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角村在哪里
澳角村,是一个东山岛东南部三面环海的小渔村。村庄前后,有两个半月形的海滩,沙滩温软平静,适合游人夏季前往海滨戏水,踏浪。此外,登上澳角村内的大肉山,还可极目远眺:浩瀚大海上所呈现出:岛屿星罗棋布,海天一色的胜景,是一处难得的摄影天堂。
澳角村,三面临海,南北两个月牙形海湾,呈“X”形美丽景象,龙、虎、狮、象四个岛屿点缀其间,有“海上动物园”之美誉,是一个以渔业生产发达、自然风光优美而闻名的渔村。2005年、2009年、2011年连续被授予三届“全国文明村”,几年来先后获得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绿色小康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爱民固边模范村”、“漳州十大最美乡村”。
一、历史十分悠久。建村始于明朝中后期,至今已有500余年。辖区大帽山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贝丘遗址,见证人类先祖在东山生产生活状况及闽台间史前文化交流。据诏安县志记载:“大帽山在五都之南,泊浦村山最耸处。宋朝丞相陆秀夫曾扶帝泊船于此”,记录的是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携幼帝逃难到此的历史事件。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在闽南一带沿海操练水师,曾在此驻扎着一营水兵,并在澳角后海湾滩地挖一口井,史称“国姓井”。清朝年间,澳角沃曾是施琅将军分队战船练兵、停泊、补给的重要基地;
二、景致天然独特。澳角村依山傍海,风光秀丽,金色的沙滩绵延几十里。南北各有一月牙形海湾(澳角湾和乌礁湾),呈“x”型美丽景象,龙、虎、狮、象四个岛屿点缀其间,被誉为“海上动物园”。影视界独具慧眼,把这里当作天然影棚,先后有《盘石湾》、《亲缘》、《寡妇村》、《十三井地区》、《秋瑾》等一大批影视剧在此拍摄外景,香港亚洲电视台也曾到澳角拍摄过《哇,澳角》风光片,著名作家王蒙、诗人蔡其矫、舒婷等人多次到澳角采风、写生,体验生活;
三、渔业非常发达。以海洋捕捞、海珍品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一体,现有拖网渔船220艘,鲍鱼养殖场38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5家,造船厂、机修厂、渔网具厂、供油站等企业14家,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1175亿元,人均纯收入26040元;
其中,渔人码头遐迩闻名。每当渔船靠岸的时候,渔人码头就增添了一些喧闹。一艘艘满载着新鲜海货的船,停泊在码头旁,渔民们将捕获的鱼、虾、螃蟹等,堆放在渔船上,任君挑选。许多游客特地到这儿来买海鲜,在这里吃海鲜鲍鱼再好不过。
四、文化气息浓厚。涌现出渔民诗人许海钦、渔民画家陈结定、渔民雕刻家沈细坤等身名远扬的渔村“文化人”。建有海峡艺术馆和渔家诗歌摄影展厅。
景点位置
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鲍鱼被列为八珍之首,其味鲜美,细嫩可口,营养丰富,以干品分析,含蛋白质40%,肝糖33.7%,脂肪0.9%,并含维生素类及其他微量元素,鲍肉除鲜食外,还可制成而收藏的干制品和各类罐头食品。
鲍鱼分布比较广泛,而皱纹盘鲍则主要产于黄渤海,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一种鲍鱼,其产量也较大,约占鲍鱼总产量的70%。皱纹盘鲍贝壳大而坚厚,螺层三层,缝合线成,壳顶钝。壳边缘有-排突起,末端4-5个开口,呈管状,紧靠突起的外侧有-条与突起平行的凹沟。壳面深绿褐色,生长纹显明,无大的褶襞贝壳内而银白色。鲍营匍匐生活,栖息于周围海藻丰富,水质清晰,水流通畅的岩缝、石穴之中、昼伏夜出,成鲍为杂色动物,食科以褐藻为主,兼食绿藻、红藻、硅藻,种子植物以及低等动植物。鲍壳的颜色通常与所食饵料密切相关。
鲍鱼的养殖前景分析及养殖技术简述
一、养殖现状
鲍鱼由于其喜栖水质清晰、海藻丰富、水流通畅石穴的生活习性,因而自然界分布在黄渤海的皱纹盘鲍其南界在连云港巿前三岛海域。我巿近海由于水深不适宜其生长,故现有的鲍鱼养殖方法采取坑道养殖,即采用人工净化海水,利用坑道恒温的特点,集约化养殖,其主要养殖点主要是连岛镇水岛村。
二、养殖前景
鲍鱼养殖需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水产养殖项目,且养殖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因而投资风险大,但其高利润还是其深深吸引养殖单位,仅以坑道养殖100万头鲍鱼为例:100百万头坑道养殖鲍鱼场。,投资总额约为1000万元。其中资产投资650万多元,生产成本为360多万元,养殖成活率可达90%。销售价格为40万元/t,则销售收入可达1368万元,可实现利税总额870多万元,销售利税率63.35%,投资回收期2.56年。 利用坑道养殖鲍鱼,若技术措施得当,病害防治得力,其前景还是广阔的。
三、鲍鱼育苗技术
1、育苗条件
①成熟亲鲍:无损伤的健康个体,壳长6公分以上。性腺外观极为饱满,包住消化腺的绝大部分,性腺凸出于壳缘,由于充满了精卵细胞而末端变得纯园。
②亲鲍暂养池和幼鲍培育池,要黑暗日塑料布。
③采集器:主要由透明有机玻璃,聚乙烯塑料藻板和薄膜等制成。
④采集框架:采用钢筋扎制,用薄膜包裹,或用细竹木扎成。
2、工艺流程
亲鲍蓄养枣人工诱导产卵枣筛选受精卵枣幼虫采集与培养(适时稀疏分养)枣稚鲍养殖。
鲍鱼育苗,饵料尤为重要,且必须提前准备,在幼虫采集前需将采集器预先附 上底栖硅藻或置于扁薄培养池内浸泡数天,然后将这些带有附着性硅藻和单胞藻的采集器移入幼虫培养池中采集面盘后期的幼虫。
鲍鱼育苗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藻类培养,除在幼虫培养池内加入适量的营养外,同时加强光照,以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速度,使底栖硅藻的繁殖数量与幼虫或稚鲍的摄食量维持平衡,为此,需不断加入肥料,如果基本上饵料不足,换水后应加补充饵料或更换饵料板,以满足幼虫的摄饵量。
3、病害防治
孤菌病:病状:鲍足上皮组织脱落,患病个体不活泼。重病机械刺激无反应。血液中有活动细菌,身体退色,触手软弱无力,内脏团萎缩,足缩回,鲍鱼从变态到1公分发生持久性死亡,有时出现死亡高峰。
病原:红鲍在幼小时容易发生孤菌病,分离出的孤菌其生化特性接近于溶藻酸孤菌。
时间:一般高温条件下或充氧过多易发病。
防治:幼鲍应在适宜环境下养殖,对伤鲍可药物浸洗伤口。
治疗:
①用氯霉素25-50ppm海水溶液浸洗0.5-1小时,或用复方 新诺明1%的海水溶液浸洗5分钟。
②用氯霉素或复方新诺明配成5%的海水溶液涂擦伤口。
上述药物处理方法都需将鲍鱼放在空气中10-15分钟,使药液充分的渗入病灶后,再放回海水中饲养。另外必要时第二天再重复治疗一次。
四、鲍鱼养成技术
1、养成条件
太平洋牡蛎养殖海区自然条件的优劣对其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地势 养殖区应选择滩涂较为平坦,底质泥沙为宜,便于棚架、浮筏的设置。并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或围垦区的深水位置较为理想。
②水流 养殖区的潮流要求畅通,海水交流条件好,风浪平静或不易受大风大浪的袭击。
③水质 海水温度应是太平洋牡蛎适宜的范围5-30度。海水比重应在1.005-1.025左右。
④饵料 养殖区必须是肥区,便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以保证牡蛎生长所需丰富饵料生物。
⑤污染 养殖海区应没有严重的工农业污染。
2、养成生产工艺流程
养殖海区的选择?养成方式的确定?养成器材的准备?养成设施的设置?苗种放养?养成管理?收获加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6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