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下面是我整理的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篇1

 案例一:反季节蔬菜,找到商机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想在冬天吃上新鲜的蔬菜已经不是难题,但是想吃上新采摘的山野菜确实不容易,而辽宁省铁岭一家合作社在设施野菜上看到商机,反季节的种植山野菜。于是,合作社利用温室环境开始试种反季节刺龙芽,专门抓住春节这段时间上市销售。平时应季的时候,刺龙芽每斤价格是30-40元,而春节期间每斤能卖到80元,尽管价格高,但销售依然火爆。春节期间,他们合作社大棚里种植的刺龙芽全部销售一空,初步统计销售刺龙芽3000多斤,收入近30万元。

 案例二:我的葡萄为何卖不掉?

 某老板流转了一块土地后,进行调研,发现周边农户种葡萄发展得很不错,于是他也开始种植葡萄。但种出来以后发现葡萄的品质总是上不去,农民消极怠工,又因为当地已有市场定价,自己的葡萄既卖不上价,也卖不上量。结果年年赔钱。

 专家解读

 每个入门农业的朋友都会面临选项目这个难题。农业项目成千上万,究竟选择哪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好项目?怎么判断一个项目适不适合自己?案例一中,合作社看准反季节蔬菜的商机,一方面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另一方面也抓住了当地客户的这个市场。该合作社就是抓住了“特”、“名”,所谓“特”是指自己独特,与众不同,冬天的常规蔬菜已经非常丰富,那就推出稀有菜种,“名”是指推出的品种,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能较好的推广,刺龙芽本身已经东北市场接受,倘若推出的是紫背天葵,可能就没有那么快速的被接受,销售效果也未必理想。

 而案例二中的合作社在选择项目时,选择了和大众一样的葡萄种植,虽然适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但既没有做出规模,也没有做出特色,也就没有市场。再加上管理混乱,质量无法保证,因此赚不到钱。

 那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项目呢?

 一般来说,要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要选择符合国家政策、当地政策发展趋势的项目。尤其对于初入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如果能获得政策的支持,既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又能保证农业项目快速落地实施。因此,在选择农业项目时,可以考虑选择国家十三五或当地区县发展主导扶持的项目,这类项目往往延续性更强,且执行力更强。

 二是要选择符合当地地理及气候环境的项目。一方面,土地作为农业重要生产资料,具有不可移动性,因此国家对于土地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来说,都希望能选择短平快的高效项目,以快速收回成本,实现盈利。但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农业项目往往有很强的地域限制,受当地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人口等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大中型城市长住人口达几百万,而中小城市长住人口则不足50万,对于一些休闲创意农业项目来说,人口流量往往是能否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

 三是要选准市场,找准客户。大家在农业奔袭发展的时候,往往都会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市场。市场有多大,往往决定了你的农业产业发展有多大。在考虑天时、地利因素的同时,还要重点考虑市场因素——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环境找到最佳的组合!不能仅仅因为个人的兴趣和擅长,就义无反顾地扎进去。就像养鱼一样,哪怕鱼苗再好,因为池塘小,就养不出大鱼!肺腑忠言:请记住,要做就做最肥的市场!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篇2

 隆昌县龙市镇点灯村4组68岁的谢开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手患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种起了甘蔗、葡萄,养起了生猪,通过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丈夫致残妻子患病,全家失去经济来源

 近日,记者来到谢开举的家。站在院坝边,放眼望去,谢开举家的田地里青绿色的秧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精神”,院子边一群土鸡正在觅食,猪圈内的几头生猪即将出栏……

 当天,室外温度有28摄氏度,谢开举刚刚从田地里回来,立马又给猪喂食,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虽然年纪较大,手还有残疾,但凭借多年的养殖技术,谢开举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谢开举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今年68岁的他,瘦弱的身体里藏着坚韧的气质,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硬老汉”。

 曾经,谢开举和妻子一个打工一个务农,经营着小家庭,日子虽不富裕,也算衣食无忧,有滋有味。但在20xx年,因为不小心,谢开举把自己的右手掰伤,落下了终生残疾,不能再使力干重活。而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20xx年,62岁的妻子张古琴又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东拼西凑凑够了动手术的3万元。目前,手术后的张古琴仍然无法务农,每月看病也要花销1000元左右,全家仅靠谢开举的儿子在外打零工谋生,原本幸福的一家陷入了贫困中。

 但是,遭遇的困苦并没有磨灭谢开举对生活的希望。“我是个农民,知道不耕作就没收成,要把生活过下去,就要加倍勤奋。”谢开举告诉记者。虽然右手因为致残无法劳作,但他坚决不放弃,学会用左手干活、种地、喂猪……由于缺乏发展资金以及种植技术,只能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玉米、水稻,勉强能够自给自足解决温饱。

 部门帮扶,贫困户走上种养脱贫路

 20xx年,谢开举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谢开举一家摆脱贫困,20xx年10月,隆昌县农林局与谢开举一家结对认亲,帮扶干部们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通过反复和他交流谈心,帮扶干部们发现,谢开举脱贫愿望强烈,有脱贫的信心和斗志。

 隆昌县农林局驻点灯村“第一书记”潘俊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通过商量,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发现非常适宜甘蔗生长,谢开举也表示愿意种植甘蔗。

 随后,潘俊江相继带来了由市农科院提供的甘蔗苗子,以及肥料等。谢开举迫不及待地埋种了近半亩地的甘蔗,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在种植甘蔗方面,谢开举缺乏技术和经验,县农林局便邀请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来为谢开举进行技术指导,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仅如此,“第一书记”潘俊江一有空就会到谢开举家,到田地里看看甘蔗的长势,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就请教种植方面的专业人士,然后“现学现卖”,手把手教谢开举。

 “帮扶干部们鼓励我好好学技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谢开举感激地说。第一年,谢开举赶早摸黑,辛勤耕作,在他的精心种植下,甘蔗获得了丰收。“去年的阳光和雨水都还充足,甘蔗的`口感清甜,政府还帮忙解决了销路,甘蔗交易价格较好,收入1000元!”说起去年甘蔗的收成,谢开举高兴得合不拢嘴。

 政府的帮扶让谢开举发展种植养殖的干劲更足了,利用平时种植甘蔗的空暇,谢开举在自家院子里的空地建起了猪圈。“去年,卖了8只小猪仔,收入了4000元。现在好了,一年种植甘蔗和养殖猪儿的收入有5000多元,这对我来说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扶贫干部还为谢开举一家申请了医疗帮扶。一家人从此也不再为昂贵的医疗费用日夜叹息。说起帮扶干部对自己的帮助,谢开举说:“没有干部的帮扶,我们不可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发展葡萄种植

 “虽然国家的政策好,但也不能一辈子靠国家的扶持过日子啊,只有靠自己双手打拼,不怕苦不怕累,过上的好日子才踏实。”谢开举说,家里光是种植甘蔗、养殖生猪收入一般,离脱贫致富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他总想着找个合适项目致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开举发现当地村民种植葡萄效益相当可观,并且葡萄还是一种收获期很长的水果,市场前景广阔,他认定了葡萄种植这条路。

 县农林局得知了谢开举的想法后,于今年3月为他送来了“及时雨”——近100株葡萄苗子。同时,县农林局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谢开举家手把手地教他施肥 、打药、搭架子。

 一有空,谢开举就守在葡萄园里查看葡萄苗长势,有几次还专门坐车到内江学习专业种植葡萄户的种植经验。从栽培、施肥到病虫防治,谢开举精心地照顾葡萄苗子。

 看到种下的葡萄苗子越长越好,谢开举越干越有信心。“县农林局和村里想方设法帮助我们家,我无论如何都要把种养产业搞上去,种葡萄是长远计划,3年就能挂果了,到时就能看到收益了。”谢开举坚定地说。

 如今,谢开举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下一步,他还寻思目前龙虾市场行情不错,想把自家剩下的一亩田用来养殖龙虾,多渠道增收,争取早日脱贫。

;

、发展蔬菜种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06年,果村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狠抓工作创新,统筹协调发展格局。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正式确定了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方向,以芹菜为主打品牌的产业,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作用,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启发思想,鼓励带动,引导农民建棚种菜。经过几年的努力,果村蔬菜种植业逐渐形成规模,以芹菜种植为主,仅09年上半年,芹菜长势良好,菜价喜人,按每斤1元计算,果村100个芹菜大棚平均产量为12000斤,蔬菜大棚总收入为120万元。露天芹菜产量达到200万斤,实现收入14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果村255户菜农户均增收1万元。二、创新管理模式,解决菜农发展难题为解决菜农们在生产和购销过程中的资金不足的问题,2007年4月27日,在党支部积极协调下,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合作社资金互助会,互助会共吸纳社员互助金13万余元。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菜农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促进了全村蔬菜产业的积极发展。为了进一步规范资金互助会的运作,增强互助金的安全高效周转,在通州区农委的大力帮助下,2009年,果村蔬菜合作社资金互助会作为通州区第一家试点单位安装了通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可以有效的强化互助资金的管理,而且可以使资金互助会更加顺畅、高效的运作,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大程度的解决菜农资金问题,推动果村蔬菜产业更快的发展,加快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三、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致富增收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产业优势,关键是培养新型农民。果村成立了“无公害芹菜农民田间学校”,针对芹菜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州区植保站的专家从种植栽培管理、植物保护、化肥施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菜农们传授相关技术知识。田间学校一改过去先在课堂上讲授,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先从田间地头开始,进行田间鉴别讨论,然后再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对农作物进行调节,对病虫害加以防治。培训班每周开课1-2 次,固定学员32名,前来旁听的流动学员达近百人。这一举措全面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把农民培养成为生产能手和农业专家。提高农民的自信心和科学决策能力。三、改善生产条件,为村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改善村民生产条件,更快地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果村实施农田路硬化工程,硬化村外农田主路3500延米,合计达25000㎡,次路采用渣石路面,共硬化19188㎡;修建进地管桥40余座,铺设浇灌管道2000亩,打井5眼,共计解决200亩菜田灌溉问题。这些民心工程的实施让村民们坚定了发展蔬菜种植的信心,看到致富增收的新希望。为了响应国家关于节水的政策号召,并且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果村村积极采用农业生产中滴灌节水新技术,为大棚统一安装了农田滴灌设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菜农的劳动量,还有效减少了农田灌溉的用水量,并同时提高了大棚灌溉的效果。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果村党支部集中全体村民智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村庄发展思路。在发展芹菜种植中,将进一步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作用,通过增加入会资金数额和借出资金额度,满足社员扩大生产、增加种植面积资金之需,进一步促进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全面推动果村蔬菜产业的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8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