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数学

一、目前我市生猪养殖业生产情况

数学

据农调队统计监测显示:2009年,全市生猪存栏90.66万头,同比增长23.7%,能繁母猪存栏10.64万头,同比增长18.1%。其中,全市养猪规模户900多户,生猪存栏18.64万头,占全市生猪存栏的20.66%。2010年一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71.57万头,同比增长3.3%,能繁母猪存栏9.33万头,占存栏比重为13%(大大高于正常年份9%水平)。全市生猪出栏32.17万头,同比增长7%,猪肉产量24124吨,同比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猪肉产量达到19公斤。从一季度生猪生产和规模来看,生猪存栏指数、能繁母猪存栏比重偏高,产能已显过剩。

二、猪肉价格下降对我市生猪养殖造成重大影响

多年来,生猪养殖业一直在此涨彼降中运行,现在可以说又进入一个周期性的“波谷”,这是养猪业所呈现的周期性规律,一般2到3年就会有这样一个周期。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生猪养殖业已进入一个调整期。

(一)养猪亏本,极大地挫伤农民养猪的积极性。据被调查户反映:自2009年四季度,我市生猪价格一直在6元/斤左右徘徊,春节过后,生猪价格峰回路转,一路下滑。3月底,达到最低值,生猪收购价格达到3.8-4.0元/斤,4月,生猪收购价格略有回升,目前,生猪收购价格维持在4.8-5.1元/斤左右。市区一家定点屠宰厂的负责人表示,由于存量过大,市场还得有个消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猪肉价格很难走高,即使有所反弹,反弹力度也不是很大。而等市场消化得差不多的时候,价格才可能重新出现上行。肉价低迷现象可能会持续到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的猪肉价格下行,对我市生猪养殖业是一个较大的冲击,规模养殖户在今年一季度都处在亏损状态。乳山同兴生态科技示范园反映,在科学喂养、自繁自养的情况下,每公斤生猪养殖成本为10.2元,而生猪出栏价每公斤为9.6元,按每头110公斤计算,每头猪约亏损60-100元。目前全市粮猪比价约为5∶1,低于生产盈亏平衡预警点(6∶1)1个百分点。生猪价格的持续下跌,养殖效益由盈利转为亏损,一季度,该厂亏损达17万元,已经影响了养殖专业户的生产积极性。荣成崂山民兴养猪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由当初的20多户,现在已发展到280户社员,存栏量达8万头,年出栏量20万头的规模,在经营上,他们采取的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药品、饲料供应。但面对生猪价格的大幅下滑,虽然采取多项措施,扩大销售,但效果甚微,无法解决养殖户的亏损问题。

(二)缩小养殖规模,等待观望,以应对市场变化。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规模户现在正处于市场搏奕状态,虽然规模户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在07、08年生猪养殖形势较好的情况下,都取得较大的效益,如同兴生态科技示范园在2007年取得170万元的利润,但面对目前猪肉价格持续下滑,也只能采取淘汰老弱病残减少母猪的存栏数量,延长生猪出栏时间,调整饲料结构,减少饲料成本,裁减工人等办法来应对市场,等待转机,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不会再去扩大生猪生产。养殖散户受本次价格下降冲击更大。由于养殖散户不能完全实现自繁自养,而且资金有限,基本上承受不住高价买进仔猪低价卖出生猪的风险冲击,在目前生猪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有的缩小规模养殖,有的将停止饲养。据被调查16位散户反映,有1户明确表示改行,有14户表示看今后的市场情况再定,有1户坚持继续养猪,主要是身体及年龄的原因,不能从事其他工作,只能靠天吃饭。

三、猪肉价格下降对我市农民收入的影响

据农调队统计监测显示,2010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90元,其中牧业收入388元,占整个收入的13.4%。据初步测算,一季度生猪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三成,养猪收入人均比去年同期减少50元。

四、猪肉下降的原因及我市生猪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供大于求是猪肉价格下降的主因。一是国家多项优惠政策刺激,包括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对母猪饲养户每头补贴100元)、对标准化养猪场建设进行补贴等一系列生猪生产政策扶持;二是受利益驱动养殖户“扩军”。2007年至2008年,由于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养猪效益凸显,一些人纷纷涉足生猪养殖业,而原有的的散户扩大规模,最终造成“一哄而上”养猪数量急剧膨胀。

(二)为抑制通货膨胀,在今年年初国家动用储备猪肉干预市场,对市场有较大的冲击。

(三)终端消费低迷。一方面居民消费习惯的转变,猪肉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节后猪肉消费进入淡季,对猪肉及生猪价格难以起到有效支撑,对猪肉价格上涨形成了压制。

(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抑制肉类及其制品的出口,国内一些大型的肉类制品加工企业的出口数量减少。

(五)市场销售不畅,缺乏大型屠宰及猪肉深加工企业。据荣成崂山民兴养猪合作社反映,该合作社70%的生猪销往烟台、青岛、上海等大型肉联厂,只有30%的生猪内销,据调查,我市现只有一个大型屠宰场,在2009年由家家悦、环山饲料等开办的文登健悦食品有限公司,现屠宰规模300-500头,最大屠宰规模每年50万头,屠宰后有家家悦负责分销。

(六)春季的畜禽疫情高发期,使我市养猪生产更是雪上加霜。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我国南方及山东西部发生口蹄疫等疫情,荣成也发生小面积的口蹄疫疫情,因此,防疫压力正逐渐加大。

五、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和信息交流平台。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养殖户心理预期和存栏数量变化,建立重点养殖户的月度监测制度,对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及时掌握生猪生产和供应情况,为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为农户提供价格、供需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为农户提供科学养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

(二)合理运用好政策调控生猪养殖,建立健全长效的生猪生产扶持机制。调控政策应该在猪价高的时候“减而不是加”,在猪价低的时候“加而不是减”。当生猪价格大幅下滑,生猪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一定损害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生猪养殖的扶持。一是希望不断完善母猪保险政策,切实解决好目前保险政策实施难度大、理赔操作难等问题。二是希望加强疫病综合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预警和控制体系、疫病快速反应和扑灭机制等;三是希望能尽快建立生猪生产保障基金,在猪价偏低时给予养猪户实施“收购保护价”或给予适当补贴,避免因猪肉价格波动过大导致出现生猪饲养的一哄而起或一哄而散的不良局面。四是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信用担保机制,为规模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切实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给养殖户一颗“定心丸”。

(三)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加快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机制,集中时间和精力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等生猪疫病的监测和免疫工作,降低疫病风险。要加大动物免疫密度,加强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做好疫情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知识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殖者防疫意识和能力,降低疫病风险。

(四)努力培育大型生猪屠宰及加工企业,用以稳定市场。通过鼓励各种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培育大型养殖基地,鼓励投资建设生猪屠宰企业和批发市场,直接加工、经营猪肉产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减少养殖风险等

2020年,中国养猪业风起云涌,可谓巨变连连。最让人感慨的,是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那些养猪业精英,在这片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演绎了属于 历史 巨变时刻的精彩。

倘若若干年过去,我们一定还会想起转折点2020年,想起这些人在2020年的言或行。

01秦英林

从22头母猪起家的秦英林,一直是养猪界的传奇。在非瘟冲击下,秦英林领导的牧原集团不但保住产能还大放异彩,在2020年 历史 性的首次登上养猪业龙头老大的宝座,改变了养猪业固定多年的江湖格局。截止2020年11月,牧原出栏量已达1547.3万头。在暴利行情催化下,秦英林家族身价也迎来暴涨。2020年4月7日,秦英林就曾以185亿美元财富坐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43名、中国富豪榜第8名位置,排名更是超越地产大亨王健林,一举打破外界对养猪的认知——原来把猪养好,可以这么挣钱。

02陶一山

2020年九月,唐人神董事长陶一山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建或将建的养猪项目将达20亿头,到2022年猪价将跌到10元/斤,或跌到4-5元/斤都完全有可能。”言论一出,引发业内巨大关注,甚至影响到股市行情。其实,养猪业应该认真听取这类自由表达的真心话。在轰轰烈烈的巨头扩张潮面前,未来确实存在巨大的养猪风险。当猪价真正跌破10元时,或许会有跟风者在猪圈哭。到那时,他们的耳畔一定会回想起陶一山的言论。

03陈焕春

2020年9月22日上午,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总市值达到137亿。除了华中农大通过其下属全资子公司华农资产公司持有科前生物股份外,科前生物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兽医协会会长陈焕春作为科前生物第二大个人股东,IPO后持股14.76%,这意味着陈焕春身价超20亿。科前生物上市创造的以陈焕春院士为代表的“亿万身家”学者,某种程度上完美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过去,科研的枯燥寂寞与以贸易和投资为驱动的高速发展经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许多科研工作者只能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待遇并不算高,这使得学术科研的圈子里难免出现浮躁情绪。我们往往歌颂科学家的清贫,但我国发展至今,居民收入水平与日俱增,“用爱发电”并不是那些为行业带来进步的科学家应得的回报。

04步志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研究员,领衔哈兽研非洲猪瘟基因缺失疫苗研发工作,可以说是近2年来业内最受关注的学者。据了解,为了非洲猪瘟疫苗的开发,哈兽研团队夜以继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最新公开消息显示,该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对该疫苗的争议一直存在,但就像某企业家在嘉兴大会上所言,科学家对非洲猪瘟疫苗的正常研究是需要业界支持的。产品在什么时候可以上市,养殖企业愿不愿意使用,是另一回事。

05刘畅

2020年,新希望六和在养猪业的突飞猛进可谓令人震惊。2020年1 11月,新希望六和已出栏生猪663.43万头,刘畅率领她的团队干出了让行业赞叹的业绩。新希望六和的高管团队快速实现了年轻化,从董事长到总裁均为80后,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 历史 风向标,因为它意味着新一代的企业家开始真正登上 历史 舞台,开始掌握真正企业的话语权和命脉。

06鲍洪星

人们提到江西畜牧业,总会想起饲料赣军的代表双胞胎集团。然而,2020年,在不经意间,双胞胎集团已经变身为一家以养猪为主业的农牧集团,存栏母猪数十万头。鲍洪星和他带领的双胞胎集团,可谓饲料企业转型养猪的典型代表——他们有团队,有资金,有实力,关键是,转型意志够坚决,转型成绩很靓丽。饲料巨头养猪,他们很可能在养猪业弯道超车。

07邓成

2020年,邓成离任新希望六和总裁,随后上任天邦股份董事长,令行业高度关注。他为什么离开新希望六和,到天邦领衔会对天邦乃至行业产生哪些影响,自然有各种分析和猜测。要知道,这两家企业在养猪业都举足轻重,行业大佬转场,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会影响一批人,甚至影响一个行业,会有蝴蝶效应。

08温志芬

温氏股份的高管一向敏于行而讷于言,秉承少说多干的风格。回顾2020年养猪业,我们离不开关注温氏股份。这一年,在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的带领下,温氏股份的发展静水流深,亦处于深度变革之中。2020年,温氏股份成立了水禽事业部、种猪事业部,把养猪事业部拆分为猪业一部、猪业二部。架构的调整,在于快速适应行业节奏的竞争和变化。温氏股份的韧劲和后劲,比绝大多数公司要强劲,很多人都在讨论,温氏股份什么时候会重新成为养猪出栏量老大?

09何祖训

经历一番卧薪尝胆般的磨练后,何祖训带领的云南神农集团终于在2020年底等到了IPO过会成功的消息。作为畜牧业的“云南王”,神农集团其实早就有登上资本市场的资格。当下,巨头正在角逐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市场,格局即将发生巨变。云南终于有了本土上市农牧集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何祖训和他带领的神农一定会走得更稳更远。

10中小养户

2020年,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常常被人提起——中小养户。在巨头挤压的时代,他们是否还有养猪的机会?当非瘟稳定之后,他们是否还回来?非洲猪瘟是否让中小养户失去了养猪的能力?当下,有多少中小养殖户能够成功复产?如果猪价暴跌,很多人必然快速逃离。说实话,如果中小养殖户大幅减少,那么许多上游企业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几十年来,太多的饲料乃至动保企业就指望着中小养殖户过日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