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种的芦荟可以直接涂在脸上吗?
不可以。芦荟含有丰富的天然维生素、矿物元素、氨基酸等,但鲜芦荟汁中含有的芦荟甙、树脂等化学物质在医学上称半抗原,当这些物质与面部表皮蛋白质结合,形成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全抗原,就有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因此最好不要直接将芦荟涂抹在脸上。而且,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要先行皮肤试验方可使用。
芦荟含有丰富的天然维生素、矿物元素、氨基酸等,但鲜芦荟汁中含有的芦荟甙、树脂等化学物质在医学上称半抗原,当这些物质与面部表皮蛋白质结合,形成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全抗原,就有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因此最好不要直接将芦荟涂抹在脸上。
扩展资料芦荟中含的多糖和多种维生素对人体皮肤有良好的营养、滋润、增白作用。翠叶芦荟是最适宜直接美容的芦荟鲜叶,即库拉索芦荟,它具有使皮肤收敛、柔软化、保湿、消炎、漂白的性能。
还有解除硬化、角化、改善伤痕的作用,不仅能防止小皱纹、眼袋、皮肤松弛,还能保持皮肤湿润、娇嫩,同时,还可以治疗皮肤炎症,对粉刺、雀斑、痤疮以及烫伤、刀伤、虫咬等亦有很好的疗效。
参考资料:
(1)露地栽培需具备的基本条件。芦荟为喜温忌寒的多年生植物,露地栽培一定要具备安全越冬的温度条件,种植地区的最低气温不宜低于5℃。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3省,福建、云南、四川3省的部分地区,冬季最低气温高于5℃,具备在露地直接栽培的温度条件,其中云南红河干热河谷的气候干热少雨,最适宜芦荟的生长发育,该处是中国芦荟的原产地。地处热带,一年中降雨量大、雨天多、梅雨季节长的其他地区,土壤易积水,或湿度过大,夏季高温,暴晒时间长,不利于芦荟生长,这些地区栽培时宜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灌条件好、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以及向南、光照好且能挡北风的地方为好。
(2)耕作。宜作高畦,开挖排水沟,防止地面积水。整地时结合作土壤消毒,消灭地下害虫,灭菌,除杂草。施用的基肥要用经充分腐熟的禽畜粪,在堆肥发酵期间,温度需达到60℃以上,才能杀灭病菌和害虫卵。适当增施磷钾肥,不宜使用氮肥。
(3)种植季节。新栽苗或从室内越冬的组培苗,以3月下旬至5月中旬定植较适宜,最好不在雨季或冬季气温较低时种植。
(4)种植密度及方法。不同的品种种植密度略有不同,适当的密度可提高初期的收获量,但待植株长大后,过密又不能获得宽大的叶片,故可采用早期密植、中期间疏的方式。以中国芦荟为例,即初植时,以畦面宽100厘米的畦种4~5行,株距20~25厘米。种植后半年至1年,苗高20~30厘米时进行间苗移栽,间隔一行挖苗,留下的3行中,再隔一株挖走一苗,把挖起的苗带土移栽。则余下的株行距为40厘米×40厘米,或50厘米×50厘米,2或3行。
(5)种植深度。不宜种深,开植穴种植,深度以苗地面与畦土面平为宜。
(6)田间管理。定植后浇一次透水后,在新根未长出前不宜连续浇水,返青后,田间空气湿度宜控制在75%~85%,春夏季无雨天,见土表显干时才浇水,宁旱勿湿。立秋后逐渐减少浇灌水。每次灌水应灌透,然后待土干再灌。雨天注意排水。
种植时施用腐熟有机肥后,第一年一般可不追肥。但适当的追肥可促进芦荟生长,增加叶厚。追肥以沤熟的有机液肥为主,用量要根据植株的大小、生长季节灵活掌握,一般在春秋两生长旺季少量多次进行。
浅松土,培土保墒,可减少灌水次数。
南方露地栽培,夏季用稻草覆盖畦面,可防高温暴晒,并能减少杂草滋生,或根据实际情况,设遮阳网防晒降温。
为防止低于5℃的气温出现,在低温来临前,把芦荟叶束在一起防寒,或培土保温。在低于5℃时间较长的地区,冬季在降温前将芦荟连根挖起,用草绳轻绑后,倒挂在无直射光线,空气流通,温度在5℃以上的室内,翌春重新种植于田间。但在较大面积栽培时,冬季可用小拱棚防寒越冬。
(7)病虫害的防治。芦荟的病虫害很少。虫害有时会有蚜虫、红蜘蛛、棉铃虫、介壳虫,主要为害幼苗、嫩叶、花朵,发生量不多。如初发现有虫害,可喷清水冲洗,或用植物性农药,如0.5%藜芦碱醇溶液800~10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对人畜无毒。
病害主要是黑斑病,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生较多,病菌侵入叶片初期,叶片上发生丝状污斑,后发展成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病斑上有许多黑色疮状颗粒,严重时产生紫色至黑褐色的条状斑,叶表皮下陷。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其中花叶芦荟最抗此病。栽培上注意防低温,气温较低时减少喷水,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注意通风透气。发病初期可用药剂防治,如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农利灵”等杀菌剂均可用。
适当作叶面喷肥,如0.1%磷酸二氢钾,或施用0.1%四硼酸钠等微肥,可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9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