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稻的分布范围
中国历史上的直播稻的分布
按照金荣镇教授的提法,朝鲜水稻栽培技术发展进步的顺序是湛水直播栽培,干田直播栽培,湛水养苗移秧栽培和干田育苗移秧栽培。也就是说,由直播栽培向移秧栽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检讨中国稻作史,则会发现虽然移栽取代直播是总的趋势,但直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一直存在,直播的存在有许多方面的因素构成。
一般认为,最初的水稻栽培肯定是直播。虽然有资料表明,汉代北方就已采用水稻移栽法,这就是《四民月令》所提到的“别稻”。但移栽并没有得到普及。北魏时贾思勰《齐民要术》在谈到北方水稻和旱稻的栽培时中都提到“拔而栽之”,[7]但这里所谓的“拔而栽之”,并不等同于育秧移栽,而仅仅是出于除草和间苗的需要所采取的原田拔栽。即拔出之后,经过除草仍旧栽在原田上,或是将稠密地方的稻苗拔起补栽在稀疏的地方。虽然有学者认为,水稻移栽起源与拔苗补栽有关,但《齐民要术》所谓的“拔而栽之”还不能说是移栽。如果田中杂草不多,稀密大体均匀,拔而栽之也就没有必要了,也就是说,拔而栽之只是偶尔为之的现象,[8]对于稻田中大多数的稻株来说,仍然是直播。而且上述所谓的“拔而栽之”还只是在北方连作稻田和旱稻田上所发生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的稻田,特别是南方的稻田来说,所采用的可能都是直播法。
唐宋以后,移栽法得到了普及,但直播依旧在江淮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存在。唐宋以前,直播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关直播的记载并不多。唐宋以后,水稻移栽已普及,直播反倒是少见多怪,因此有关直播的记载多了起来,从这些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稻的直播栽培在江淮及其以南的稻区一直都存在。黄河流域种稻不多,且多以旱稻为主,其所用的栽培方法自然和北方旱地作物栽培方法一致,即直播而非移栽。不过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明朝山东沿海地区的水稻栽培采用直播的方式。民国时期河北在保留原来的旱稻直播栽培的同时,出现了水稻直播。淮河流域是中国农业的水旱交错地带,唐宋以后,稻作得到了发展,直播稻占有相当的份量。淮河流域的直播稻以水稻为主,间或也有旱稻,甚至是介于水稻旱稻之间的类型。既非旱稻,又与纯粹的水稻不同。长江流域是水稻的主产区,自宋代以后,这里便有直播稻的记载,除了在一些地势较高,水源缺乏的地方,如上海崇明、四川潼川存在旱稻直播以外,本区的直播稻都以水稻为主。长江上游地区的直播稻则多为旱稻,种植者多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岭南地区的直播稻分布也比较普遍。
1、水稻种植在南方水田中,我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及热带地区,东北也有种植不过由于气温较低,熟制只有一年一熟,而南方则为一年两熟或三熟。
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
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
2、小麦种植在旱地,对水的需求相对较少。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收获的。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扩展资料:
中国南方适宜种水稻的原因:
1、南方纬度较低,太阳光照条件好;?
2、南方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小;?
3、南方降水丰沛,河网密集,灌溉水源充足。
而水稻则是需要光照条件好,水源充足方能满足期生长。
北方适宜种小麦的原因:
1、春化作用。小麦要经历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北方温度较低,小麦易度过春化阶段。
2、温度较低,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对小麦蛋白质形成有利。因此北方适宜种植小麦。
水稻适宜在南方生长,小麦适宜在北方生长,还因为水稻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而小麦的生长必须经过低温,北方温度低不适合水稻生长,南方温度高不适合小麦生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