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2019年《主持人大赛》集锦-第六期
1、新闻类一号王嘉宁:
? 选手? 70年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来说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新中国来说,却发生着沧桑巨变。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阿中哥”的形象,意味着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了,同时也意味着在国际上承担更多的责任。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它让世界互联互通,中国文化被更多人熟知,为更多人所了解中国。我们也相信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让更多的企业来到中国,我们共享合作共赢。那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为世界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中国经济也在为世界经济添砖加瓦,注入一股蓬勃的正能量。我们相信,开放包容的中国,开放包容的中国经济一定会让世界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2、文艺类一号李莎旻子:
出题嘉宾元宵节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喜庆的、吉祥的、欢乐的。无论是“千门开锁万灯明”的这种热闹劲还是“月上柳梢头”的这种朦胧美,都代表着我们内心当中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今晚明月高悬灯光璀璨,接下来就让我们赏灯赏月闹元宵。
李莎旻子观灯赏月人欢笑,喜气洋洋闹元宵。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节日好!您看啊,今天是元宵佳节,咱们吃的汤圆里吃的是中国味,咱们猜的灯谜里藏的是中国字,咱们看的花灯里看的是中华明,还有这月亮,就是团圆情哪。所以今天呢,就让我们跟着一轮满月一起来猜灯谜,吃元宵。
3、新闻类二号董星辰:
出题嘉宾每当来到《时代楷模发布厅》,我们心里就一份期待,在这里我们将遇到谁从哪里来,他将给我们带来什么。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都回想我们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榜样,有楷模的引领。楷模会激发出一种精神力量,使得我们面对着纷繁的世间更有方向,更有信心。
材料一
95岁的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的一名老战士。1955年,他选择退役转业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从此,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女儿也不知情。直到2018年底,张富清的英雄事迹才重现在人们面前,一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时,经历九死一生立下的赫赫战功;获评两次战斗英雄、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但当张富清回忆起牺牲的老战友们,他说:“我的战功,和他们的贡献相比,差的很远。”
材料二
李文祥是河南濮阳的农民,1947年参军入伍,荣获“战斗英雄”、特等人民功臣等称号。1962年,他主动回家乡范县务农。当时,家乡到处都是盐碱地,于是他带领村民开挖水渠、复耕农田、推行“稻改”。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产量增长到400多斤。支农的50年,他隐姓埋名,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他在部队的辉煌战绩。直到2011年组织慰问时,这隐藏了60多年的秘密才被揭开。他说:"干革命是为了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要待遇"。
董星辰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楷模发布厅。在这个时代,有很多的楷模,很多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有很多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传承,今天就给各位发布的这两位时代楷模,他们一个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位老战士,另外一位也是曾荣获战斗英雄特等人民功臣等称号的一位老的军人,他们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分别是张富清和李文祥。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两位军人都重新穿上了最美的橄榄绿的军装,用这样一个标准的军礼呈献了作为一名军人,一名战士最美的姿态。同时,他们胸前所悬挂的一枚又一枚闪闪发亮的奖章,一张又一张已经泛黄了的证书,还有一个小小的充满岁月痕迹的特等功的证明,都是对于他们在从军期间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去保卫国家最好的痕迹和证明。那痕迹就是在这两位老先生身上,我们所提炼的第一个关键词。他们身上第二个共同点的就是不断的奉献,其实军人这个身份,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热血去保家卫国,当他们回到了自己的来凤县,回到了自己的范县之后,他们重新有了自己新的工作岗位,有了新的工作任务,比如我们李文祥同志,他带领村民开挖水渠复耕农田推行稻改,不仅让产量增加了,同时让村里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提高。现在我想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我身后舞台的右上角:“楷模”这两个字“楷”意味着标准“模”意味范本,而前面时代这两个字无疑又赋予了楷模和榜样们更巍峨的高度,更博大的广度。我想说,张复兴老先生李文祥同志,正是用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力量去提示我们,还有更多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还有更多的楷模值得我们仰望,而我想在这个时代,他们是巍峨高山,他们是前行者,而你我也可以循着他们的足迹,成为巍峨高山的一部分。谢谢!
4、文艺类2号选手蔡紫:关于梦想
出题嘉宾这是一个有梦的国度,一个人的幸福有时候取决于他拥有什么,但有时候,它也取决于他怀揣什么?一个国家的自信,它取决于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他都拥有了追梦的权利。那今天来到《开门大吉》的几位选手,他们就是钻研在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保持了那份最初的初心,实现了梦想!看看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请看大屏幕。
材料二:刘洪安是河北保定人,全国道德模范。他因为开设“健康用油,杜绝复炸”的诚信早餐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油条哥”
他的梦想:把油条卖到全国
材料三:黑龙江省的“传奇奶奶”姜淑梅60岁学识字,到了82岁,已写下近60万字,出版了5本书,实现了从“文盲”到网红作家的逆袭。
蔡紫
现场的各位朋友,欢迎来到今天的《开门大吉》,欢迎大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往的《开门大吉》都是我们的嘉宾来到现场,通过歌曲的方式然后来实现自己的家庭梦想。都说人生如歌,今天我想换个方式行吗? 我想通过歌曲先带大家认识和走进一下要来到我们现场圆梦的两位嘉宾。听好了啊,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是不是听出一点眉目了,好像是关于梦想的故事。没错,我们都说梦想掌握在手中,我希望大家把目光投入到我们今天两位嘉宾的手上。第一位刘洪安,他是河北保定人,是远近闻名的“油条哥”,大家可以看到他的手,因为多年炸油条,不停地去反复研究这个油条的油炸的方式,他的手已经完全红肿了,洪安说他每天晚上不得不把手浸泡在冰水当中来降温消炎。但是就是因为这样执着的坚守和反复地研究,他成为了全国道德模范,因为他“诚信经营,杜绝复炸”,已经成为了“油条哥”,他今天来到《开门大吉》的梦想是把油条卖到全中国。我们说梦想难道只属于年轻人吗?当然不,追梦人永远是年轻。我们今天来到《开门大吉》的第二位嘉宾,来自黑龙江的姜奶奶她60岁的时候开始学识字,到现在已经出了五本书了,她的梦想是说如果我能实现梦想,我要用这个奖金来学画画,我们可以投入到姜奶奶的手上,她的手饱经沧桑,这双手可能曾经环抱过婴儿,曾经为家人炒过可口的饭菜,曾经缝补过衣服,但是现在她要用这双充满皱纹的手来书写自己的人生梦想。梦想,真的是太美好了。所以我说《开门大吉》有无数嘉宾来到现场实现梦想,但是梦想就是由一个个小小的心愿串联起来的,它像一个个音符一样组成了我们人生美好的篇章。我觉得今天这样吧,既然我们是《开门大吉》的特别版,我们一起追寻梦想,祝福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我们用一首歌,用张靓颖的《我的梦》来欢迎一下两位嘉宾,也为我们自己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加油可以吗?好,我们接下来音乐响起,欢迎我们的洪安和我们的姜奶奶在我们《开门大吉》的现场能够圆梦成功,有请二位。
(为什么要把油条卖到全国?因为可以让更多的人,吃到健康的早餐。还可以让更多的人相信诚信这种美德必须要传承下去。他们梦想的实现,代表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实现,他们的美德应该成为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梦想难道只属于年轻人吗?当然不,追梦人永远年轻!”)
5、新闻类三号选手果欣禹:
出题嘉宾今天我比较关注的是一个关于言传身教的话题,对于一个家长来说哈,他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是他们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教养。只要把言传身教坚持到底,你不但能够教育孩子,还能够提高自己。
材料一退伍军人张婵,10年前她作为352名民兵方队中一员走过天安门,今年,已身为母亲的她,再一次参加阅兵。当被问到是什么支撑他十年后重返阅兵场时,张婵表示“我希望能让我的孩子看到妈妈特别优秀。”
材料二2019年9月,广西大学迎来了一名特殊的新生——49岁的上海交大宿管阿姨原梦园、从儿子读初中开始,他就用“陪读”的方式,陪儿子共同学习。2018年,原梦园与儿子共同考研,儿子考取复旦大学,他也被广西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他说,"圆梦的道路无论多艰险,路灯尽头一定是梦圆"
果欣禹这两位妈妈都用她们平凡而伟大的奋斗历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那就让我们和他们一样,做一个像样的人,度过一个像样的人生。这样,当我们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为自己虚度光阴而感到悔恨。那么这个时候,翻开我们过往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很骄傲地对自己说,你不负此生。(再将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延伸至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作为母亲的言传身教结合将更好)
6、文艺类三号选手李七月:
出题嘉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有多远不得而知,但是诗其实就近在眼前。他可能是我们登高望远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也可能是月圆之夜,大家共同吟诵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然,他也可能是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无限感慨的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有常说,诗句是天才创造的,但是生意却可以属于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灵魂,那么我们读诗到底在读什么呢?
考题柳树、红豆、月亮
李七月嘴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里是中国诗词大会,大家好,我不是董卿。今天在我们节目现场呢,出现了三幅图。其实,这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三种不同事物描绘的最美的情感,临别赠柳盼人留,这是李白送给友人的不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颗颗红豆如同泣血相思泪,一如王维笔下的“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其实,这绝不仅仅是描绘爱情,而是很多中国人对于相爱之人的殷殷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头上的这一轮明月为多少代人传送又寄托了多少中国人的情感和思念?可是假如没有诗词,我们今天似乎很难找更加优美生动的句子来描绘这三种食物。中国古诗词的力量和情感可以穿越千年而丝毫不解,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想所谓的人生体验无非就是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眼前为物心中为我。而我们的诗词恰好就是我们的文化当中连接物我的一个最为独特的纽带。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中国诗词既可以将我们看到的事物转化为情感,比如壮丽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如清幽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他也可以反过来将我们内心的情感转化为画面,比如激昂如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或者哀怨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国诗词就这样在千年记录的时光和感受。而当千年之后物我 两空之时,其实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这些描绘柳树红豆和月亮的诗词去复原情感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中国诗词真正的魅力所在。而其实这样的感受力早就已经藏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当中,诗词大会就是要让这些遗忘被唤醒,让这些唤醒被使用。经验,让我们继续诗酒趁年华。
7、新闻类4号选手刘妙然:
出题嘉宾今天我们要关注一下和“三农”有关的话题,因为我们都见证过打工潮,有很多的农村的年轻人,他们从家乡走出,到城市里面打工,这其中呢,可能有不为人所知的那份艰辛,可能也有小小的收获之后的那份满足感和幸福感,当然还有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现在呢,在发生变化,我们看到农村基础设施在改善,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还有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到位,很多在外乡打工的年轻人呢,选择回乡创业,因为现在农村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个很像是“飞燕还巢”。今天出去这个背景就和这个有关,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具体的信息。
材料一2019年,田野上的高等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职业学院迎来一批特殊的大一新生。这些人是来自学校周边县乡的农民,他们是按照年龄、产业基础、是否能够带领乡村致富等原则,由当地政府遴选而出。该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就业率高达95%,毕业生供不应求。
材料二在2019年9月23日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各类农产品的视频直播成为热点。其中“巧妇9妹”甘有琴等人入选农民丰收节十大销售达人。据了解,甘有琴来自“水果之乡”广西灵山县,是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利用电商平台,他创下了2小时销售芒果10万斤的好成绩,还帮助家乡1200多名农户增收400多万元,成为新农人的典型代表。
刘妙然这是一次田野上的高等职业院校,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院校在看。右边的这张图是他们迎来的第一批特殊的大一新生,他们特殊在哪儿呢?皮肤有一点黑,年龄有一点大,因为这些人是来自学校周边县乡的农民,以前我们说从农村走出一个大学生就特别不容易了,现在。他们在毕业之后还是非常的。就业率高达95%,而且还供不应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现代农业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要用知识做支撑,所以他们的代表,那么第二就是靠科技来做保障,我们来看第二条新闻,在2019年的9月23号,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各类农产品的视频直播成为亮点,集中巧妇九妹甘有琴入选的十大销售达人有多厉害,他创下了两小时销售芒果十万斤的好成绩。我想请现场的各位,我们的观众朋友们能不能在我们下节目之后也去我们甘大姐家去下单一筐芒果,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脱贫致富的果实。其实呢,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有7.7亿,确切的说应当是7.7亿的农民,而在明年也就是2020年,中国将会实现脱贫。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其实对于中国来讲,我们不单单是解决了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在加快着世界减贫的步伐。而我们中国脱贫的农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份中国脱贫的样板。
8、文艺类4号选手刘慧凝:
出题嘉宾平凡生命,极致绽放。我想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如果要印一张名片放到全世界的面前,该怎样去介绍我们这样一个民族,该怎样去介绍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群。我想可能有很多的方式,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他能写在我们的名片上,那就是今天的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所以今天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我们将继续见证每一个挑战者变不可能为可能向每一次不平凡的挑战致敬。
刘慧凝:“挑”是勇气,"战"是毅力,我们常说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一天很简单,自强一年好像也不难,但是这两位挑战者,是自强不息的典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挑战属于自己的不可能。
9、新闻类5号选手郭嘉宁:
出题嘉宾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人力发展历史上,速度最快,变化最大的一个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不断的迭代,不断的创新看,再加上他的广泛应用,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之后跟我们对话内容相关的两位嘉宾,他们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通过数字化科技化的手段改变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传统方式。他们让文物活了起来,让人们可以更近距离的感触到文物散发出的生动的气息。
材料一2018年11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评“2018全国最具影响力智慧文旅景区”,通过数字博物馆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该博物馆还运用H5小游戏、微信小程序、视频直播等多种创新方式,实现文博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跨界融合。
材料二2019年7月16日,数字故宫一次性推出7款数字产品,让600岁的紫禁城“燃起来”。全新上线的“数字多宝阁”,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数据立体全方位的展示文物的细节和全貌,管中欧冠不仅可以全方位、无死角观赏,还可以零距离“触摸”文物并与之互动。
10、文艺类5号选手
材料一夏付华与夏荔父子同为铁路建设者,-起参与了我国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的建设。胡麻岭隧道因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相当大,被称为“在豆腐脑里打洞”父子两人从隧道两头往中间施工,虽相距只有173米,却经历了6年奋战,终于在隧道中相见。'
材料二王昌来与王晨。一对潜艇兵父子,60岁的“兵王”王昌来在"“水下”服役35年,一年装两三百条鱼雷,与死神擦肩而过几千次,从未有过任何失误,被战友们称为“鱼雷王”。当年龄还小的王晨看到父亲给上级敬礼时,他童言无忌地对父亲说“我也要当你的领导”。十多年过去了,33岁的少校王晨真的成了父亲的“领导”。父亲退役后,王晨继续潜行在深蓝海洋。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
中国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一直都是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国家重点保障的,国家也死守耕地红线,多方面保障粮食生产。
就像上次出现的未成熟小麦做青贮,官方立刻进行全面排查,像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专门下发了《关于严禁任何毁麦事件发生的紧急通知》,严格防范毁麦青贮现象发生。
我国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国还囤了全球一半的粮食,目前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超过世界上95%的国家,可以说,我国的粮食安全还是很让我们安心的。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70千克,比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还超出70千克。
而且我们还有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有商品粮指导价格,有大型的储备粮库等等措施,目的只有一个,保证14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几十年的兴修水利工作,除了特大型的自然灾害之外,大自然已经不能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实质性的危害;粮食品种的改进,特别是杂交水稻的推广,已经基本可以保证我们年年丰收。
由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对于我国百姓而言,即使国际粮价猛涨,但是我国粮食供给还是比较正常的,我们自己产粮食,我们屯粮,我们还进口粮食,多渠道保障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百姓不必过多担心。
写在最后的话:如果问我家是否需要屯粮,那么我想说,我家也是有田的,水稻一年种一季,自己吃,鸡鸭吃,一年还能卖出去上万斤。而且,我们农村,还会种地瓜,种玉米,马铃薯,南瓜等农副食物,对于农民来说,屯粮这个词,这不是开玩笑么。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1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出自“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系杂交水稻原始论文,红色格纹纸已微微泛黄,但还能清晰看见整洁的手写汉字。
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包括袁隆平所写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14篇文章。
1966年2月28日,根据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期刊中,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论文发表后,被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九局的同志注意到,并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又汇报给了领导。此后,袁隆平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2共和国勋章、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育种的开创者当这些荣誉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该是由何等的功勋铸就,而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当代神农袁隆平。
在普罗大众的印象里,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温饱的保障,是粮食安全与和平的缔造者,但在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决然不可忽视,她就是袁隆平先生的妻子邓哲。
彼此相爱所以我们没有距离
"闪婚"、"师生恋"这两个词即便在当今社会仍是略带争议,但相爱于上个世纪的袁隆平、邓哲却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祝福。
早在1951年时袁隆平还曾主动地报名参军,被某空军部队招收的他却在被欢送入伍后不久被国家送回了学校继续深造,理由是彼时的国家更需要的是经济建设。如今想来,大抵每一份相遇都是初写黄庭的缘分吧。
1953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正式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并在不久后来到了被视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教书。
而他与妻子邓哲的缘分也开始于此。在与邓哲相识之前袁隆平曾有过一段浓情蜜意的爱情,可到最后还是成为一段无疾而终的缱绻岁月。
对爱情充满失落的袁隆平更是全身心的投入了科研工作,加之他常年不修边幅的模样,一晃已到而立之年的袁隆平却还是孤身一人,直到邓哲的出现才终止了袁隆平的单身汉生活。
年轻的'邓哲在初见袁隆平后不久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欣赏的意味,在她眼里木讷、不善言辞的袁隆平却有着别人看不到的和善与细致。
19 64年在周边同事的撺掇下二人的结婚事宜终于提上了日程,比起前卫的"师生恋"故事开头,相爱的过程则略显平淡,没有海誓山盟、至死不渝的俗套剧情,就是在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周六邓哲嫁给了腼腆的袁隆平,这场简朴的婚礼新娘子甚至都没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相反袁隆平在生活中处处周到的照顾还让邓哲时常感叹嫁对了人。
苦难将永远使爱情升华
毕业于安江农校的邓哲本身也与袁隆平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正因如此,邓哲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袁隆平,工作中也是袁隆平最得力的拍档。
婚后的两人并没有时间沉浸在新婚带来的快乐中,面对全国上下频发饥荒的窘境,夫妻俩走遍了安江农校和附近生产队所有的稻田,最终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这一发现令两人兴奋不已,在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后,终于袁隆平将这一发现形成了学术报告,并刊登在了1966年的《科学通报》中。
每当袁隆平废寝忘食的投入在科研工作时,邓哲总能够料理好家中的所需,见到妻子如此贤惠袁隆平霎时间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时,动荡时期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局面,袁隆平忧心忡忡。
而邓哲像是读懂了他在想什么似的只说到:"大不了我陪你一起种地,你还是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这句话给心神不宁的袁隆平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成为了他此后一生中最为珍重的慰藉。
所幸因为突出的科研成果,袁隆平并未被拉上台,可惜他精心栽培的植株却无一幸免,一向隐忍的袁隆平在这一刻崩溃大哭。
看着痛不欲生的丈夫,邓哲带着残存的植株趁夜色悄悄出门,多番寻找最终确定了新的培育基地。
在此之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几经磨难,总是在即将成功时被破坏。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邓哲总陪伴着袁隆平苦苦支撑,在那段宛如黑夜的时光中两人的感情也在逐渐地升华。
一句先生,就是一生
袁隆平与邓哲跨越半个世纪的守候是长相厮守的美好,却也是一场不离不弃的历练,1982年的除夕夜就是袁隆平久久不能忘怀的日子。
作为家庭一半支柱的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入院治疗,一病不起的邓哲被送往医院后只能依靠输液维持生命,看着病床上的妻子袁隆平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对家庭的亏欠已然这般之深。
生命的流失总能警醒活着的人学会珍惜,那段时间守候在病床前的袁隆平时时刻刻都被对妻子的内疚包围着。
值得庆幸的是在袁隆平的悉心照料下邓哲终于康复出院,经此一事年过半百的袁隆平一改以往内敛的性格开始时时刻刻挂念妻子,主动送上礼物,出远门也一定要带上妻子。
袁隆平的功绩是时代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色彩,但他却始终秉承着淡泊名利的信念,老先生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因而尽管荣誉傍身袁隆平仍旧生活朴素,对于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邓哲也是乐在其中,在她看来金钱、名利永远也及不上袁先生与自己宜室宜家的快乐。
时至今日,每逢提起丈夫邓哲还是习惯于称其为袁先生,一如年轻时那般,她愿意陪他穿梭在田间地头,愿意倾听他独特的浪漫,只要多才多艺的袁先生愿意拉小提琴,她将是他此生最忠实的观众,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陪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