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有谁知道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在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谢谢啦!

自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日常见到最多的无非是有关股市、房市、内需、政府投资、汇利率以及进出口等方面的报道与讨论,因此将“三农”(农民、农村和农业)与金融危机联系起来似乎很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而且金融向来是比较“高级”的词汇,而农民、农村和农业在中国却多半是落后的象征,故而这样的一个题目听起来也的确是有些不搭调。但是围绕着股市和房市等议题,不难发现许多声音背后透出来的其实只是特定利益的代言。事实上,并非是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三农”没有太大影响,而是由于没有多少人来为他们发声而已,并且农民和农村似乎从来就是容易被人遗忘的对象和角落。

有谁知道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在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谢谢啦!

有人说:某种程度上,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以牺牲中国近十亿农民的利益为基础的。这种论点的确言过其实。但是要说相比城市和其他阶层,农村与农民从改革开放中获益最少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无可否认,在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农民、农村与农业在抵御市场风险时依旧还是显得十分脆弱,而金融危机正使得中国的“三农”问题变得更加难以处理。过去所积累的城乡矛盾与农村本身的社会矛盾将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一步激化,如果解决不好,城乡很可能会频繁爆发群体性事件。

金融危机对“三农”的影响不可小觑

具体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三农”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将会直接损害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农民的利益。当前,金融危机已经使得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对进口的农产品设置各种新型贸易壁垒(如环保标准与农业技术壁垒),此外人民币的升值也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不利。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前9个月中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高达161.2亿美元,并且农产品进口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幅度。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形势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国内外对农产品的需求疲软,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趋势十分明显。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行与销售行情的下行更是严重的伤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妨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并且对稳定中国的农村与农业生产也是极为不利。以棉花为例,金融危机导致大量纺织、印染与服装企业倒闭或是面临巨额亏损状态,因此国内外对棉花的需求急剧缩减。2007年中国棉农交售籽棉的平均价格在每公斤6元人民币以上,2008年12月份的行情却只有每公斤4.5元人民币左右,并有继续下行的风险。但实际上今年棉花的生产成本由于种子、人工、化肥和农药价格的上涨而较去年有较大的提高,一些棉农甚至是依靠借贷才完成了棉花生产前期的各项投入。

第三,金融危机也使得中国许多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不少企业便因为融资困难和订单不足而在今年纷纷倒闭。大体上这些企业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因此它们的倒闭必然直接地会影响到广大的农民工群体。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截至2008年11月底,城市里失业的农民工高达1000万人(占全国1.4亿农民工的7%),并且2009年失业农民工的数量很可能还会继续增加。一方面,不少失业农民工因为家乡土地被征用或被流转而面临无地可耕种的局面。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由于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主观上也已经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因此许多失业的农民工将会继续滞留在城市里,这无疑会给城市的生态带来巨大压力。

促进经济增长应该效率和公平并重

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所涉及到的人数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应该引起有关人士充分的注意。政府应该积极考虑如何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保护和发展好农业,保障农民(工)的收入和生活,并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目前中国所推出的四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尽管有考虑到“三农”问题,但是农民、农业和农村能在多大程度上受益还有待观察。如果未来四万亿在实际运用中大部分都投向了城市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毫无疑问地从政府投资中获益最大的将只可能是少数人与特定行业,根本于缓解和改变“三农”的困难处境没有太大帮助。

站在促进经济长期繁荣的角度,还必须看到广大的农民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刨开在食品方面的花费,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纯消费性的支出占其人均收入的比例都在45%左右,但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却只有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农民的消费意愿并不弱,只是低收入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股市和住房拖累了不少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相比较而言,提高农民收入或是补贴农民在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行为将会是刺激内需更为有效的手段。

即便政府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手段,但是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否为整个社会所共享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在考虑实施刺激经济的具体操作方案时,不仅要改变过去高税负高投资的一贯做法,而且在坚持还利于民的过程中也应该是效率和公平并重。而在改革开放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农村和农业,理应成为补偿与照顾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在建立农村社会安全网方面,中央和地方都应该高度重视,抓住时机并加大投入。这些工作不仅关系到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大局建构,而且更是关系到中国能否走出眼下的发展困境并实现经济增长与二元社会的双转型。

作者是国大东亚研究所研究专员

李昌平,何许人也,大多数的网友可能对他不熟悉,他可是本世纪初的一位改革风云人物。下面是他的简单介绍。

春节甫过,春风渐起。2019年2月25日,受李昌平的邀请,我来到了河南省信阳市的郝堂村,与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工作者,共同探讨乡村改革的话题。

二月的郝堂,依然寒风凛冽,在村会议室里,我见到了李昌平。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他,上翘的嘴角充满了自信。

在与他的一席对话之后,我已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直觉告诉我,一股乡村改革的浪潮,正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春潮涌动。

下面就是我与他的访谈实录。

我 :李院长,听说你的乡村改革的核心是金融,你提出了一个“内置金融”的概念,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你为什么要搞内置金融?

李昌平 :我们提出“内置金融”这个概念,首先还是因为商业金融机构等“外置金融”的风险大、成本高,很难有效服务于农村。

其次,农村长期以来面临着金融供给无效,导致村两委找不到乡村治理的抓手,农民经济组织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基于这两点,我们就开出了“内置金融”这剂药方。

我 :那什么叫内置金融,你能否简单跟我们介绍一下?

李昌平 :所谓的内置金融,就是在村两委领导下,建立村社资金池,激活村内存量,开展村社内部的信用合作,并延伸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合作方式,能够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让使用费回流村社,为村社服务。

我 :内置金融有什么作用?

李昌平 :除了上面谈到的,它能够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外,它还能提高村两委服务能力和乡村治理水平,同时做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

我 :你对内置金融的前景有什么展望?

李昌平 :现在全国有近300个村,开展了“内置金融”的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像你今天看到的郝堂村,改革前土地价格是每亩二万元,现在涨到了每亩二十万元了。只有实行了“内置金融”,农村才能做到“四起来”,就是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把资源资产资金集约经营起来,让产权实现和交易起来,最后,农民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富裕起来!

李昌平,过去是一位能吏,现在是一位学者,但他有一个身份没有变,那就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

祝愿李昌平的“内置金融”获得成功,让农民兄弟们从内置金融中受益,站起来,硬起来,荷包鼓起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