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飞竹镇的农业发展

罗源县飞竹镇位于罗源西部山区,气候、土壤条件较好,适宜发展农业。毛竹是飞竹镇的特色产业,全镇竹林面积3.68万亩,占全镇总面积的21%。2008年以来,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区乡镇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飞竹镇充分发挥山区地缘、资源优势,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在做强做大毛竹产业和发展乌龙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毛竹:计划2008-2010年共3年时间建设丰产毛竹林基地面积3.28万亩,修建竹山便道(简易公路)98公里,新建蓄水池64个,形成较为完整的竹山灌溉与竹山交通网络。项目预计总投资达800多万元,项目覆盖11个村。建成后,每年可产商品竹131万根,鲜笋4592吨,年均产值达到3739万元,人均达2077元。

飞竹镇的农业发展

乌龙茶:2008上半年在飞竹村和梧桐村先建立510亩的乌龙茶示范基地,以后逐步向其他村(居)辐射,计划到2010年末,飞竹镇金观音、铁观音茶树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使乌龙茶成为飞竹镇特色产业。

截止2008年4月份,飞竹镇群众共投入资金110万元,抚育竹林1.78万亩,修建竹山便道19公里;在飞竹和梧桐两村建立了510亩的乌龙茶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提高群众发展乌龙茶的积极性。 发展毛竹和乌龙茶,尤其是要做强做大毛竹产业,需要有巨额资金的投入。在目前没有资金补助的情况下,党委政府想方设法通过政府引路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以乡镇干部的优质服务来推进项目进展。

一、政府引路,产生“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一群羊平时在一起盲目地为寻找食物东奔西跑,无组织无纪律,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草地,那么后面散乱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吃草。为使毛竹林便于管理和采伐,节省毛竹运输的成本,修建竹山便道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竹山交通网络,经测算,需在全镇修建98公里的竹山便道,共需投入资金100万元。建成后,一根毛竹的运输成本可节约5元,以一年采伐70万根计算,竹农一年便可增收350万元,由此可见修建竹山便道的意义重大。但是这一项目的建设单靠政府投入,根本无法解决。而依靠零散的竹农集资去修路,也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没有人牵头,另一方面资金也难以保证到位。此时,就需要我们政府来充当领头羊,去寻找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由此而产生“羊群效应”。经过多方论证,选择面积较大、牵涉户数多的马洋王廷坑为试点,进行修建竹山便道的尝试。具体办法是:政府牵头雇佣钩机,出资修建进山的公共路口,通往各家各户竹林的修路费用由竹农们各自承担,乡村干部将此做法广为宣传。消息一传出,竹农作了比较算了一笔帐:如果没有钩机,单靠人工修路不仅成本高,而且一家一户也无法统一;自己联系钩机仅进出场的费用就要1000多元,加上修路费用至少也要2000多元。如今有了政府的牵头,每个竹农只要按竹林面积分摊每小时200元的修路费用,便可实现长期以来修建竹山便道的梦想,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当钩机刚开始修进山路口的时候,林区的竹农钟盛基、江全全等人已经纷纷要求自行出资将余下的路程修完,全长3000多米、总投资达3万元的道路政府仅出资2000元,事实证明尝试是成功的。2008年4月份以来,由政府牵头服务,竹农分户出资模式在刘洋村全面运行。目前已有六条总长约21公里的竹山便道正在修建中。其中郑可忠、郑可佃、郑传丰等大户竹农出资修建的长6公里、总投资达5万多元的路,政府仅出了钩机进场费700元。

二、贴心服务,解决外出竹农难题

要建设丰产毛竹林,需对竹林进行全面的抚育和垦复。鉴于2006年来外出人员较多无法回村管理竹林而制约了竹林持续发展的现状,2008年以来,乡村干部经多方调研,决定通过组建毛竹抚育专业队来解决劳力外出的问题。刘洋新村自然村的邓灿海组织本村邓庆忠、邓元先等8人组成了一支专业队伍,专门从事竹林抚育有偿服务。乡村干部无偿负责联系外出的村民,对于遇到外出打工而无暇顾及自家毛竹的农户,乡村干部主动服务,雇佣专业队抚育。刘洋村民郑可玉长期在浙江经商,家中有90亩毛竹林,毛竹年均收入可达4.5万元。由于他长期在外,往年抚育竹林,只能自己回家直接雇工,回家一趟来回车费就要花1000多元。自从有了专业队之后,只要花相当于来回车费和误工的钱,就可以解决抚育毛竹的问题。还有村民江妹妹、郑可福、刘其财等许许多多外出的人都感到有了专业队的服务之后确实省心多了。在乡村干部的热心服务,以及目前毛竹行情看好的情况下,竹农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全程服务,营造良好投资的环境

为推动全镇乌龙茶的发展,飞竹镇通过基地带农户的模式运作,并实行了“保姆式”的全程服务,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原马洋村支部书记王开潘在越南事业有成,经县领导和镇领导的热心引荐想回家乡创业,镇党委政府给予优惠的政策和全程的服务,为他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最良好的环境。当王开潘选中飞竹洋320亩的群众自留山作为乌龙茶种植基地,向群众征地出现困难时,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副书记为组长、两名副镇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专门协调此事。共召开群众大会5场、找个别村民谈心52人次,历时35天,才最终签订征地协议。在随后的防火道炼山开辟过程中,分管领导、林业站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多次到现场指导工作,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当时炼山正值正月十五,镇干部职工32人坚守防火道的各个要点,保证了防火道以外的企业和民房的安全。炼山中,周边有4户群众的种植物不同程度受损,由于群众的诉求过高,赔偿意见暂时无法达成一致,受损群众一度干扰生产。此时正值种茶季节,延误时机,将关乎茶苗成活率,为使种茶不受影响,镇政府主动承担责任并多次与群众协商,保证了投资者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总之,在整个种茶过程中,乡村干部以优质的服务,使王开潘感受到回家创业是无悔的选择。

梧桐村的13户村民种植了190亩金观音,顾虑主要是生产加工的技术与销路问题。为了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我镇树立全镇一盘棋的思想,把梧桐村的农户种植与王开潘公司的规模生产进行对接,技术上以公司聘请的安溪县茶叶研究所支部书记陈金贵作为全镇的技术指导。加工方面,在村民未掌握加工技术之前,茶青全部由王开潘公司统一收购加工;销售上,王开潘将利用其原有的在东南亚的吉隆坡、河内、胡志明市增设的飞竹茶叶专卖店这个营销网络,开拓国外市场,飞竹镇的乌龙茶都可依托该公司销往东南亚市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