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有多少人口_董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董姓有多少人口
董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九位姓氏,在华北、东北和西南比较有影响。当今董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8%, 总人口大约在590余万 。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来自外族的改姓。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姓已成为大姓,云贵地区的土著董姓后来逐渐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据说早在先秦时期,董姓已经向西和向南移民,进入了甘川滇黔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董姓融人进当地的土著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因此,我国的董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加入董姓群体中的西南、南方和北方外族主要发生的事件有: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羌人、宋朝时的高句丽人等均有董姓人融入汉人之中,清朝时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体族人的改汉姓董。致使东北地区多董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董姓汉族。
历史上董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泰时期,董姓活动主要地区在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地区。到了秦汉,董姓已北扩到河北,东挺达山东,南渡长江越南岭进入了广东,东南直抵江浙,西部移民四川。到两晋南北朝时,甘肃和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为大姓,同时向西南的贵州和云南迁移。进入唐朝,董姓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宋朝时,董姓向东南地区大批移民,同时西南的董姓进一步得到发展。清朝是东北董姓发育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康熙时期董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董姓大约近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这四省的董姓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这三省的董姓大约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陇西、冀鲁豫为中心的董姓分布区。
明朝时期,董姓大约有4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棠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董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少了4万。明朝以前,董姓的主体一直在中原,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董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人口锐减。明朝时浙江为董姓第一大省,约占董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这二省董姓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江西、安徽,这五省的董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600余年,董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在东南地区发展稳定,重新形成了江浙赣、鲁晋冀南北两块董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董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董姓的人口590万,排在全国第三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董姓人口由42万激增道590万,增长了约14倍之多,董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董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四省,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38%。其次在云南、黑龙江、浙江、安徽、山西、四川、湖北、江苏、甘肃,这九省的董姓又占了39%。河南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12%,为董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鲁豫、云川、东北三块董姓高密度聚居区。在600年期间,董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强劲回迁,向西的迁移表现很明显。
董姓在人群中分布在云南大部、湖北北端、河南大部、冀京津鲁、山西南端、辽宁、黑吉大部、陕西中段、甘肃中南段,董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72%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达2.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3%,居住了大约46%的董姓人群。在云南北端和东段、四川、重庆北部、广西大部、广东西部、海南、赣闽北部、湖南北和南两端、皖苏沪浙、湖北大部、河南东南、晋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大部、黑龙江北端、吉林西和东两端,董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360.7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0%,居住了大约44%的董姓人群。
董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董姓的郡望主要有济阴、陇西、代郡等。董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直笔、良史、豢龙等。直笔和良史堂号均典出春秋时董狐。董狐是晋国的史官晋灵公无道,权臣赵盾屡谏不听,并欲杀赵盾,赵盾出逃,其族人赵穿杀晋灵公于桃园。赵盾返晋,董狐不畏权势,上书曰赵盾弑君。孔子称其为直书不讳的古代良史。
楹联 重要的董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千秋良史;一代儒宗。
千秋良史;百代儒臣。
天人三策;兄弟五奇。
读书行路;种杏成林。
春风先入户;暇日偶窥园。
家训格言 董必武,湖北黄安人,中国***创始人之一。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家,为人忠厚老实,一生执著追求革命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故董必武教育子女的首要原则是:为人最紧要的是老实二字。他认为只有这样,一个人在各方面才有建树。他对劳动与享福的看法值得年轻人认真学习,他指出:社会上有一种很陈腐的,甚至很坏的旧观念就是鄙视劳动,认为不劳动而能生活,生活得比劳动者还好才算享福。革命了,必须纠正过来,我们应该以劳动而生活为光荣,除了疾病老弱不胜者外,不劳动就不得食。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董姓历代名人235名,占总名人数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位;董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4%,排在第四十六位;董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3%,排在第五十二位;董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4%,排在第五十四位。
历史上著名的董姓人物有:春秋晋国史官董狐;秦末项羽麾下大将董翳;西汉哲学家兼经学家董仲舒;东汉洛阳令董宣;三国蜀名臣董允,医家董奉;北朝北魏外交家董琬;唐朝宰相董晋,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北宋金国戏曲作家董解元;明朝名将董邦政,画家董其昌;清朝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中国***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共和国上将董其武,戏剧家董每戡,语言学家董同龢,甲骨学家董作宾,心脏病学家董承琅。
董姓血型:董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1%,A型占28.6%,B型占29.3%,AB型占9%。
为什么说天下董姓是一家
董的来源与其他姓氏不一样,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据说早在先秦时期,董姓族人就进入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融入土著之中。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姓。
董姓的起源,从惠连氏族往上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帝。“董”初指能制绳索的草,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他们以草为图腾。据传,惠连的孙子董父擅长驯养龙(即鳄鱼)。某年,有人向舜帝敬献了几条蛟龙,需要专人饲养训练,朝廷就指派董父驯养。
董父精心驯养这些蛟龙,教它们学会各种舞蹈。舜帝很高兴,便根据这一职业赐他们氏族称豢龙氏,并赐董姓。从此,董父的子孙后代便以董为姓。董的古址在今山西境内,是夏商时代的侯国,后为晋所并。
董的历史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天下董姓是一家的原因是它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据说早在先秦时期,董姓族人就进入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融入土著之中。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姓。
董姓的起源,从惠连氏族往上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帝。“董”初指能制绳索的草,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他们以草为图腾。据传,惠连的孙子董父擅长驯养龙(即鳄鱼)。董父精心驯养这些蛟龙,教它们学会各种舞蹈。
舜帝很高兴,便根据这一职业赐他们氏族称豢龙氏,并赐董姓。从此,董父的子孙后代便以董为姓。董的古址在今山西境内,是夏商时代的侯国,后为晋所并。另据汉代的考证,董姓另一支的起源是以官职为姓,是春秋时期晋国董督晋典的后代。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
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
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董姓的发源地是哪里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1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