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高效栽培技术有哪些(了解白芨的种植管理和管理)
白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通常情况下,野生白芨,往往生长于丘陵、山溪谷边、林下湿地等区域。由此可知,在白芨栽培中,适宜选择背坡或潮湿地带。在腐殖质层面,应保证含量较高。在土壤层面,应保证疏松性。在排水层面,应保证便利性。探析白芨生长的气温条件,若气温在25℃以上,白芨根部生长较快,且块茎膨大明显。若气温在9℃以下,白芨就会进入休眠期。若气温在0℃以下,白芨块茎较容易出现冻伤及冻死状况。
1.种苗选择
在白芨种植中,若选用白芨组培苗栽种方式,就要针对组培苗执行炼苗操作。探析炼苗操作,即是瓶苗盖子打开后,将之放置于自然阳光及通风条件下,连续锻炼七天左右,使白芨幼苗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若小块茎某部分在1cm以上,就需要用剪刀剪掉,并将之放入无菌基质之中,随之执行定根操作,可采用少量“组培小苗定值水”,使之发挥定根作用,其后放置于阴凉处,并执行定植操作,可采用塑料穴盘,使之发挥定植作用。通常情况下,驯化苗生长期为4个月左右,就可将之移栽进大田种植区域。在白芨种苗移栽后,种苗成活的关键就在于原球茎的生命力是否旺盛,若白芨种苗原球茎生命力旺盛,其成活率可达95%。
2.整地及栽植
依据白芨生长习性,应将白芨种植于温暖阴凉环境中,并保证土壤的疏松性较好、腐殖质含量高、排水状况良好。在白芨种植前,应执行翻地作业,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复合肥、腐熟农家肥,分别为75kg、1700kg,使之与土壤充分混合,并对地块执行抹平操作。在大田下苗前,还需要执行一次耕地操作,切实保证地块整细耙平,并做一个高畦,其宽度约为130cm。在白芨栽植中,应依照行距开穴,而行距标准一般为15cm×20cm,而穴深一般为10cm。在每年清明节左右,就可开展白芨种苗栽植作业,对于成熟块茎,可将之分成若干个小块茎,并保证每个白芨小块茎均有新嫩芽,随之采用草木灰包裹块茎伤口。其后,对于白芨假鳞茎芽,应将之朝上放置于穴底,每个穴的放置数量为三个,其放置状态为三角形。在白芨栽种后,应做好覆土操作,并保证细土厚度为3-4cm,随之采用稀腐熟粪土水,对白芨种苗进行浇灌操作,并盖上一层土,使之与畦面齐平。
3.田间管理
3.1中耕除草
在白芨种植中,较容易长草,应做好中耕除草作业。在白芨种植前两年,每年的除草频次应为4-6次。当白芨种苗嫩叶出土后,随时观察,及时人工除草。通常情况下,在四月中旬,应执行一次彻底除草作业。在五月底至六月初,应执行一次除草追肥作业。在九月前,对于白芨种植田,应执行2-3次除草作业。在白芨种植的第三年,一般田地中的杂草就会明显减少,应执行2-3次除草作业。在白芨种植的第四年,应执行1-2次的除草作业。在白芨的种植过程中,应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因为该类除草剂往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不利于白芨块茎的成熟,甚至会导致白芨块茎中毒,进而大幅削减产量和降低品质。
3.2追肥及灌溉
依据白芨生长习性,应为白芨提供肥沃的生长环境。由此,在白芨种植中,应做好及时追肥作业,可选择腐熟农家肥,保证施肥频次为2-3次。同时,在白芨叶片之上,可每个月定期喷洒一次磷酸二氢钾。通常情况下,在八月后,若要执行中耕除草作业,就可结合追肥需求,对农家肥执行覆土作业,并将之压入厢面,使白芨充分吸收养分,进而促进白芨块茎的萌芽与膨大。在白芨休眠期,应注意规避田间杂草生长问题。
依据白芨生长习性,应为白芨提供潮湿的生长环境。因此,在白芨种植中,对于种植地,应始终土壤的湿润度,并在干旱之时做好灌溉作业。在夏天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严重,应在早晚期间各浇一次水。探析白芨根系的常见病害,应包括烂根病,且该病害一般发生于大雨期间。由此,在大雨期间,应及时做好排水作业,切实保证疏水沟畅通无阻。
3.3病虫害防治
在白芨种植中,探析白芨生长的主要虫害,其中就包括地老虎、蝼蛄等。通常情况下,在三月底至四月初,对于田间杂草,应及时做好清除作业,进而达成幼虫及蛹的清除目的。在白芨幼苗期,较容易出现地老虎虫害,且该类害虫啃食白芨块茎,将严重影响白芨生长状况。由此,针对地老虎虫害,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对成虫进行诱杀。在白芨长出嫩叶前,应制作毒土,将之撒施于白芨种植地,使之发挥毒杀幼虫作用。探析毒土的配置比例,应为50%辛硫磷乳油0.5kg,并添加适量水,采用喷拌方式,使之与150kg细土充分混合。在防治期间,可采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执行地面喷洒作业。在白芨种植中,探析白芨生长的主要病害,其中就包括黑斑病、烂根病等。针对以上病害,应采取防治为主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在雨季期间,烂根病的发生频次较高。由此,在白芨种植田,应做好排水作业。在5月至8月期间,即为烂根病的发病期,且白芨在发病初期,其根茎将呈现黄褐色,随之产生局部腐烂问题,乃至枯萎而死。在烂根病发病初期,可采用100-150ml的奥力克-青枯立克,并融合30ml的大蒜油,定期喷洒1次,每次约隔3天,连续喷施2-3次。在白芨种植中,对于黑斑病,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将之喷洒在白芨叶面,进行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白芨,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生长状况良好,对隐蔽具有耐受能力,然而抗寒性较差,阳光强度也不宜过大。在中医药用领域,常见的白芨品种为三叉紫花大白芨,可依此选择白芨种源,并采用白芨块茎分株、白芨组培苗等栽种方式。探析白芨生长周期,一般为3-4年,若采用块茎种植方法,白芨生长两年就会出现三个假鳞茎,并在下一年分裂为六个假鳞茎,随着白芨假鳞茎的分裂,可成倍提升白芨产量。
白芨的栽培广泛,白芨的栽培技术是什么?
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故应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白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喜较阴凉湿润气候,怕严寒,年平均气温14.6℃,生长旺盛,低于12.5℃时生长不良。在0℃时和遇到低温霜冻时,常导致白芨块茎冻伤或冻死。
以后随植株年龄的增长要求较充足阳光与水分条件逐年提高,喜生于潮湿而又利水沟谷溪边或沟谷坡地,有一定遮阴度,透光条件较好的灌丛草地。
扩展资料
白芨植株矮小,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在头两年在行间间种短期作物,如萝卜、青菜等,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所谓间作就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中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比如在白芨种植地间墒垄,沟面种植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也可在其株、行垄上间作穿心莲、崧蓝、补骨脂、半夏等。
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以块茎供中药用,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种植中以产品个大,饱满,色白,坚实者为优,产量种植4年后收获可达每亩鲜品500公斤以上为高产。中耕除草。白芨植株矮小,压不住杂草,每年中耕除草3-4次:3-4月出苗后;6月生长旺盛期;8-9月份;收获间作作物时。中耕宜浅,杂草可用人工拔除,以免伤芽伤根。
白芨有很多种,有开紫花的,黄花的,白花的,一般选择紫花白芨三个叉为种苗,种植在土壤疏松肥沃向阳的地方,开花结痂后可选择优质的种苗进行组培。白芨的种植主要在于选种,挑选块茎肥大,芽好的,其他的种植方面的要求和其它药材大同小异。白芨在中医药上用途很广泛,不仅可以消炎去肿、生肌止血,对癌细胞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前人们不太了解它的作用,价格也就不高,后来随着它的药用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中药材种植,是近年来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在农村,很多人都说药材种植就是骗局,见效慢不说,能不能销售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往往都是借签约之名卖种子,待农民几年后可以售卖药材时。
那么具体怎样管理才能高产高质量呢。首先是土地的选择,白芨能适应的气候环境非常广,从几百米到3000米的海拔都可以种植,一般一千多到两千这个海拔是比较适合的,土壤要选择疏松肥沃,很多的商品开始时价格都不贵,刚进入市场、经过商人们的宣传、在口口宣传中、往往会夸大了白芨的药理作用,由于市场上量少、买的人多了,价格就水涨船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