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3年供水多少?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3年供水超百亿方。
12月12日消息,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运行3周年。记者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获悉:截至10月底,2016—2017年度的调水任务已经超额完成,同时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稳定,部分支流稳中趋好。3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供水108.578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引水,穿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个流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的100多个城市,是缓解我国北方城市水资源短缺、实现我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较上年度继续提高。通过对陶岔渠首枢纽供水水质的实时监测发现,2016至2017年度全年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Ⅰ类水质标准,供水水质保持平稳达标。
据悉,今年汉江流域遭遇罕见秋汛,丹江口水库10月底水位较高,蓄水条件良好。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7—2018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已获得批复,陶岔渠首枢纽供水量继续增加。新的年度,北方受水区将喝到更多丹江水。
12月12日消息,记者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三年,工程安全平稳运行,输水水质全线达标,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在保供水、保生态、促环保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综合效益。
东线一期工程建成以来,累计向山东省调水21亿立方米,极大缓解了胶东半岛等地水资源短缺状况;提高了江苏省扬州、淮安、徐州等7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东线输水干线水质稳定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沿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受水区加快南水北调水对地下水置换,已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逾8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的弊端有什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深度贫困县,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近年积极践行“两山理论”,贯彻“生态立县”战略,坚持“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努力探索水清与民富双赢的脱贫攻坚模式,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东线工程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向胶东地区供水。
南水北调的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中国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中国西北地区。南水北调还具有较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可以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改善卫生条件,有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促进城市化建设。
增加农林牧业灌溉用水,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改污水灌溉为清洁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地面沉降造成对建筑物的危害。
通过合理调度,可向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补水,改善水质,恢复生机,促进水产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一、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生态危机。
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有的蓄洪、发电作用出现了较大争议。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同时作用,可能会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包括生态和航运),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
三、因为2010年初的中国西南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近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所剩款项只能购置一小块耕地。?
五、南水北调成本已经高于现有的海水淡化成本,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约为3元,南水北调成本约为10元,另有报道称已经达到18元。
六、2011年上半年,三峡下游三省湖南、湖北、江西遭遇史无前例旱情,仅湖北省就有1300余座水库低于死水位。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水位严重偏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只剩下水域面积的十分之一,这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对三峡大坝的广泛质疑。
优点
1、缓解汛期对长江地区的威胁
大量的南水北调将减小洪水对长江地区的灾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成后,汉江防汛形势有望出现逆转。丹江口水库加高工程基本完成,而南水北调计划每年从丹江口调水95亿立方米。
近些年类似汛情再度出现时,出现在中下游的洪峰将被“削”低30厘米。这意味着湖北宜城至沙洋之间的14个蓄洪民垸,遭遇百年一遇以下洪水可以不启用。近80万人、90余万亩耕地基本解除洪水威胁。
2、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可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农牧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改污水灌溉为清洁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
3、改善北方水质及生态环境
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避免北方一些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深层地下水而引发的水源性疾病,遏止氟骨病与甲状腺病的蔓延,有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北方供水能力后,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并可结合灌溉和季节性调节进行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缓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陷造成对建筑物的危害。
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社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水北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