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分析

——2023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智慧农业是重要发展路径组图

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分析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海芯华夏(430706)、吉峰科技(300022)、神州信息(000555)、天禾股份(002999)、隆平高科(000998)、新天科技(300259)、新洋丰(000902)等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需求;市场规模预测

1、智慧农业概念辨析

智慧农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决策、生产、流通交易等深度融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与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对人、机、物等的全面连接,一方面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流程跟踪式监测、管理,以数据驱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实现更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农业产品的种、管、采收、储存、加工等;另一方面打通供需连接渠道,打造快速、高效、精准的农业产销生态系统,重塑农业与消费者之间双向互动关系,构建起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生产和服务体系。

智慧农业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简单应用,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既是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具象化、系统化呈现,同时也是一种新业态、新产业,将重塑生产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等方面蕴含着巨大潜力。

2、智慧农业中种植精准化需求

5G、AI、大数据、云计算、IoT等数字技术让农业作物监测成为现实,农业不再“靠天”吃饭,我们正在进入智慧农业时代。早在90年代的美国农场就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系统,依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农机设备确保了种植、喷药、施肥、收割等工作的高效精准。如今,这类以规模化、机械化为特征的精准农业方式,也已经在我国少数粮食主产区和大型国有农场实现,但并不适合那些更加多样化、高附加值的瓜果蔬菜等精细种植类型。因此,精准农业的种类也在逐步丰富,比如走集约化、高产值的温室种植路线,走精细化人工管理的生态种植园等;同样,精准农业的内涵也在丰富,随着新型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精准农业正在向智慧农业迈进。

目前,我国主要在大田和大棚两个场景中采用了智能技术。

3、智慧农业中养殖精细化需求

近年来,我国家禽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因“非瘟”造成存栏猛降、猪肉缺口、猪价长期高涨等;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家禽养殖业产能的急剧扩增。于此,养猪企业必然也面临着人员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养猪转养鸡的企业,人员需求难以满足,生产管理不能及时跟上,导致不少新晋养殖企业(场)在市场和疾病的双重压迫下,管理方式与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的矛盾日益突出,家禽养殖企业整体生产水平持续走低。

在此背景下,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智慧养殖大有可为。通过物联网实现环境数据、每只家禽的生长指标检测,及时防控疾病,实现智能化投喂,不仅能够助力家禽养殖企业(场)实现精细化管理,还将推动家禽生态体系演变。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养殖过程中对智能技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环境监测、疾病监测和防控、生长指标监测,以及降低成本投入等方面。

4、智慧农业是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高效、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然而,随着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小以及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应用智能期数打造智慧农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农业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智慧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与土地矛盾的重要路径,当前,智慧农业多应用于农业生产环节,利用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随着我国智慧农业的应用深入,未来我国智慧农业进一步朝着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2021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约为685亿元。根据前瞻预测,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将会维持中高速发展,以复合年均增长率10%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为754亿元,预计2027年将会达到1214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农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出口:自中国出发之货物主要以丝绸、茶、瓷器、金、银、五金、书籍等等。

进口:自西方来货物包括:琉璃、猫眼石、明珠、象牙、香料、宝石、水晶、玛瑙、琥珀、骆驼皮、乳香、没药、安息香、沉香、檀香、芦荟、胡椒、温纳齐等。

贸易的对象有许多:

1、朝鲜、日本、琉球;

2、位于今中南半岛上的国家;

3、东南亚沿岸岛屿;

4、南亚;

5、伊斯兰世界;

6、欧洲各地,因为此海上丝路多只到阿拉伯,因此其他到欧陆的物品一般由经由阿拉伯人转运。

海上丝绸之路,也叫陶瓷之路、香药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影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据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显著。

扩展资料:

航海技术

一、造船

宋代舟船的主要特点是:船体增大。宋朝出使朝鲜高丽王朝的“神舟”,载重达一千五百石以上,大的海船,载重万石,载船员数百人,能装载一年的口粮。

船上还设有市井(商店),还可以养猪、酿酒、织布。船舵长达三仗至五丈,船体结构合理:使用铁钉造船,船体两侧下削,有龙骨贯穿首尾,船底成V字型,便于船的破浪行驶。船内采取密封隔舱,加强了船的安全性。

行船工具的进步:使用了多樯多帆,便于利用多面风向。大船上附设小船,以备运输、救生、抢险之用。船上有大小两只锚,有探水设备。船舶开始使用了指南针,航海也就有了全天候的导航工具,较之此前凭借日月星斗来导航,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宋朝的造船和修船,已经开始使用了船坞,还创造了滑道放船下水的方法。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二、针路

据中国古典文献记载,在宋朝元符年间(1098年-1100年),中国海船已经用罗针导航;到了南宋中期,海船普遍用罗针导航;当时掌管船只航行方向的舟师都备有秘密的海道针经,详细列出从广州或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针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海上丝绸之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3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