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崩乡的行政区划
背崩乡所辖9个行政村,即背崩村、江新村、格林村、德尔贡村、阿苍村、波东村、巴登村、地东村、西让村。村落大多沿雅鲁藏布江分布在山腰上,且分布较为分散,其中最远的西让村距乡政府所在地22.43公里。
地震隐患崩塌倒石堆与泥石流
墨脱大峡谷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区,我在大峡谷考察期间,曾亲身经历过两次有感地震,其中一次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根据我于1973年在扎曲调查的资料推算:大约在1864年前后,大峡谷地区还发生过一次规模很大的破坏性地震。
这次特大地震遗留在地面上最大的特征、也是今后的隐患为:分布在峡谷两侧的崩塌倒石堆和崩塌泥石流。倒石堆像是一条干石河,满载着岩屑、碎石和巨砾的槽谷刻入基岩,从高高的崖头上顺谷坡斜卧在长大的山体上,规模大的有数百米到上千米。一旦源头上的危崖峭壁发生崩塌,或者在地震、暴雨以及午间暴晒所产生的膨应力的作用下,都有可能触发槽谷中的砂石滑动,甚至产生连锁反应,演变成一场势不可挡的巨石洪流一泻千丈,溃入河床,时有堵截江流的情况发生。
规模最大的崩塌泥石流发生在大峡谷下段的背崩村附近。1973年夏天,背崩村上的一处石崖在暴雨中溃垮,崩落的巨石推动下游沟槽中的泥水石块汇合成一股上万吨的泥石流,冲向雅鲁藏布江,一举截断了径流达一万秒立米的江流,持续一天之久,第二天江水漫堤,冲垮堤坝形成洪峰,险些将下游的解放大吊桥冲走。
我们曾多次涉险通过倒石堆或泥石流沟,为了调查发生崖崩的岩石性状,我还两次沿倒石堆攀登到危机四伏的崖头。陡峭的倒石堆就是一个溜石坡,坡上的岩屑石块处于重力的临界状态,每走一步都要举步唯艰。1973年,我们从阿斯登向达波进发的路上,必须穿越一处倒石堆。这处倒石堆从高达上千米的崖头直插江底,宽有五、六十米,石糟中满载着灰白色的绢云母石英岩为主的岩屑、巨砾。为了防止重量集中,我们采取散兵阵形前进,不料上边的一个人踩滑,蹬下一串石头从老关身旁滚下,其中一块小石头砸在老郑的背上,老郑躲避时又踩动了脚下的岩屑形成一阵石雨朝我扑来,我急忙赶上一步躲在一块大石岩的背后,幸亏只有一个小石块击中我的肩部。
崩塌倒石堆和泥石流源源不断地向雅鲁藏布江干支流倾泻着大量泥砂、岩屑、巨砾,是形成大峡弯异乎寻常的固体径流的温床。倒石堆和泥石流可能阻塞水道,填满库容,掩埋水工建筑和电力设施,严重制约了以堤坝方式开发大峡谷水能资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0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