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出工整的对联?
要对对联,先要通过平仄关。
对联分为上下联,如何判断,根据最后一个字来判断,如果我们上过小学,那么应该知道,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发音,分别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譬如以“a”为例,分别为“ā á ǎ à”,古人把第一声称为“阴平”,第二声称为“阳平”,合称“平声字”,简称“平”;把第三声称为“上声”,第四声称为“仄声”,合称“仄声字”,简称“仄”;现代人的发音和古人的发音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就是我刚刚说的四声,依据标准是《新华字典》;古代人是五声,除了现代普通话的四声以外还有个特别的发音叫“入声”,发音短促且逼仄,依据标准不同的朝代有不同对应的韵书,如《佩文诗韵》、《切韵》、《广韵》、《平水韵》等,现在已经归纳进现代汉语的四声里了,唯有一些地方用语如粤语里面还保留着。
所以我将现代人的发音简称为:“今声新韵”;古代人的发音简称为“古声旧韵”。这样容易区分。
其次,平仄关至少包含了:
a、辩平仄。起码我们要懂得每一个字的平平仄仄吧?我们就以今声新韵来说,《新华字典》我们得熟悉;不熟悉就翻字典了!
b、识平仄。懂得平仄应该在对联里面怎么用。对联分上下联,一联叫出句,一联叫对句,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定上下联,上联指最后一个字通常是仄声字,下联指最后一个字通常是平声字,很少有特例的;
c、用平仄。对联撰写的标准是同句平仄相间,对句平仄相反。这里说起来简单,但展开来就比较复杂。譬如,我们以7字联来举例,就有两种基本句式,称之为“律句”,有两种基本句式的变体,称为“拗句”,我们以律句为例,那么就是:
律句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律句二: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且,它们彼此又是极为工整的对联格式。
此外,平仄还有“窄对”(平仄一字不能错)和“宽对”(简单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针对七言对联而论的,若是五言对联,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姑且将其列为“宽对”好了,那么下联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须是仄、平、仄,这样下联的平仄就应该是:
律句一:囗平囗仄囗平仄
律句二:囗仄囗平囗仄平
——把这些弄明白了,对联的平仄关就算基本上过了。
以上我用的知识依据的是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教授(1900-1986)的《诗词格律》,如果不清楚,自己去百度吧!
对联的署名的格式有“双款”和“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正文的上方和下方。上款:位置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一幅对联书法作品,至少需盖一枚印章,下款必须盖书写者的姓名章或字号章(正方形),印章大小等于或小于题款字的宽度,与落款末字一般相距一个字的间隔。印章的最低位置要高于正文末字的底线。上款印章,在上联的右上方一般盖闲章,位置一般在上联正文一、二字中间右侧空档部位。
扩展资料:
落款就是署名,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以外的书写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落款的格式有“双款”和“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正文的上方和下方。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因字数的多少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能起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
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只落穷款的好处是此类作品便于转赠、交换、拍卖等。
一幅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除了正文和落款的书写外,还包括钤印。所谓“钤印”,就是盖章。钤印是自书写正文和落款之后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最后一道收尾工序。缺了印章,就不是正式的、正规的、正确的、完美的书法作品。钤印用得好,可以使对联书法画龙点睛,为之增色;反之,便会使作品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百度百科-落款
百度百科-对联
百度百科-钤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