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杨柳枝词出自唐朝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
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白居易《杨柳枝词》和李商隐《柳》都借咏柳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果说“白诗表达了自伤迟暮的思想感情,李诗则表达了对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就是李代桃僵。因为白诗“一树春风千万枝一树春风千万枝一树春风千万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嫩于金色软于丝嫩于金色软于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永丰西角荒园里永丰西角荒园里永丰西角荒园里,,,,尽尽尽尽日无人属阿谁日无人属阿谁日无人属阿谁日无人属阿谁”,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借痛惜永丰柳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李诗“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青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身世的生动写照.
0 3
快乐无限620
LV.19 2017-12-08
《杨柳枝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不是李治要杀,是长孙无忌杀的。
高阳公主生活不检点,养和尚自己用,估计大秃头小秃头用起来爽吧。驸马房遗爱养女人,俩人大战一场,最后各玩各的。老大房遗直劝弟弟和弟媳,人家不听还跟房遗直干,气得房遗直不管了。闹到李世民那,被臭骂了一顿。
后来李世民死了,李治继位了。首辅顾命大臣就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表面上不干预李治,但所有的势力基本都握在长孙无忌手里。
高阳公主浪得不轻,每日里跟一帮酒肉朋友谈天说地议论朝政,房遗直认为这样早晚会连累整个房家,他爹房玄龄的遗荫早晚被高阳公主败光,房家早晚全家灭门,所以房遗直公开发表声明,跟房遗爱断绝兄弟关系,不跟他再发生任何瓜葛。
没有了老大的约束,这夫妻俩更浪了,弄了点人就要造反,结果被灭了。造反是个大事,得由重要的大臣坐镇亲自审理。长孙无忌抖擞精神,想给当时一心相当皇后的武则天看看,老夫尿性到什么程度,也想震一震李治,你舅舅还是你舅舅。
长孙无忌干脆利落地给高阳公主夫妇定了谋反的嘴,本来要诛九族的,但房遗直早就声明跟老二没有任何关系了,于是就直接把高阳和房遗爱弄死了,这还不算,顺带把平日跟长孙不太对付的几个大臣也直接给扣上同党的帽子给诛了。这还不够,把那个拥有隋唐两朝皇家血统的楚王李恪给判了同党的罪,给杀了。这本来就跟李恪没关系,李恪当时已经不得势了,李治已经当皇帝了,他对李治没有威胁了,但长孙无忌认为他活着就是李治的威胁,捎带就把李恪杀了。李恪临死前,说长孙一族不得好死。
这事处理完了,干脆利落,一举弄死一个公主一个驸马,一个皇帝的亲哥哥亲王,还有一帮捎带脚的反对大臣。李治求情放了高阳公主都没管用,这敲山震虎干的漂亮。
当初李治和武则天亲自去长孙无忌的府上送礼,又封长孙无忌的宠妾生的三个儿子做大官,好让他点头同意李治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顾左右而言他,收了礼儿子当了官,就不答应让武则天为后,所以武则天恨他入骨,李治烦他如蛊。
尤其这次高阳谋反罪,实际证据并不完整,但他硬是给定了谋反,还顺带杀了一个亲王,来让李治和武则天知道这个朝廷谁说了算。作为帝王,李治虽绵,但他的皇权是不容挑战的,于是武则天出面,李治松绳子,武则天撺掇人告发长孙无忌,以便除掉他。
因果轮回,长孙无忌被告谋反,杀了全族,长孙无忌一家被流放。流放途中,李治下旨让长孙无忌自尽,长孙无忌上吊自杀。
高阳公主的死,只不过是个偶发事件,是他们斗争的牺牲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