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节节红板栗无公害栽培技术|板栗栽培技术

安徽省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板栗主要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为探索板栗无公害生产技术,1999~2004年,在安徽省东至县经果林科技示范园进行了节节红无公害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节节红板栗无公害栽培技术|板栗栽培技术

1 高标准建园?

1.1 园址选择?

栗园环境是生产无公害栗果的先决条件,必须符合生产无公害果品的要求。因此,选址建园时应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经污染的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区,具体要求:大气质量稳定,土壤不含天然有害、有毒物质,肥力较高,土壤元素位于正常值范围,无农药残留等。栗园周围不能有污染源(如化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或要求建在污染源的上游或上风地段,并距主干公路50 m以外。每2~3 a(年)由环保部门对栗园周围附近的大气、土壤和灌溉水进行检测,有害物质不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1.2 栽植?

选品种纯正、生长充实健壮、无病虫害、地径0.8 cm以上、根系发达的优质壮苗,按3 m×4 m株行距挖0.8 m×0.8 m×1.0 m的大穴,每穴施0.5 kg过磷酸钙和50 kg腐熟鸡粪,与表土混匀后作基肥填入,以底土回填上部。定植时扶正苗木,埋土1/2时将苗木向上轻提一下,使根系舒展,再填土踏实,回土表面不超过嫁接口。定植后立即灌透水沉实,再填土成垄状,后用杂草及作物秸秆覆于根部。?

2 土肥水管理?

2.1 土壤管理?

2.1.1 深翻扩穴 秋季休眠期进行全园深翻,深度20~30 cm。每年结合施基肥进行扩穴深翻,扩穴深度以30~50 cm为宜。?

2.1.2 栗园生草,树盘覆盖 于栗园内种植苜蓿、白三叶草等绿肥,每年刈割2~3次翻压。在树盘周围覆盖稻草、麦秸、花生等农作物秸秆,厚度一般20~30 cm。?

2.2 合理施肥?

2.2.1 秋施基肥 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结合扩穴深翻,株施50 kg优质农家肥,以厩肥、堆肥、腐熟鸡粪、猪粪等有机肥为主,同时混入磷、钾复合肥。?

2.2.2 追肥 追肥主要抓两个时期,第1次于雌花分化、新梢旺长期的4月上中旬进行,株施0.5 kg尿素,可混施0.5 kg磷酸二铵;第2次于果实迅速发育期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施入,株施多元素复合肥0.5~1.0 kg或过磷酸钙1.25 kg?。?

2.2.3 叶面喷肥 生长季结合喷药进行叶面喷肥,全年一般4次,即4~8月间喷施0.3 %~0.5 %?尿素+0.3 %?磷酸二氢钾3~5次,以促进雌花形成;花期喷施0.3 %?硼砂+0.3 %?~0.5 %尿素+0.3 %?磷酸二氢钾,以促进授粉,提高坐果率;果实发育期的7~8月份喷施0.5 %复合肥液,减少空蓬率,增进栗实品质;果实采收后再喷施1次0.3 %~0.5 %尿素+0.3 %?磷酸二氢钾,以增加树体营养积累。?

2.2.4 排灌水 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选择符合国家标准(GB5084-92)的水源。重点在栗树萌芽期、果实迅速膨大期结合追肥各灌1次透水,雨季做好排涝,防止栗园积水。?

3 花果管理?

3.1 摘心?

1~3年生幼龄栗树春梢长至40~60 cm时摘心,经摘心后再抽发的新梢长至30 cm时再次摘心;成龄结果树雌花坐果后,在果前保留5~7片叶剪除梢头,发育枝保留25 cm剪除梢头。?

3.2 喷施生长调节剂?

为防止节节红板栗旺长,于4月中旬雄花刚露黄时,结合叶面喷肥整株喷750 mg/kg多效唑,可显著促进雌花数和结蓬量,提高产量。?

3.3 授粉?

为提高坐果率,栗园最好混栽花期相近的不同品种。若花期内遇不良天气或连续降雨,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的最佳时期是雌花柱头反卷30°~45°时,可将1份花粉掺入5~10份淀粉或滑石粉,混合均匀后喷粉,也可在花粉中放入10 %蔗糖液,再加0.15 %硼砂,进行喷雾。?

3.4 疏花疏果?

5月上中旬待雄花序长至1~5 cm时即将其疏除,一般强枝疏1/3,弱枝全疏,全树保留20 %雄花序用于授粉;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对一枝多苞进行疏果,疏果时期以幼果长至玉米粒大时进行为宜,强枝留3~6苞,中枝留2~4苞,弱枝留1苞或不留,保留壮苞,疏除弱小、病枯苞。?

4 整形修剪?

4.1 幼树整形修剪?

节节红板栗树姿紧凑,树势生长旺盛,一般多采用自然开心形。苗木嫁接后,长至50~60 cm时摘心定干;栽植嫁接苗的在50~60 cm处剪截定干。从剪口下芽发出的强旺新梢中,选角度适当、发育均衡、上下错落排列的3个枝条作主枝。若枝条间距过小或方位不当,可在最强旺的新梢上再摘心,从抽生的新枝中再选,并结合拉枝,开张枝条角度,将主枝拉成60°,同时调整主枝位置,使其均匀分布在树干上,及时抹除砧木上萌芽。早春修剪时,对确定的主枝在50~60 cm处短截,同时选留侧枝;对第2、第3年主枝延长头剪去全长的1/3~1/2,同时选留侧枝,使侧枝在主枝上均匀分布,侧枝间距40 cm。幼树阶段,对萌生的发育枝及竞争枝尽量保留,采用摘心、拉枝等方法,促其结果;无空间可逐步回缩,过密时疏除。冬季疏除密生枝、交叉枝、细弱枝及病虫枝等。?

4.2 结果期修剪?

结果期修剪,主要是调节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分配,改善光照条件,解决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

4.2.1 缩剪 枝组衰弱而结果不多,或枝组过多导致膛内密闭,通过回缩修剪,对局部枝条进行更新复壮。通常选择枝组基部有徒长枝的地方进行回缩,以促进徒长枝抽生枝条培养新的结果枝组。如枝组基部无徒长枝,可于枝组基部留下3~5 cm长的短桩进行回缩,以促其基部的休眠芽萌发,再培养为新的结果枝组。多年生结果枝组,结果部位外移,基部光秃,生长变弱,应从较好的分枝处缩剪,培养新的枝组,抽生健壮的结果母枝。?

4.2.2 疏剪 为增强先端结果母枝的生长势,对下部的细弱枝适当疏剪,使养分集中;相反,若树壮枝旺,除保留顶部结果母枝外,在其下方还可保留1~2个结果母枝,以分散养分缓和枝势,有利结果。?

4.2.3 利用和控制徒长枝 选择徒长枝须注意枝条的强弱、着生位置和方向。选留离主枝基部较远,生长不太旺盛,容易形成花芽的徒长枝及枝条背下向上斜生和枝条两侧斜生的徒长枝。剪去从主干或主枝基部萌发的生长旺盛、不易培养成结果母枝的徒长枝,枝条背上的徒长枝也应疏除,否则易形成“树上树”,影响主枝的生长。

5 病虫害防治?

5.1 农业措施?

加强栗园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避免造成树体伤口,减少病虫侵入机会;冬季树干涂白,深翻土壤,冻死越冬虫卵;休眠期清理栗园,剪除病虫枝、干枯枝,刮除树干上粗皮、翘皮、病斑,收集枯枝落叶、病僵果集中烧毁。同时可于栗园周围种植向日葵,诱集害虫产卵后集中烧毁。?

5.2 物理防治?

4~10月,栗园挂置黑光灯,每4 hm2 1盏,利用成虫趋光性将其杀死;利用成虫假死性振落树上的成虫,加以捕杀;人工摘除虫蛹、卵块;7月份在树干上绑草把,11月份将草把取下烧毁,消灭越冬幼虫。?

5.3 生物防治?

通过种草招引天敌,利用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或病原微生物杀灭病虫害。如红蜘蛛的

天敌有小黑瓢虫、六点蓟马、异色瓢虫等;栗瘤蜂的天敌有长尾小蜂;介壳虫的天敌有黑缘红瓢虫;金龟子的天敌有黑土蜂、寄生菌;桃蛀螟的天敌有姬蜂等。对这些天敌要加以保护,禁止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以增加天敌数量,达到消灭害虫,改善栗园生态环境的目的。?

5.4 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

提倡使用生物源、矿物源及植物源农药。可在害虫发生期喷施每1 kg含有0.5亿~1.0亿个孢子的苏云金杆菌;每年入冬和早春萌芽前可各喷1次3 °Be~5 °Be石硫合剂,6、7月份喷200倍波尔多液等矿物源农药可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植物源农药如绿保威、除虫菊、苦参碱、茴蒿素等也可有效地防治病虫。?

(收稿日期:2007-12-05;电话:0551-5321381)

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通过人为的综合运用和协调环境、植物等因素,使果树生育条件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及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必须加以控制,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优化。

果品生产中的病虫、草害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防治是减少果园病虫、杂草危害,降低化学农药污染的基本原则。所谓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就是贯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调动自然因素和植物本身对病虫草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优先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易降解的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及施药次数。同时要重视有机肥施用,采用平衡施肥与诊断施肥,使化肥的投入、产出合理化,减少化肥的浪费与污染,使水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把农田环境中有害物的残留积累降到最低限度。

采用生物农药或无公害农药取代高毒、高残留农药是杜绝农药污染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尚无法完全做到,而采取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污染还是可行的。如注意农业生物物理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害虫天敌的繁殖创造良好环境;在果园周围减少或不栽种与果树有相同病虫害的树种,如苹果树、梨树园的周围最好不种杨树、刺槐、松柏等;积极开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保持果园清洁,减少病虫发生的基数;尽可能选用抗病虫品种;引进种苗加强检疫,严格控制外来有害生物进入基地;合理调整果树的负载量,避免大小年发生。

果品生产中另一类污染源就是化学肥料。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每公顷农田达到378千克,而且施用化肥比例极不协调,重氮肥轻磷钾肥,化学氮肥过量施用导致果品和土壤中积累过多的硝酸盐。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保肥性能差,未被利用的养分通过径流、淋溶、反硝化、吸收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从而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在果品生产过程中,应合理确定氮肥用量、施用亚硝酸抑制剂,降低果品摄入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量,减少对人体危害。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要提倡施用有机肥、腐殖酸类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果树株间、行间可种植和施用绿肥,提高果园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

果树生产中应用化学控制技术造成的残留物也会给无公害果品生产带来新的问题。在果树结果期,为了促进果实膨大,常用6-BA(6-苄基腺嘌呤)、KT-30、4PV-30(二苯脲类)等细胞分裂素类的果实膨大剂;为提高坐果率、打破果树休眠期、增加果实着色、提早上市而普遍使用一些赤霉素、乙酸、生长素、乙烯利等植物激素;为了促进芽分化也常喷施多效唑等化学品,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在国内正在作为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化控或催熟技术措施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此类化学品中不少也会在果品累积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无公害果品的生产中一定要慎用化学控制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应严格选优去劣。

果品产后流通环节,也要注意防止化学品的污染,以免降低果品的品质。防止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品保鲜储藏;严禁使用含有工业“三废”的污水或含有疫原菌的生活废水漂洗、浸渍果实,形成二次污染;不能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塑料薄膜或霉变、不干净的包装箱装载果品;在运输上市过程中,不能与有毒、有害、异味品混装;储藏场所应卫生清洁,无各种污染源,以确保果品安全、卫生、无污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