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设计原则
园林植物设计原则
导语:观赏性植物已成为园林绿化和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观赏性植物在园林中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植物景观地域文化特色不显著,对于特色种类仍缺乏科学的开发与利用。下面是园林植物设计原则,欢迎参考!
1.体现当地气候与环境特色
适地培养观赏性植物是营造城市绿地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植物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土质、水质上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它是地方环境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观赏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己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植物景观。对于新引进的观赏植物,应综合考虑到本地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种类的观赏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合理搭配与应用。同时要充分了解其物种习性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寻找植物间相生相克的规律,避免外来物种入侵,甚至造成生态灾害。
2.注意选择有特殊观赏效果的植物
应注意将在姿态、体形、色彩、芳香、声响等方面各具特色的观赏植物,合理地予以配置,以达到满足不同感官欣赏的需要。如雪松、龙柏、垂柳等主要是观其形,樱花、紫荆、红枫等主要是赏其色,桂花、腊梅、丁香等主要是闻其香,"万壑松风"、"雨打芭蕉"等主要是听其声,而"疏影""、暗香"的梅花则兼有观形、赏色、闻香等观赏效果,此外,龙爪槐的曲枝形、迎春的拱枝形、铺地柏的葡萄形等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联想。巧妙地将这些植物配置于一园,可同时满足人们五官的愉悦。以此为基础,为了更好地利用,应把观赏植物按主要观赏特性进行归类,以便重点开发,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包括观赏水果、蔬菜、作物等。只有我们能够积极开发观赏植物的各自特性并合理利用,才能真正达到最佳的园林配置效果。
3.加强对观赏植物资源的保护措施
首先,深入对观赏植物进行调查研究,建立观赏植物信息系统,如数据库、标本库等。其次,要保护好观赏植物资源,则要保护好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建设专门的保护区,这是防止优良基因丢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资源的最好措施。第三,必须加强科研力量,培养一批具有熟练专业知识和技能、懂管理的研究开发人员,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走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完善的生产设施和较大的生产规模,才能使观赏植物在园林中得到最好的应用。
;论园林植物的重要性
中国植物文化,具体如下:
植物文化的特点
①植物文化特点是园林意境组成的重要来源。
②植物文化对园林意境的产生有重要作用,研究植物文化对研究园林文化是一种基础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③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其植物设计具有个性与特色,人们建造园林本身就是创造文化,从文化角度对园林植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条理解园林艺术的新途径,可以大大加深对园林艺术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园林魅力和园林艺术的继承。
④园林文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创造,即创造景观和创造生活,缺乏生活园林艺术会趋于空洞化,并指出探索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应该借鉴传统的智慧和精神。
在现代园林植物的造景中,也应多运用植物的涵义,并且结合现代植物配置和造景方法来追求植物意境美,使人们在充分享受植物外在美的同时,加深对植物的艺术认识和精神上美的享受。
在欣赏植物美时,存在两种状态:第一,即由前述的植物的形体、色彩、芳香和声响等刺激人们的各个感觉器官,由此而得到的一种感知的美;第二,则是因为植物的存在,触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存在的美的感受。这种由第二信号系统联发而来的美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更加具有民族性和文化色彩,因而也更加不同凡响。
植物联想美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历史发展等密不可分。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在欣赏、讴歌大自然中的植物美时,曾将许多植物的形象美概念化或人格化,赋予其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内涵。
(一)“比德”赏颂型
松柏 植物材料被用于“比德”,且广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松柏经隆科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贞也。”“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地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荷花 与此精神近似的是水中荷花。荷虽属草木,但古人对荷却是钟爱倍加,孟浩然赞荷花是:“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周茂叔(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品格的写照,造园植莲,即是显示园主的精神境界。
竹 竹是古人情有独钟的一种植物。早在晋代,戴凯之便写出了世界上关于竹的最早专著——《竹谱)。继而白居易又写了《养竹记》,他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正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等多树之庭实焉”;“竹之子草木,犹贤之于众庶”。白居易着实把竹的特性,作了高度的评价。苏轼有“不可居无竹”之说,无怪阮籍、嵇康等“七贤”在竹林中才能肆意酣畅,竹给贤者以灵气。
樟 (南史王俭传)则更清楚地表述了樟与贤者、与人材相比拟的观点。其中写道:’俭幼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粲闻其名,及见之日:宰相之门也,括、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终当任人家国事。“可见樟与栝(圆柏)、柏(侧柏),都是理想的比德树木。在”以儒化民”的儒文化圈中,园中选用富有文化内涵的植物,作为造景的材料,是文化需要,是“化民”的需要,值得颂扬、倡导。
槐、楸 槐与揪是黄河流域的乡土树种,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都有其相应的记载。《朱子语类)中有:“国朝殿庭,惟植槐楸”;《全唐诗话》中:“槐花开,举子忙’等等。所以,槐与楸都是高贵、文化的象征。
兰 兰是善,兰是君子。《家语》孔子日:“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虽属草木,但其覆盖效果之大,却是许多植物无法与之比拟的。
杏 杏是古人倍加珍重的。《庄子·渔父》中:“孔子游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成了讲学圣地的同义词,罗愿《尔雅翼》中:“五果之义,春之果莫先于梅,夏之果莫先于杏……寝庙必有荐;而此五果适手其时,故特取之。”杏成了夏祠之圣果。自《太平广记》记述“董奉杏成林”的故事后,杏又成了活命之果。
(二)吟诵雅趣型
造园时,如果从古典审美意识出发,引经据典地把植物景观都作成“比德”型景观,那就未免过于单调肃穆,缺乏情趣。所以,园主常根据自身的爱好,选取适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中适宜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地邀约知友,欣赏唱和,雅趣逸情,与园景互相辉映,使人陶醉。现根据季节,选取一些较具代表性的花木,择要介绍古人的欣赏情怀。
梅 梅是古来传诵的名花。宋·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写道:“梅肇于炎帝之经,著于说命之书、召南之诗。”赞梅的冲寒斗雪,不畏冰霜的精神,首推扬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毛泽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似为梅的小结。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园中植梅、赏梅、吟诗雅趣,直到20世纪30年代此风犹盛。苏州可园,有铁骨红梅名晶。昔时,国学大师章太炎夫人汤田梨先生,可园主人前苏州图书馆馆长蒋吟秋先生,作家程瞻庐先生等在园中赏梅吟诗。程先生的一首七绝,把可园的梅景描绘比喻得最为动人。诗道:“为乞词人诗一首,古梅红尚晕焉支。可园春色深如许,开罢南枝又北枝。”汤、蒋与之唱和,一时传为佳话。
海棠 唐代贾耽称之为“花中神仙”,所以名儒巨贤的清辞丽句极多。宋代陈思《海棠谱序》中有:“梅花占于春前,牡丹殿于春后,骚人墨客特注意焉!独海棠一种,丰姿艳质,固不在二花下。”陈思把海棠与“韵胜”、“格高”的梅花,号称花王的牡丹相并论,足证对其看重之甚!陆游也是十分喜爱海棠的,他作《海棠歌》道:“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仆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药应羞死……”他又写诗道:“晓来强自试新妆,倦整金莲看海棠,不是幽人多懊恨,可怜辜负好春光。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露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诗中这位幽人真是爱花若狂,为了多看几天海棠花,竟要到阴曹地府去乞借春光,希望在春的护持下,延长海棠花期。士人爱戴,真是无香胜有香也!
菊花可称是全民族的花,不论智愚莫不知悉菊花。上自先秦,下迄近代,总是歌颂其雅洁,特别是魏晋时期,真不愧为爱菊的朝代,诗人们无不以咏菊为雅举。晋·陶潜的五古《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陆放翁就陶潜《归去来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赋诗作解,进一步总结了菊花的“性格”。诗云:“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纷纷零露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乃知渊明意,不为泛酒觞。折嗅三叹息,岁晚弥芬芳。”褒奖颂咏之词不可胜数,独不见有贬语者,可见菊之精神,犹民族之灵魂!
木兰 木兰是唐朝最受珍爱的花,明代诗人对此也倍加钟爱。木兰与苏州有不解之缘,据《岚斋录》:“张抟为苏州刺史,植木兰于堂前,盛时宴客,命即席赋之,陆龟蒙后至,张连浮酌之,径醉。强索笔题两句云:‘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于是颓然醉倒,客欲续之,皆莫详其意。既而龟蒙稍醒,续曰:‘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原是此花身。’”一时成为绝唱。无怪苏州园林都喜欢木兰,以此作为景点。
桃 在牡丹面前只能敛迹的桃花(唐·舒元舆《牡丹赋并序》),其实是理想世界的花,这在晋代陶潜的《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中都可窥其梗概。后世把理想境界称作世外桃源,都与陶潜的文章有关。桃又和人们的爱情生活相关联。唐代书生崔护的《题城南诗》便是一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知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另外,桃尚与避邪、逃凶等传统风俗有许多联系。如《典述》:“桃之精生于鬼门,以制百鬼,故今作桃梗入悬门以压邪”;《庄子》有:“插桃枝于产,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山茶 在众多的咏山茶诗中,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欣赏她的冒寒而花,繁荣了寂寞的冬季;另一是赞誉她具有牡丹的鲜艳,梅花的风骨。山茶多品种共栽,花期可延续二三月之久。因此,许多诗人对这两特点,大加赞赏。宋·梅圣俞的五古《山茶树子赠李廷老》中前四句道:“南固有嘉树,华若赤玉杯。曾无冬春改,常冒霰雪开。”明·沈周说:“雪后无颜色,凌寒见此花。”可见山茶是初春的花,春寒料峭中足以与雪斗寒,劲意似松柏,丰富了冬春的园景!
(三)形实兼丽型
宋·朱长文在《乐圃记》中有一段话:“时果分蹊,嘉蔬满畦,标梅沉李,剥瓜断壶,以娱宾友谊,以酌亲属。”说的是在乐圃中种了鲜果时蔬,采收了用以招待亲友或供家人尝新,亲手劳作,共享时鲜,田园情趣,其乐融融。可见古代园林中的植物,并非纯属观赏。在上林苑中果树也是装点园景和采食鲜果的兼用造园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田园的距离日益拉开,同时艺术的演化,促使“艺术排他性”;逐渐使园林中单纯地配置纯观赏性的植物,偶有少数果术也不具重要功能。
事实上,有不少花木是形实俱丽的,有的则本来是从果树中演化选育出来的,如梅花最早便是采收果实的果梅,后来才逐渐选取其中重瓣、复瓣的梅花,作为观赏之用。从《诗经·召南》“标有梅”所说的梅,便是果梅。当时是供佐餐用的。吴江市梅埝乡在60年代出土的青莲岗文化遗迹中,发现有梅等核果,考古学家分析当时这些果实都是珍贵食品,所以作为殉葬品。这就足以说明梅是从果梅开始的,受人重视的。不仅如此,桃、李、杏、石榴等最早也是从采果食用转向观赏的。《语林》中说:“梅李至冬而花,春得而食”;《世说新语》记述的魏武带兵,兵渴,望梅生津止渴的故事,均给梅李等带来了食用、观
赏兼备,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果树还兼具了遮荫的功能,明人吴宽说:“枣树八九株,纂纂争结实,大率如 珠,此种味甘脆……早知实可食,伺须种柽榆?”可见明代对果树还是十分重视,园林中仍是常用的。
为了便于说明,下面择要介绍几种形实俱丽的果树。
枇杷 枇杷是四季常绿,“寒暑无变,负雪杨华一质贞松竹,四序一采”的果树(宋·周祗《枇杷赋并序》)。枇杷确实是冬花夏实,可以繁荣寂寞的冬景,丰富初夏的时鲜。其景观很是动人,特别是绿叶丛中金果悬枝,最惹人爱。明·高启有诗赞道:“落叶空林忽有香,疏花吹雪过东墙。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沈周有句:“数颗黄金弹,枝头骇鸟飞。”近代画家吴昌硕更说得明白,诗道:“五月天气换葛衣,山中卢桔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空向林间飞。”此情此景,真是讨人欢喜。无怪拙政园中有枇杷园一景。苏州洞庭山更有全国特有的“白沙”枇杷,可供选用。
石榴 晋代潘尼盛赞石榴是:“华实并丽,滋味亦殊。可以乐志,可以充虚。朱芳赫奕,红萼参差。含英吐秀,乍含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潘尼把石榴的浆汁种子,比作天空星宿,晶亮闪耀珍爱有加。晋·张协《安石榴赋》也称其“耀灵葩于三春,缀霜滋于九秋。”春花秋实,四季有景。宋·晏殊的“五绝”更把石榴的配置位置,也作了说明。诗道:“开从百花后,占断群芳色。更作琴轸房,轻盈瑚窗侧。”宋·宋祁则着力夸其景观是:“不竞灼灼花,只效离离实。”这诗是对石榴花果俱丽的描绘,宋祁对石榴可算是情有独钟了。
至于民间流传的“榴开百子”虽系俗语,尤与当今计划生育相悖,但也典出有据,《北京·魏收传》:“安德王延宗纳李氏女为妃,妃母宋氏以二石榴荐于王前,王弃之。宋氏见,乃作解释道:”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母望婿、女多子孙。’王大喜。”于是相沿流传,成为民俗。
银杏 树形高大端正,叶形美丽且富有秋色,长寿无病,少虫,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又属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孑遗树,应作为园林的骨干树。
从商周先秦以至明清,历代相传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即传统的伦理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民族的素质。老庄、孔孟以及诸子百家所倡导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观,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也是古代土子出处仕达必然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自觉地追求的做人准则。所以每做一件事都会从文化的高度来衡量、评价。造园活动也不例外。
同时,基于农耕经济对天的依附性,先民对天的认识是由神秘到敬畏,由敬畏而走向依赖,并进而引申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概念,成为广义的宇宙观。在这样的总概念下又从“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对树木的依附性,形成了把树木看作“社木”等原始崇拜,进而渗透了文化内涵,对树木植物赋予某些“性格”属性。当造园造景应用树木植物材料时,势必联系这些文化现象,特别是植物材料与厅、堂、亭、榭等建筑物结合联系时,便题词、作记、写诗、填词形成景点。甚至把这样的文化活动,作为园景雅俗的
衡量标准之一。
运用植物材料,并与建筑物配合成景时,必然要经过一番思考、观察,在建成后的日常欣赏过程中,也将因景生情,发人深思。这思考、欣赏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陶冶情趣的过程,古典园林之所以宜于静观、细赏、耐人寻味,正因其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诗礼传家、文章华国的明清时代,士子们追求的便是以文载道的传统观念。
常见花语
牡丹-荣华富贵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牡丹,花大色艳,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素有"花王"美誉。被视为荣华富贵的象征。
梅花-高洁、刚强、坚贞 潇洒 梅的枝干苍劲挺秀,被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梅花凌霜傲雪,冲寒而放,"独步早春",被人赞为"以韵胜,以格高"。"花中气节最高坚"。梅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有具五福:即梅花五瓣的象征,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元诗"潇洒红梅似玉人,倚风无语淡生春"
兰花-高尚、幽雅 兰叶青翠,花色脱俗,香气清幽,有"香祖"之誉。自屈原起就被视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孔子家语》品兰谈及:"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矣"。又云:"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因而兰花也被誉为君子,"滋兰树蕙"便是培育英才的代名词。良辰佳时也被誉为"兰"的时光。如"兰时"指良时、春日、春时。"兰夜",指七夕,农历七月,古称"兰月"。"兰期",泛指相会的良辰。
荷花-纯洁、无邪、清白、正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有"君子之花"的美誉。并蒂莲则象征夫妻恩爱。
菊花-高洁、益寿、延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陶渊明起,世人开始推崇菊花。陆游"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朱淑贞:"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神农本草经》认为"服之轻身耐老"。故菊花又有"寿客"之称。
桂花-光荣、吉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及其果实是天降灵实。月亮,古称"桂魄";月宫称"桂宫";秋试及第,称"蟾宫折桂"。古代庭院常在庭前对植金桂、银桂,称"双桂当庭"。
松柏-坚贞、青春常驻、气节高坚 苍松傲骨铮铮,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常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人士高气节,老桧参青天"。幼学故事琼林,"男子为人卓卓,必如老桧参天。"
竹-正直虚心、气节高坚、 潇洒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江南潇洒地,本自与君宜"。
柳-依依难舍 古人送别朋友,常折柳枝相赠,"柳"与"留"谐音,以示依恋之情。
桃李-门生 桃、李在明媚的阳光下,花繁叶茂,果实累累,生机勃勃,人们常以"桃李满天下"来比喻名师的门生众多。
梧桐-爱情 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世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每易形成美需寓善、景中有文、文需循经据典,还需寄寓心志于景观之中;另一方面又要求富于诗情雅趣。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造园造景,植物配置,就易于程式化,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应该把文化修养、文化意识作为造园造景、植物配置的思想基础。要倡导把一切外来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使之扩大造园造景、植物配置的思想基础。然后再以科学的思想和技术,具体指导景观的设计和实施。若能密切结合,发挥特色,那么,一种既具有传统风格的、又具有发展性的植物景观,便将出现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上。
事实上,不仅中国如此,其他许多国家亦均有此情况,例如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情,每当樱
花盛开的季节,男女老幼载歌载舞,举国欢腾;加拿大以糖槭树象征着祖国大地,将树叶图案绘在国旗上。下面是一个较著名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德国柏林建立一座苏军纪念碑,在长轴线的焦点,巍然矗立着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威武战土抱着儿童的雕像;军旗倾斜表示庄严的哀悼,母亲雕像垂着头沉浸于深深的悲痛之中,在母亲雕像旁配置着垂枝白桦,白桦是苏联的乡土树种,垂枝表示哀思。这组配置使我们想象到来自远方祖国家乡的母亲,不远万里来到异国想探视久久思念的儿子,但当她得知爱子已牺牲而来到墓地时的心情。这组配置是非常成功的,当你细细品味时总是感人泪下,从而唤起反对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的感情。还会觉得战土的英灵也会得到慰藉,因为他得到人民的尊重并且有母亲和家乡的草木在身旁陪伴而不会感觉是在异国他乡。
园林是人们理想中的天堂,自然是园林需要着重表现的一方面,各民族的园林艺术都竭力表现出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和谐,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是中西方园林共同的特点。然而,各民族对自然美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传统的观点认为,美需要通过人类的创造力来实现,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于艺术家的创新手段,自然才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程度。因此整形灌木、造型树木以及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在西方园林中出现的较多。中国传统的自然美是模仿原始状态下的大自然,追求秀美的山川河泽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美与环境气氛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植物的配置及配置得体,可收相互因借,扬长避短之效,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使景点变得更为完美。
园林建筑如果没有园林与风景,就谈不上园林建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园林建筑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园林建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所表现的情趣可以用诗情画意来概括,《园冶》在园说、相地、借景诸篇中所强调的都涉及艺术意境的创造。譬如在园说中有轩楹高爽、窗户虚零,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就是关于艺术意境的描写。计成在自序中曾说……合乔木参差山腰,盘根嵌石,宛如画意也是一例。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诗情画意等对园林意境的描绘,都说明了园林建筑确实不同于一般建筑,如同凝聚了诗和画,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有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为任何清规戒律所勒绊,四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可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园林建筑的这种特点更易于与自然之间互相穿插,交融地进行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借助于结合地形地貌的特征,因山就势地进行布置,以取得与环境相协调。
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翼以花木而不使之孤立。花木的姿色香品不但可以使建筑物更添风韵,还可作为构景的主题,借花木而间接地抒发某种情感和意趣。
中国山水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神似,追求气质俱盛,而在植物景观的创造中,就是运用神似的画理,结合植物的内涵来塑造园林景观。以苏州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开创了画中有诗,诗画相融的画风,对造园、植物配置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园景融进了画意,画理指点了植物配置。由于植物配置的这种特点,使得园林建筑更加融于自然环境之中。
突出园林建筑主题
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求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为了体现闻莺的主题,在闻莺馆的四周,种有多层次的,与假山结合的乔灌木,如南天竹、山茶、玉兰、鸡爪槭、香樟、垂柳等,使闻莺馆隐蔽于树丛之中,建筑色彩比较深暗,加强了密林隐蔽的感觉,周围还种有许多瑞香、腊梅、桂花等香花植物,增加了鸟语花香的意趣。拙政园荷风四面亭为一路亭,位于三岔路口,三面环水,一面邻山。在植物配置方面,基本上选用较高大的乔木,如垂柳、榔榆等,其中以垂柳为主,灌木以迎春为主,四周皆荷,每当仲夏季节,柳荫路密,荷风拂面,清香四溢,体现荷风四面之意。还有岳庙的精忠报国影壁下的杜鹃花,是借杜鹃啼血之意,以杜鹃花鲜红浓郁的色彩,表达后人对忠魂的景仰与哀思。大观园内的萧湘馆植物配置,就是根据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大量种植竹子,翠竹萧萧,小溪弯弯,以表示林黛玉的清高与纯情,而梨花飘落总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符合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的个性。这种因植物取名的好处,在于使植物与建筑情景交融,使游人有探花赏悠之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是融汇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最为灵活、生动的手段,在建筑空间与山水空间普遍种植花草树木,从而把整个园林景象统一在花红柳绿的植物空间当中。植物独特的形态和质感,能够使建筑物突出的体量与生硬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满山翠柏将山顶的白塔烘托得更加鲜明,白塔在郁郁葱葱的植物背景中更加融合,更显魅力。苏州留园揖峰轩前探入六角洞窗里的竹枝,沧浪亭漏窗前的红枫,门前的芭蕉都很生动地表现着自然空间流动在建筑空间之中。
建筑物的艺术构图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都生硬平直,而植物的美丽色彩及柔和多变的线条可遮挡或缓和这种不足之处。植物配置得当,可使建筑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常见的园洞门旁多种植一丛竹或一株梅花,树枝微倾向洞门,以直线条划破圆线条形成对比,竹影婆娑,映于白粉墙上,更增添了圆洞的美。拙政园的远香堂,从对岸的雪香云蔚亭南望,五株广玉兰为远香堂的背景,西边的梧桐树,东边的糙叶树,北边的榔榆等都使这个大型的建筑物轮廓更为丰富。杭州西湖闻莺馆处于面宽达130米的大草坪东侧,是以馆、亭、廊组成一组建筑,成为草坪的主体。两旁有高大的垂柳、枫杨、枫香,中间以常绿的桂花为主,一株垂柳突出其中,常绿与落叶相间,构成有起伏的轮廓线,克服了由于闻莺馆屋顶过大,头重脚轻的感觉。此外,在馆前平台外种植了一片低矮的常绿海桐作为前景,使构图匀称、丰富,好像是白色平台的一层厚实的绿色基础,克服了建筑物比例的缺陷。广州某茶座庭园中,在椭圆形的门框左侧前配上一丛棕竹,小巧的姿态和叶裂片的线条打破了门框机械的线条;门框后的右侧植上一丛粉单竹与之相呼应,起到了均衡的效果。
时间和空间的季候感
建筑物是形态固定不变的实体。植物则是最具变化的物质要素,陆游曾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这表明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或凋谢因时令的变化而更迭。植物的季相变化,春花秋实,盛衰荣枯,使园景呈现出生机盎然,变化丰富的景象,使园林建筑环境在春、夏、秋、冬四季产生季相变化。园林中的白粉墙、小青瓦、棕褐色木结构的建筑,适于反衬植物的苍、翠、青、碧诸般绿色以及其中偶尔点染的姹紫嫣红。如狮子林,燕誉堂南庭,剑石挺拔,枝叶柔曼,衬以粉墙,在不同季节都有着丰富的景象。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特点,适当配置于建筑周围,使固定不变的建筑具有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候感。
意境和生命力
植物配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区域栽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某种植物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可增加园景的丰富性,避免平淡、雷同。如无锡惠山寺旁的听松亭,就是以风掠松林发出的涛声为主题,创造出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荫的意境;苏州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亭,周围遍植桂花,开花时节,异香扑鼻,令人神骨俱清,意境十分幽雅;广东惠州西湖湖畔的红棉亭,建于红棉丛中,艳溢朝阳,故有云水空蒙草树研,湖山幽赏晚晴天。绕亭花放红于火,万绿丛中看红棉的赞誉;个园的宜雨轩前,花坛上栽植了大量的桂花,此处为春景,有人认为应植竹或春季花木,却为何配置百年老桂。宜雨轩为主人迎宾之所,桂花之桂谐音为贵,意在欢迎贵人来园,表达了主人的好客之情,中秋佳节贵宾驾临之际,桂花飘香,对月饮酒赏桂,别有一番情趣;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的小庭园中,一丛翠竹,数块湖石,以沿阶草镶边,使一处角隅充满画意,修竹有节,体现了主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清高寓意;而海棠果及垂丝海棠则是海棠春坞的主题,以欣赏海棠报春的景色;嘉实亭四周遍植枇杷,亭柱上的对联为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充满诗情画意,主人在初夏可以品尝甘美可口、橙黄的鲜果,常绿的枇杷树,使嘉实亭即使在隆冬季节依然生意盎然。此外,还有香雪云蔚亭,以梅造景,是赏梅胜境,且因梅有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之迎霜傲雪的品性,故而隐喻建亭构景所追求的是一种心性高洁,孤傲清逸的境界。还有狮子林的问梅阁、修竹阁等都是因植物而造景得名。从上面的实例中不难看出园林建筑四周花木的配置,在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空间层次与景深
由植物的干、枝、叶交织成的网络稠密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这种界面与由园林建筑墙垣所形成的界面相比,虽然不甚明确,但植物形成的这种稀疏屏障与建筑的屏障相互配合,必然能形成有围又有透的庭院空间。如扬州片石山房,园中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之美。
枝繁叶茂的林木可用来补偿园林建筑高度不足而造成的空间感不强的缺陷,例如园林建筑围合的空间,如果面积过大,高度又有限,则可能出现空间感不强的缺点。面对这种情况,以广种密植的乔木可以在园林建筑之上再形成一段较稀疏的界面,从而加强空间围合感。例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以游廊连接建筑而形成的界面尽管绕湖一周而闭和的环形,但由于湖面大而建筑高度有限,空间感仍嫌不足。幸好建筑物外侧的乔木既高大又浓密,从而补偿了建筑高度的不足,有效地加强了庭院的空间感。
在园林中,透过建筑的门窗洞口去看某一景物时,感觉含蓄深远。其实透过园林植物所形成的枝叶扶疏的网络去看某一景物时,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实际距离不变,但感觉上更显深远。
园林建筑融合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特点,它除了满足游人遮荫避雨,驻足休息等方面的要求外,还总是与山池,花木密切组成风景画面,有时还起着园林景象构图中心的作用。而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造景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植物与园林建筑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植物造型
园林植物造型是利用园林技术人员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的技艺,采用栽培管理、整形修剪、搭架造型,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形象。它包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艺术精华,融园艺学、文学、美学、雕塑、建筑学等艺术于一体,体现并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及崇尚自然的追求。
优美的园林植物造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们提供了文明、健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人的身心在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中得以调整、舒缓。因此,国家对园林绿化标准规定:“城市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提倡植物造型,要求造型植物、攀缘植物和绿篱,保持造型美观。绿地中的造型花篮、动物形态、彩色组字等,保持完整,绚丽鲜明。”改革开放以来,亦有不少的精美作品涌现。如河南淮阳的太昊陵植物造型园、开封龙亭公园、郑州紫荆山公园的植物造型园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