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保鲜加工技术
黄花菜摘后季节适逢多雨时期,搞好黄花菜花蕾的生理脱水,是决定黄花菜成品质量的关键。下面是Sara我给大家分享了一些黄花菜的加工保鲜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蒸制
采摘后的花蕾首先要蒸制,将黄花菜堆在笼内,厚约10厘米,四面高,中间低,蒸架距水5厘米以上。盖压蒸笼,加热待汽上来以后,再蒸10-20分钟即可出笼。蒸制火力不能过大,前5?10分钟火力可大些,快速杀死细胞活性,后10?15分钟烧小火,使上下层热度一致。
蒸制中及时检查花蕾成熟度,当花蕾颜色由**变浅黄,用拇指与食指轻提花柄基部,花蕾略向下垂,蒸笼上花蕾的厚度下降1∕2时,蒸制完成。干燥率20%。
二、摊晾
将蒸好的花蕾堆放在竹席上,利用余热调制蒸制的熟度,收敛糖分,然后摊开晾一夜后晒干。
三、保鲜贮藏
采收时若遇阴雨天,不能晒干时,可将鲜菜置于缸中,洒2%的食盐水或0.5%的白矾水,再用石头压紧防止开花。已蒸制过未晒干的菜,可每天再蒸1-2次,大火烧到 100℃ ,杀死病菌,防止腐烂,待到天晴时晒干。
四、烘晒
1、阳光晒:蒸好的花蕾经晾透以后,放在阳光下暴晒2-3天,然后将其放在席上压扁,挤出水分和油脂,使其色黄片大,手感柔软,有弹性。之后继续晾干,但不能用烟熏。黄花菜适宜的干度是用手将其握住后松开,黄花菜能自然散开,不团成一块,也没有折断的菜。
2、烘烤:直接用文火烘烤,开始火候稍大,待七八成后,小火烘焙,7?8小时后可干。
3、远红外线烘干:用铁皮制成烤箱,远红外线放出热量,自动控温,可将未蒸制的花蕾放入烤箱,接通电源,不需翻动,开始温度调在75? 80℃ ,烘45?60分钟,然后温度控制在 60℃ ,烘24小时。取出后再经一夜晚堆贮回潮后,其含水量15?16%为宜。
五、分级
黄花菜一般用人工分级。甲级:色泽鲜黄,有光泽,干菜长10厘米左右,个大肉厚,手感柔软有弹性,清香无异味。含水量含水量15?16%,无霉变、无虫蛀、无杂质,开花的不超过1%。乙级:色淡黄,根条均匀而且瘦,肉质较厚,无霉变、无虫蛀、无杂质,开花的不超过3%。丙级:色暗黄,根条不均而且瘦,肉质薄,无霉变,无杂质、无虫蛀,开花的不超过5%。
六、密封包装
晒干的黄花菜有很强的吸湿性,为防止霉变,用双层塑料袋装好后挤出空气,扎紧密封,以待出售或食用。贮藏重点是防潮、防霉变,库温不能高于 30℃ ,相对湿度70?75%。
黄花菜加工贮藏要点一、分级采摘。
采收适当是保证黄花菜干制品的关键。应选择在花蕾充分长成但尚未开放前采收,成熟时的花蕾呈黄绿色,花体饱满,花瓣上纵沟明显。采收时间一般以每日11―17时为宜,阴雨天花蕾开放早,可适当提前采摘。并做到一边采,一边按成熟度分级,花蕾应随采随蒸制,以免花蕾继续开放,影响品质。
二、干制方法
1、笼蒸干制。将采收的花蕾放于蒸笼或混水中处理数分钟,待花蕾颜色由**变成淡**,用手捏住柄部,花蕾下垂即可。蒸好的花蕾,须在蒸笼里焖焐20分钟左右,让其自然冷却。然后采用自然曝晒或送烘房烘干。自然曝晒一般经2―3天,待黄花菜含水量降至15―18%,用手捏紧不发脆,松手后又自然散开,相互不粘时为止。
2、药液浸泡。采用食用级25%焦亚硫酸钠对黄花菜花蕾直接进行生理脱水。根据黄花菜数量多少,选大缸一口,在缸内按药水比1:20的比例配好药液,将刚摘的花蕾轻装缸内,药液的多少以压实花蕾,液面超出1―2厘米为宜。浸泡4―8小时后,花蕾即由原来的浅**变为青**,手捏无"哧哧"声。捞出花蕾,使药液自然控干后,抢晴天均匀摊在凉席上晾晒,有烘烤条件的可快速烘干。
3、棚膜药蒸。在无遮荫的平整地面上铺15厘米左右厚的稻草或麦秸,然后按每平方米棚膜蒸制鲜黄花2.5千克的比例选好棚膜,铺在稻草或麦秸上,将采摘的鲜花蕾与药按50:1的比例拌均(同样采用食用级25%焦亚硫酸钠);然后铺在对折的棚膜中间,掌握花蕾厚度10厘米左右,使花蕾在密闭的棚膜中晒蒸。当膜内温度达到50℃左右并保持2小时,即可成熟。按常规方法晾晒。
三、安全贮存。
黄花菜一旦贮存不善,容易发霉变质。一般最好在真空状态下贮藏。农户可采用小包装贮存,即将黄花菜干装入不透气塑料袋内扎紧口,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暂存,晴天可复晒,并乘脆装袋。梅雨季节,最好放入冷藏室保持0℃暂贮。同时根据市场行情,可随时出售或深加工。
果蔬腐败变质及保鲜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灰霉病和霜霉病是常见的病害。两者都是真菌性病害,但是两者的发病症状完全不同。
灰霉病在苗期和生长期中都会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花,茎和果实。叶片受害时会成为灰褐色病斑,会形成v字往里扩展。不管是叶片还是果实,湿度大时,都会长出灰色的霉层。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病斑沿叶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健交界分明。
灰霉病的预防要注意温度和湿度,20度左右,湿度较高时容易发病。随着温度的上升,湿度降低,病情会逐渐减弱。种植过程中,偏施氮肥,通风,光照,过于密植,排湿不利等原因都会引起灰霉病的发生。
灰霉病药物,可以用300倍的菌核净打到地面上,不要打秧子。叶面喷雾用嘧霉胺600倍液,50速克灵400倍液,50扑海因400倍液,巴斯夫凯泽1000倍液,先正达的赛德福300倍液,丁子香酚500倍液,这些药物都可以使用,5天一次。连喷2次。
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叶片感染时,叶背会出现白色的霉层,病叶也会向上卷,叶片容易脱落。主要也是因为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和灰霉病接近。
霜霉病最典型的特点是叶片反面,叶脉为界限发病。
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
霜霉病药物防治可以用,烯酰吗啉,银法利,霜霉威,甲霜灵,辛菌胺酯等,为了防止抗药性,杀菌剂要交替使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污染,当环境条件适宜
时,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的腐败与变质,不仅降低了食品的营养和卫生质量,而且还可能危
害人体的健康。因此,控制食品的腐败和食品的保藏,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中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1 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
质和感观性状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如鱼肉的腐臭、油脂的酸败、水果、
蔬菜的腐烂和粮食的霉变等,它是由微生物所致蛋白质的变质,称为腐败。
食品的腐败变质原因较多。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如动、植物食品组织内酶的作用,
昆虫、寄生虫以及微生物的污染等。其中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故本
章只讨论有关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问题。
11.1.1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
食品加工前的原料,总是带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在加工过程中及加工后的成品,也不可避免地要接
触环境中的微生物,因而食品中总是存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然而微生物污染食品后,能否导致食
品的腐败变质,以及变质的程度和性质如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与食
品本身的性质、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食品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三者之间是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的。
11.1.1.1 食品的基质特性
(1)食品的营养成分。食品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分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
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因而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很容易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的变质。但由于不同的食品,
上述各种成分的比例差异很大,而各种微生物分解各类营养物质的能力不同,这就导致了引起不同食品腐
败的微生物类群也不同。如肉、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容易受到对蛋白质分解能力强的变形杆菌、青霉
等微生物的污染而发生腐败;米饭等含糖类较高的食品,易受到曲霉属、根霉属、乳酸菌、啤酒酵母等对
碳水化合物分解能力强的微生物的污染而变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易受到黄曲霉和假单胞杆菌等分解
脂肪能力很强的微生物的污染而发生酸败变质。
(2)食品的氢离子浓度。各种食品都具有一定的氢离子浓度。根据食品pH范围的特点,可将食品划分
为两大类:酸性食品和非酸性食品。一般规定pH在4.5以上者,属于非酸性食品;pH在4.5以下者为酸性食
品。例如动物食品的pH一般在5~7之间,蔬菜pH在5~6之间,它们一般为非酸性食品;水果的pH在2~5之
间,一般为酸性食品。
各类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pH范围。食品中氢离子浓度可影响菌体细胞膜上电荷的性质。当微生物细
胞膜上的电荷性质受到食品氢离子浓度的影响而改变后,微生物对某些物质的吸收机制会发生改变,从而
影响细胞正常物质代谢活动和酶的作用,因此食品pH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
素之一。
大多数细菌最适生长的pH是7.0左右,酵母菌和霉菌生长的pH范围较宽,因而非酸性食品适合于大多
数细菌及酵母菌、霉菌的生长;细菌生长下限一般在4.5左右,pH3.3~4.0以下时只有个别耐酸细菌,如
乳杆菌属尚能生长,故酸性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酵母和霉菌的生长。
另外,食品的pH也会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发生改变。当微生物生长在含糖与蛋白质的食品基质中,
微生物首先分解糖产酸使食品的pH下降;当糖不足时,蛋白质被分解,pH又回升。
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使食品基质的pH发生很大变化。当酸或碱积累到一定量时,反过来又会抑制微生
物的继续活动。
(3)食品的水分。水分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微生物细胞组成不可缺少水,细胞内所进行的
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均以水分为溶媒。在缺水的环境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发生障碍,甚至死亡。但各类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要求的水分含量不同。因此,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决定了生长的微生物种类。一般来说,
含水分较多的食品,细菌容易繁殖;含水分少的食品,霉菌和酵母菌则容易繁殖。
食品中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因而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取决于水分活度(Aw,也称水活性)。因
为一部分水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这种结合水对微生物
是无用的。因而通常使用水分活度来表示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
水分活度(Aw)是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气压(P)与纯水蒸气压(Po)之比,即Aw=P/Po。纯水的Aw=1
;无水食品的Aw=0。由此可见,食品的Aw值在0~1之间。表ll-l给出了不同类群微生物生长的最低Aw值范
围。从表中可以看出,食品的Aw值在0.60以下,则认为微生物不能生长。一般认为食品Aw值在,0.64以下
,是食品安全贮藏的防霉含水量。
新鲜的食品原料,例如鱼、肉、水果、蔬菜等含有较多的水分,Aw值一般在0.98~0.99,适合多数微
生物的生长,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很容易发生腐败变质。为了防止食品变质,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降低
食品的含水量,使Aw值降低至0.70以下,这样可以较长期地进行保存。许多研究报道,Aw值在0.80~0.85
之间的食品,一般只能保存几天;Aw值在0.72左右的食品,可以保存2~3个月;如果Aw在0.65以下,则可
保存l~3年。
在实际中,为了方便也常用含水量百分率来表示食品的含水量,并以此作为控制微生物生长的一项衡
量指标。例如为了达到保藏目的,奶粉含水量应在8%以下,大米含水量应在13%左右,豆类在15%以下
,脱水蔬菜在14%~20%之间。这些物质含水量百分率虽然不同,但其Aw值约在0.70以下。
(4)食品的渗透压。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如将微生物置于低渗溶液中,菌体吸
收水分发生膨胀,甚至破裂;若置于高渗溶液中,菌体则发生脱水,甚至死亡。一般来讲,微生物在低渗
透压的食品中有一定的抵抗力,较易生长,而在高渗食品中,微生物常因脱水而死亡。当然不同微生物种
类对渗透压的耐受能力大不相同。
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在较高渗透压的食品中生长,只有少数种能在高渗环境中生长。如盐杆菌属
(Halobacterium)中的一些种,在20%~30%的食盐浓度的食品中能够生活;肠膜明串珠菌能耐高浓度糖
。而酵母菌和霉菌一般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如异常汉逊氏酵母(Hansenula anomala)、鲁氏酵母
(Saccharomyces rouscii)、膜毕赤氏酵母(Pichia membranafaciens)等能耐受高糖,常引起糖浆、果酱
、果汁等高糖食品的变质。霉菌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是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aucus)、青霉属、芽枝霉
属等。
食盐和糖是形成不同渗透压的主要物质。在食品中加入不同量的糖或盐,可以形成不同的渗透压。所
加的糖或盐越多,则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食品的Aw值就越小。通常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常用盐腌
和糖渍方法来较长时间地保存食品。
(5)食品的存在状态。完好无损的食品,一般不易发生腐败。如无破碎和伤口的马铃薯、苹果等,可
以放置较长时间。如果食品组织溃破或细胞膜碎裂,则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发生腐败变质。
11.1.1.2 微生物
在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微生物。如果某一食品经过彻底灭菌或过滤除菌,则
食品长期贮藏也不会发生腐败。反之,如果某一食品污染了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引起该食品腐败
变质。所以说,微生物的污染是导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根源。
能引起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细菌、酵母和霉菌。一般情况下细菌常比酵母菌
占优势。在这些微生物中,有病原菌和非病原菌,有芽孢和非芽孢菌,有嗜热性、嗜温性和嗜冷性菌,有
好气或厌气菌,有分解蛋白质、糖类、脂肪能力强的菌。现将容易引起不同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概括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