-20%。?
不同棚型结构对棚内受光的影响很大,双层薄膜覆盖虽然保温性能较好,但受光条件可比单层薄膜盖的棚减少一半左右。 此外,连栋大棚及采用不同的建棚材料等对受光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表4-2-3)。从表中可看出,以单栋钢材及硬塑结构的大棚受光较好,只比露地减少透光率28%。
连栋棚受光条件较差。因此建棚采用的材料在能承受一定的荷载时,应尽量选用轻型材料并简化结构,既不能影响受光,又要保护坚固,经济实用。 薄膜在覆盖期间由于灰尘污染而会大大降低透光率,新薄膜使用两天后,灰尘污染可使透光率降低14.5%。10天后会降低25%,半月后降低28%以下。
一般情况下,因尘染可使透光率降低10-20%。严重污染时,棚内受光量只有7%,而造成不能使用的程度。一般薄膜又易吸附水蒸气,在薄膜上凝聚成水滴,使薄膜的透光率减少10-30%。因此,防止薄膜污染,防止凝聚水滴是重要的措施。
再者薄膜在使用期间,由于高温、低温和受太阳光紫外线的影响,使薄膜"老化"。薄膜老化后透光率降低20-40%,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大棚覆盖的薄膜,应选用耐温防老化、除尘无滴的长寿膜,以增强棚内受光、增温、延长使用期。
(三)湿度条件
薄膜的气密性较强,因此在覆盖后棚内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造成棚内空气高温,如不进行通风,棚内相对湿度很高。当棚温升高时,相对湿度降低,棚温降低相对湿度升高。晴天、风天时,相对温度低,阴、雨(雾)天时相对温度增高。
在不通风的情况下,棚内白天相对湿度可达60-80%,夜间经常在90%左右,最高达100%。 棚内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依作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白天要求维持在50-60%,夜间在80-90%。为了减轻病害的危害,夜间的湿度宜控制在80%左右。
棚内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提高棚温可以降低湿度,如湿度在5℃时,每提高1℃气温,约降低5%的湿度,当温度在10℃时,每提高1℃气温,湿度则降低3-4%。在不增加棚内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时,棚温在15℃时,相对湿度约为7%左右;提高到20℃时,相对湿度约为50%左右。
由于棚内空气温度大,土壤的蒸发量小,因此在冬春寒季要减少灌水量。但是,大棚内温度升高,或温度过高时需要通风,又会造成湿度下降,加速作物的蒸腾,致使植物体内缺水蒸腾速度下降,或造成生理失调。因此,棚内必须按作物的要求,保持适宜的湿度。?
(四)栽培季节与条件?
塑料大棚的栽培以春、夏、秋季为主。冬季最低气温为-15℃--17℃的地区,可用于耐寒作物在棚内防寒越冬。高寒地区、干旱地区可提早就在用大棚进行栽培。北方地区,于冬季,在温室中育苗,以便早春将幼苗提早定植于大棚内,进行早熟栽培。夏播,秋后进行延后栽培,1年种植两茬。
由于春提前,秋延后而使大棚的栽培期延长两个月之久。东北、内蒙古一些冷冻地区于春季定植,秋后拉秧,全年种植一茬,黄瓜的亩产量比露地提高2-4倍。黑龙江省用大棚种植西瓜获得成功。
西北及内蒙古边疆风沙、干旱地区利用大棚达到全年生产,于冬季在大棚内种植耐寒性蔬菜,开创了大棚冬季种植的先例。
为了提高大棚的利用率,春季提早,秋季延后栽培,往往采取在棚内临时加温,加设二层幕防寒,大棚内筑阳畦,加设小拱棚或中棚,覆盖地膜,大棚周边围盖稻草帘等防寒保温措施,以便延长生长期,增加种植茬次,增加产量。
(五)、空气湿度的调控 :
(1)大棚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塑料膜封闭性强,棚内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受到阻碍,土壤蒸发和叶面蒸腾的水气难以发散。因此,棚内湿度大。
白天,大棚通风情况下,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阴雨天或灌水后可达90%以上。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夜间常为100%。棚内湿空气遇冷后凝结成水膜或水滴附着于薄膜内表面或植株上。
(2)空气湿度的调控:大棚内空气湿度过大,不仅直接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对矿质营养的吸收,而且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发芽和侵染。因此,要进行通风换气,促进棚内高湿空气与外界低湿空气相交换,可以有效地降低棚内的相对湿度。
棚内地热线加温,也可降低相对湿度。采用滴灌技术,并结合地膜覆盖栽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气湿度(20%左右)。
(六 )、棚内空气成分:
由于薄膜覆盖,棚内空气流动和交换受到限制,在蔬菜植株高大、枝叶茂盛的情况下,棚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很剧烈。早上日出之前由于作物呼吸和土壤释放,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比棚外浓度高2—3倍,(330PPM左右);8—9时以后,随着叶片光合作用的增强,可降至100PPM以下。
因此,日出后就要酌情进行通风换气,及时补充棚内二氧化碳。另外,可进行人工二氧化碳施肥,浓度为800—1000PPM,在日出后至通风换气前使用。人工施用二氧化碳,在冬春季光照弱、温度低的情况下,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在低温季节,大棚经常密闭保温,很容易积累有毒气体,如氨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乙烯等造成危害。当大棚内氨气达5PPM时,植株叶片先端会产生水浸状斑点,继而变黑枯死;当二氧化氮达2.5—3PPM时,叶片发生不规则的绿白色斑点,严重时除叶脉外,全叶都被漂白。
氨气和二氧化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氮肥使用不当所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主要是用煤火加温,燃烧不完全,或煤的质量差造成的。由于薄膜老化(塑料管)可释放出乙烯,引起植株早衰,所以过量使用乙烯产品也是原因之一。?
为了防止棚内有害气体的积累,不能使用新鲜厩肥作基肥,也不能用尚未腐熟的粪肥作追肥;严禁使用碳酸铵作追肥,用尿素或硫酸铵作追肥时要掺水浇施或穴施后及时覆土;肥料用量要适当不能施用过量;低温季节也要适当通风,以便排除有害气体。
另外,用煤质量要好,要充分燃烧。有条件的要用热风或热水管加温,把燃后的废气排出棚外。
(七)、土壤湿度和盐分:
大棚土壤湿度分布不均匀。靠近棚架两侧的土壤,由于棚外水分渗透较多,加上棚膜上水滴的流淌湿度较大。棚中部则比较干燥。春季大棚种植的黄瓜、茄子特别是地膜栽培的,土壤水分常因不足而严重影响质量。最好能铺设软管滴灌带,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施放肥水,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
由于大棚长期覆盖,缺少雨水淋洗,盐分随地下水由下向上移动,容易引起耕作层土壤盐分过量积累,造成盐渍化。因此,要注意适当深耕,施用有机肥,避免长期施用含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肥料。追肥宜淡,最好进行测土施肥。
每年要有一定时间不盖膜,或在夏天只盖遮阳网进行遮阳栽培,使土壤得到雨水的溶淋。土壤盐渍化严重时,可采用淹水压盐,效果很好。
另外,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是防止土壤盐渍化的一项根本措施。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百度百科-大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3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