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中国有哪些特大型灌区?

中国有三个特大型灌区,灌区控制灌溉面积均超过1000万亩。

中国有哪些特大型灌区?

1.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灌区),实际灌溉面积1134万亩。

2.安徽省淠史杭灌溉管理总局,实际灌溉面积1000万亩。

3.内蒙古河套平原灌溉管理总局,实际可灌面积860万亩。

北流河的水利开发

湘江流域规划中,干流分四级开发,即水源坝、剑阁、角口、黄鱼塘4个梯级电站。角口电站水库坝高52.5米,总库容54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20万立方米,装机3台,总装机容量1.89万千瓦。于1990年动工,一期装机2台,装机容量1.26万千瓦,于1997年完工。水利工程建成新站-南北一带的山塘、水库群及南白电灌网;建成的中型水库有后水河水库、湄江水库;小(一)型水库有洛安江水库、永乐水库、万里水库、三坝水库等;建成的城镇供水水库有北郊水库、北关水库、红岩水库、南郊水库等;干流中游建有一批高扬程水轮泵站和小水电站。全流域总有效灌溉面积56.48万亩。另外,在建的防洪工程有海龙水库(中型水库,兼供水)及遵义市城区湘江治理工程。 南郊水库,位于洛江中下游老龙塘出口约80米处,由遵义市供排水公司(原遵义自来水公司)建设管理。水库于1990年底兴建,为南郊水厂与遵义火电厂的供水水源。水库设计为一中型水库,总库容2158万立方米。大坝为浆砌石双曲拱坝,最大坝高39.7米。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正常蓄水位842.5米。相应库容为26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28米,年供水量为800万立方米。

北郊水库,位于喇叭河下游石菊塘处,由1969年建成的4跨连拱坝加高而成,1982年建成小(一)型规模,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17.2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841.25米,相应库容124.5万立方米,为北郊水厂的供水水源。年供水量为1926万立方米。

红岩水库,位于湘江支流洛江河中游距巷口场200米处。水库原设计为中型水库,主要负担城市供水任务,1958年曾动工于红岩坝址,因地质问题,1959年改移巷口场坝址兴建,原设计最大坝高42.5米,库容5420万立方米,因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而停建。1976年,水库以缩小农灌规模重新进行设计,于1978年动工,1979年又因国家调整计划而停建,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遵义市缺水日趋严重而决定续建,1991年由遵义地区水电勘测设计院进行设计,1992年正式施工,正常蓄水位以不淹上游四衙坝成片耕地为准,定为887米,相应库容510万立方米,总库容890万立方米,为小(一)型水库,主要功能为供水兼灌溉,大坝为浆砌石拱型重力坝,最大坝高26.3米,年供水量为1800万立方米。 遵义城区防洪工程

1957年、1969年在喇叭河上分别修建马老岩水库、北郊水库,1990年、1992年在洛江河分别建南郊水库、红岩水库,1956年建黑塘子水库,5座水库总库容3190.9万立方米,对遵义市防洪起到了滞洪作用。1974年为了增大湘江河道下泄流量,进行了拓宽河道并沿江修筑护岸。1982年对湘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工程包括清理河道、修筑砌石护岸、建截流排污沟、修建两岸公路等,河段砌石护岸平均高度7米,总长11公里,河面平均宽度约50米,两岸河段建万里桥、添秀桥等9座桥梁。为维持城区河道有一定水面,美化城区环境,沿江建5座拦河坝。通过治理,排洪能力可达到20年一遇。1995年9月,遵义市政府委托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对遵义市防洪进行规划,采用“上蓄、中疏、下排”方案,1998年2月起实施了新的湘江治理工程,包括城区河道整治和建设海龙水库。海龙水库和湘江治理工程完工后,遵义市湘江沿岸的防洪标准将提高到100年一遇的水平。

海龙水库

海龙水库,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西北面海龙镇境内,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同时兼有为城区供水的中型水库。大坝枢纽工程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设计,总库容296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280万立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为防洪工程,二期工程为供水工程,海龙水库工程概算总投资为12814万元。海龙水库一期工程于1999年1月动工,至2002年4月全面完工,2003年9月工程已正式通过蓄水阶段性验收并投入运行,完成工程总投资11004万元。二期供水工程于2004年12月全部完成,完成工程总投资5174万元。海龙水库工程与遵义市城区提防工程及其他工程措施一起,构成能防御一百年一遇洪水能力的遵义市城区防洪工程体系,保护城市面积23.8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经济损失1588万元,工程全面建成运行后,日供水能力可达9.8万吨/日,对遵义市中心城区的渡汛安全及缓解供水紧张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后水河水库,原名共青湖水库,位于绥阳县蒲场镇,在绥阳县城西28公里处,处乌江二级支流(湘江支流)后水河的上游。坝址以上流域面积92平方公里。挡水建筑物为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42.5米,采取坝顶开敞式溢流。总库容159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540万立方米。渠道总长161公里,其中总干渠长10.26公里,南、北、中干渠长78.56公里。渠系主要建筑物有倒虹管23座长12851米,隧洞11座长3399.1米,渡槽13座长1142.1米。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0547亩,有效灌溉面积49600亩。左岸坝后设有2台发电机,总装机容量400千瓦。1958年开工建设,1974年3月大坝完工,并开始蓄水受益。后经1976后1997年两次配套改造,灌溉效益达到51349亩,续建配套新增19249亩,改善7899亩。

湄江水库,原名凉风洞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工程,位于湄潭县城东北湄江上游,距县城3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08平方公里,挡水建筑物为浆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33.3米,总库容21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80万立方米。渠道总长262.65公里,其中总干渠2.5公里,东干渠37.5公里,西干渠40公里,支渠总长182.65公里。设计灌溉面积5.7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85万亩。工程除灌溉外,坝后还装有3台发电机,总装机容量为75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50万千瓦小时。1958年3月10日开始动工,1959年12月大坝基本建成。1960年5月完成西干渠的87%,水库开始蓄水,1965年建成竣工验收。1966年冬到1967年春和1976年冬到1977年春两次加高大坝,始达设计坝高。到1998年,电站装机容量达750千瓦。

北流河,河流高程78米, 天然落差192米。最枯流量每秒2.15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8.80万千瓦, 可开发电量1.13万千瓦, 已开发电量2200千瓦。 蟠龙抽水站,位于北流县塘岸镇蟠龙村三官口圭江河边, 以水轮泵提水为主,电力提水为辅,并与9个结瓜塘库联合灌溉。 1961年冬动工兴建电动抽水站, 1963年4月建成。 利用水头4米,总扬程28米,设计提水流量每秒3.3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75万亩,灌溉塘岸、附城(松花) 公社1.5万亩农田和陆川平乐、 玉林陂石等地部份农田。 工程于1968年春竣工。还有小(一) 型结瓜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7座,有效库容534.96万立方米,小塘库6座,有效库容307万立方米。枢纽工程及渠系投资173.2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7.96万元。

兵营抽水站,位于民安镇兴上村北流河边的兵营,是北流县内第一座电动抽水站。该站始建于1962年11月,竣工于1963年冬。是一座与龙门水库联合灌溉的电灌提水工程。1989年冬扩建,灌溉面积5680亩。一、二级站分别于1990年春、秋建成发生效益。 龙门水库,位于民乐镇石垌村, 大坝建于龙门桥约2公里处,属圭江支流民乐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整个工程建设,经过初建和改建两个阶段,初建于1956年6月动工,1957年2月竣工,大坝是浆砌块石重力坝坝型,坝高31米,蓄水量360万立方米,属小(一) 型水库。1958年建成佛子湾水库后, 两个水库联合组成龙门灌区,设计灌溉农田7万亩。1964年县水利科制订全县水利规划时, 发现该灌区用水量不足,两库有效库容为870万立方米,有效调节水量是1740万立方米,缺水量1760万立方米,提出加高龙门水库大坝,提高蓄水量,解决灌区用水问题。1970年龙门水库改建方案付诸实施,其开发目标由原以单一灌溉改为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大坝增高17米,总库容增为19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1540万立方米。改建工程至1973年竣工后, 使龙门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7.3万亩,主要灌区是民乐、民安、松花、西埌4个乡镇。

水库枢纽工程,国家投资241.1万元,完成土方3.66万立方米,石方12.85万立方米、混凝土3850立方米, 共用钢材31.9吨、水泥8900吨、木材748立方米。该库附属工程有总干渠一条, 长4.3公里,干渠2条,长14.95公里,支渠6条,长43.74公里,小毛渠遍布田间。还有渡槽3座,长60米,反虹管2处,长100米,隧洞2处,长100米,涵洞3处及各类闸门260座,跌水11座。渠系工程总投资29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7.5万元。

六洋水库,位于西埌镇西岸村,坝址在西岸、西冲两河交汇处,属南流江水系的六洋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51.5平方公里,是县内规模最大的蓄水工程。该工程由玉林地区水利电力局设计,县水利科负责施工。 1958年7月动工,1960年11月竣工,1963年春完成灌区配套工程发生效益。后因水库上游被大容山高洞水库(玉林地区辖)东引水渠截去集雨面积29.7平方公里,引去总基流量的86%。为了补偿损失,1962年冬兴建大容东干渠,从玉林地区大容山电厂发电尾水中引回流量51%流入六洋灌区,1964年春建成,1967年正式并入六洋灌区统一调度使用。1975年,根据水电部指示,按最大降水量进行洪水复核,发现大坝高度不够,排洪宣泄能力不足,需作加固处理。1983年进行改建加固,由玉林地区水电设计处设计,地区水利施工二队负责施工。改建加固项目是:大坝坝顶及内外坡改建为浆砌块石结构,并加高防浪墙,改建排洪道,按照水工试验模型采用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衬砌(宽度、长度不变),并新开挖压力隧洞一座,内径1.8米,工程于1984年竣工。

水库的大坝属匀质粘土坝型, 高47.57米,长170米,顶宽5米。改建后,总库容2821万立方米, 有效库容1518万立方米,调度库容1850万立方米,死库容21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9万亩。灌区范围包括新圩、西埌镇大部分耕地,及民乐、松花两镇部分耕地, 计36个行政村360个生产组。水库建成后,改变了新圩下坡、平安山、南胜及西埌的木棉、石埌塘、西埌、坡心等村历史性干旱面貌,过去的旱坡大部分变成了水田,两造均可种植水稻。建库前,灌区有水的地方,抗旱能力仅20至30天,建库后,抗旱能力普遍提高到60至70天。

枢纽工程,由国家投资319.36万元,完成土方61.51万立方米、石方14.63万立方米、混凝土6315立方米,用去钢材51.9吨、水泥4296吨、木材319立方米。水库附属工程有总干渠2条, 长19.2公里, 田间干支沟109条, 长70.4公里,渡槽8座,长224米,反虹管10座,长3800米, 涵洞34座,各种闸门382座,跌水12座。渠系工程投资348.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7.99万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7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