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的神话故事概括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的父亲鲧是个神形为白马的悲剧性治水英雄。
他为了治水,从天帝
那里偷得神土息壤,被天帝发现杀死。鲧死不瞑目,尸身孕育儿子大禹
过三年不腐。
天帝派天神来剖开鲧的肚腹时;
神形为虬龙的大禹趁机蹦出,一飞冲天!
老虎是大禹的幼年玩伴,长大之后威武凶猛,一直随大禹治水,躯兽击
妖,恪尽职守
大禹治水阻力重重,
水神共工指使水怪相柳拼命反对大禹。
相柳蛇怪蛇
身九头,体形巨大,九张大嘴可以同时吃尽九座山上的食物与动物,所
经之地,寸草不生。大禹手持神斧与相柳勇猛搏斗,最后杀死蛇怪,造福黎民 。
根据《山海经·海内经》、
《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
命鲧去治理。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治水失败,鲧
被殛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含辛茹苦13年,终于平
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关于
禹的传说,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
等情节。《国语》、《孟子》、《吕氏春秋》、《淮南
子》等古籍也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
禹的传说,原来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
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大部分被“历史化”。禹这个神
话传说人物渐渐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禹的传
说中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
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等。并为他
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神话传说人物逐
渐离开了他的本来面目。
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
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洪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会。如传
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石头后来变成山
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
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
此教育着后辈。
五帝时代的传承人、夏王朝的奠基者-大禹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夏王朝与三皇五帝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基本形态是部落联盟制,夏王朝开辟了国家制度;三皇五帝时代的首领是代表部落联盟最高权力的“四岳”会议从华夏精英部族(黄帝的众多后代)里推举出来的而夏王朝的帝王是嫡系世袭的。然而,从舜时代开始,随着华夏及其他部落发展,原来的部落联盟制度越来越无法适应对天下的管理,国家形态才应运而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可以说,夏王朝是三皇五帝时代的质变,是华夏部落自我革新的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大禹和他的儿子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说大禹是夏王朝的奠基人,启是夏王朝的开创者。
大禹,“大”是伟大的意思,是后世对禹的尊称,既赞颂他治理九河平定水患的伟大功绩,又对他推动部落联盟向国家体制转换意义的推崇,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从轩辕黄帝世系普表可以看出,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与唐尧同辈,高出虞舜四辈。禹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现在的山东曹县)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鲧被舜帝放逐。后来,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 三过家门而不入-鞠躬尽瘁、舍家为国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 涂山之会-统一华夏
夏建立后,大禹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诫、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国家”的最初形态——以国都为中心的“五服”行政区域划分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 铸造九鼎-诠释王权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