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水产品,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养殖户的收入,又可以保护水生态环境。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要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产地环境要求?;选择和保持无公害水产养殖环境是无公害养殖的前提,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渔业水域环境和渔业水源水质。其中,大气环境中的悬浮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等四种污染物的浓度要在限定量以下;水域环境要求渔业水域土壤中汞、镉、铜、砷、铬、锌等含量低;渔业水源水质要求水质的感官标准即色、嗅、味(不得使水产品带有异色、异嗅、异味)。
培育和选用健康苗种;?用于繁殖的亲本必须来源于原良种场,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生产条件和设施应符合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苗种质量须经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检验检疫。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合理的放养密度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内容。超负荷养殖易引起养殖环境恶化,疾病爆发蔓延,水产品质量下降和商品率低等问题。养殖密度必须严格控制,确保良好的养殖环境。提供优质的饵料;饵料营养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合理地选择饵料品种,科学地投喂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关键环节。提倡使用配合饲料。使用新鲜杂鱼,应及时投喂,确保鲜度;使用冷冻杂鱼,应严格控制解冻时间,避免在阳光下暴晒致使腐败变质。合理使用渔药?;疾病预防和合理使用渔药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药应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渔药。准确计算药量,合理施放。在充分了解常见病及其流行的基础上,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必须合理使用渔药,避免残药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鳜鱼又叫桂鱼、季花鱼等,属鲈形目,鳜鱼属,其分布很广,各大河流水系及各淡水湖泊中均有繁殖,鳜鱼肉嫩、刺少、味美、营养丰富,是席上珍肴,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池塘中不仅可以混养少量鳜鱼,以清除野杂鱼,还可以专塘饲养,是目前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之一。
一、生活习性
鳜鱼是典型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喂养时,可喂死鱼、死虾等。雄性鱼三龄成熟,雌性四龄成熟,其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50~100克,第二年可达0.5公斤左右,第三年可长到1~1.5公斤。
二、池塘条件
鳜鱼成鱼养殖的池塘,面积宜3~8亩,水深1.5米以上,夏季水深应2.5米左右,底质最好是沙质壤土,腐殖质较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有流水更好。要求池水溶氧量5mg/L以上,PH值7~8,透明度30厘米以上。
三、饵料鱼培育
饵料鱼养殖面积为鳜鱼池的3~4倍。从鳜鱼的适口性和经济角度考虑,饵料鱼一般选择白鲢、鲫鱼等品种,放养密度为亩放鱼苗30~50万尾。鱼苗放养后,不用立即投饲,待浮游动物数量减少、鱼苗在池塘四周觅食时,开始投喂豆浆或其它饲料。在培育前期,饲料吃光就添,而在后期应对饵料鱼规格予以控制,将饵料鱼长度控制在鳜鱼体长的1/2至1/3之间。
一般放养8~10厘米的鳜鱼种,饵料鱼应控制在3~4厘米。
四、鳜鱼种放养
单养鳜鱼时,可亩放规格为8~10厘米的鳜鱼种800~1000尾。也可在鳜鱼池中混养一些繁殖快的鱼类,以作为活饲料。一般每亩放养200~400对罗非亲鱼或60尾二冬龄鲫鱼。用稀网将鱼池隔成两半,一边养鳜
鱼,一边养其它鱼,使繁殖的幼鱼穿过稀网成为鳜鱼食料,同时鳜鱼的活动又不妨碍其它鱼类的安静繁殖。
五、饲养管理
1、投饵:采用间隔投饵料鱼的方法,在养殖前期和后期,每7~10天投喂一次,中期每5天左右投喂一次,应保持鳜鱼与饵料鱼的数量比为1:5~10,饵料鱼太少,会影响鳜鱼摄食和生长,太多则容易引起缺氧浮头,对鳜鱼生长不利。
2、水质管理:
要经常加换新水,特别是6~9月份,每5~7天加换新水一次,每次15~20厘米,使池水保持肥、活、爽、嫩,促进鳜鱼健康生长。可在池四周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为鱼提供隐蔽场所,同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每隔15~20天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15~20公斤。及时合理开增氧机,以增加池水溶氧量,防止鱼缺氧,同时应准备一些增氧剂,可在鱼缺氧浮头时用于抢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9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