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水稻的过程中,怎么才能识别出水稻的白叶枯病?它的危害有多大?
水稻白叶枯病为细菌性病害类型,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苗期、分蘖期发病最重,水稻各个器官都可染病,其中叶片最易染病。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上越冬。新稻区以带菌的种子初次侵染,老病区主要以带菌的稻草初次侵染。干燥的稻草上的病菌可存活1年左右,并且存活率很高,传病率也高,成为水稻整个生育期发病的不间断菌源。越冬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传到秧苗上引起初侵染。早、中稻秧苗期由于气温较低,病菌繁殖速度慢,菌量少,很少表现出发病症状;当带病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后,一般到分蘖末期即开始发病。
(1)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一.般粳稻、糯稻较抗病,籼稻较感病,杂交稻较常规稻感病,高秆窄叶品种比矮秆阔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比不耐肥品种抗病,叶片水孔较多的品种较易感病。
(2)气候条件。田间气温在26-30℃和连续大风、多雨高湿天气,利于病害发生。特别是台风暴雨侵袭会造成水稻叶片上大量伤口的形成,有利于病菌传播和侵入,最易引起病害发生和流行。 一般气温连续低于17℃或高于35℃,天气干旱(相对湿度低于80%)时不利于发病。
(3)栽培管理。以水肥管理对发病影响最大。长期深灌、串灌、漫灌或稻株受到淹渍,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不利于植株生长,病害发生严重。合理排灌晒田,有利于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可减轻发病。施用氮肥过多、过迟或过于集中,特别是穗肥施用不当,造成植株疯长,株间密蔽,通风透光不良,叶片浓绿柔嫩,植株的抗病力减弱,易加快发病速度。
危害情况如下:
水稻纹枯病又称“花脚”“花秆”“烂脚瘟"等,也是水稻一-大病害。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发生,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且严重,安徽省是病害的重发区,常年各种类型水稻普遍发生。病害损失一般为10%-30% ,严重的达50%以上。损失程度与病害在植株上的发展高度成正比。据有关单位测定.仅局限在稻基部危害的,对产量影响极小,病斑上升至倒3叶叶鞘,减产7%左右,上升到倒2叶叶鞘,减产14%左右,上升至剑叶叶鞘,减产24%左右,上升到剑叶叶片,减产40%-60%。故有“纹枯至顶,产量丢尽"的说法。
秧田整地质量差:主要表现在卧垡多、块大而硬,畦面无法整平、整细,山淤土区域更明显。
脱肥影响引起:尤其是苗床没有进行培土或用营养土配制的容易引起发生。一般会在秧苗2.5-3叶期后发生比较明显。
管理不当引起:田间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水分不足时也会导致营养不良,导致叶片发黄、干尖,或发白、发褐,病会向下蔓延扩展。
一、秧苗发黄是怎么回事
1、秧田整地质量差
(1)秧田整地质量差主要表现为卧垡多、块大而硬,畦面没有办法整平、整细,山淤土区域明显。
(2)育秧出苗后,根系生长就会受阻、下伸缓慢,影响养分吸收,秧苗生长缓慢,长期处于营养缺乏的情况下,秧苗就会出现瘦弱发黄。
2、脱肥影响引起
尤其是没有进行培土或用营养土配制的苗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在秧苗2.5-3叶期后发生比较明显,而且普遍还会出现秧苗发黄、叶尖干枯等症状表现。
3、管理不当引起
田间温度如果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水分不足时也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叶片发黄、干尖,或发白、发褐,病菌会向下蔓延扩展。
4、施肥施药不当
(1)叶面补充肥料,防治病虫害时,如果浓度偏大,或喷施不均匀,或喷肥后没有及时洗苗,都会容易引起叶片灼伤。
(2)从而出现褪绿黄化,或叶尖干枯等现象。
5、中毒引起
(1)比如有机酸过多,就会导致田间出现中毒现象,主要症状是不发新根,而且表皮也会出现脱落,从外观看就是叶色发黄,严重的会直接枯死。
(2)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赶紧排水晒田,或者撒生石灰进行中和,这样可以减少有机酸的毒性。
二、秧苗发黄如何补救
1、根据水稻秧苗的不同状况,给其补充相应的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可以用1公斤诺普丰,兑水1500倍,每隔10天左右叶面喷施1次即可。
2、一定要积极防治病虫害,使水稻秧苗快速恢复生长。比如水稻绵腐病每亩可以采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硫酸铜1000倍液进行均匀喷施,立枯病一定要及时喷施甲双福,或瑞苗清等药剂和生根剂,或美洲星,或海藻酸进行防治。
3、排水晒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氧排毒。结合中耕,在晒田复水时使用氮、磷、钾速效肥料,从而改善稻株的营养条件。在有机酸过多的稻田,可以使用石灰或草木灰等,中和酸性,改良土壤性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