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饲料怎么选
摘要:水产饲料是专门为水生动物养殖提供的饵料。按饲喂品种,水产饲料可分为鱼饲料、虾料和蟹料;按饲料特点,可分为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预混合饲料。水产饲料生产的原料主要由鱼粉、谷物原料和油脂构成。水产饲料怎么选?水产饲料挑选误区有哪些?水产饲料选购水产饲料怎么选?水产饲料挑选避开4大误区水产饲料怎么选?1、外观选择。从饲料的外观能判断出质量的优劣,从饲料的气味上也能识别质量的好坏。从气味上进行鉴别好的饲料,特别是水产饲料,由于使用了一些鱼粉,一般都有很正常的鱼腥味,闻起来比较愉快。如果是比较差的饲料,因为它用了一些鱼粉的替代品,这种鱼腥味就比较淡,或者干脆就没有。另外不好的饲料有可能出现霉味或者‘哈味’,这实际上就是脂肪氧化以后产生的味,这种饲料不应该投喂,因为这种饲料一旦投喂以后,就有可能会引起鱼的大面积死亡。
2、稳定性选择。在购买水产饲料时,您不妨少拿一点,放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看看它在水中的稳定性如何,通过稳定性也能看出饲料的好坏。
3、信誉选择。要选择信誉好、规模大的企业所生产的饲料产品,他们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可以保证生产的饲料营养均衡,配方科学,而且能够有针对性,比如有专门针对鲤鱼设计的饲料,有专门针对草鱼设计的饲料,这样针对性很强。
4、包装选择。买水产饲料时可别忽视了饲料包装上的标签。饲料标签一般是在饲料包装的左上角处,分别注明了品名、营养成分、生产期、保质期等重要内容,特别是使用说明。所以在购买时可要仔细阅读。
5、粒径选择。有疑问要向经销者咨询清楚,避免由于使用不当而造成损失。特别强调的是在购买水产饲料时,一定要看清粒径的大小。水产饲料的粒径从0.5—8.0毫米的都有,分别饲喂不同口裂的水产品。基本上饲料的粒径,应该是水产品口裂纵向长度的2/3。就拿团头鲂来说吧,如果口裂的纵向长度是9毫米,那它就适合饲喂粒径为6毫米的饲料,这样既不会造成浪费,也不会影响摄食。要想判断水产饲料的好坏;还得看看外观怎么样.
6、色泽选择从色泽方面鉴别好的饲料:应该有比较亮的光泽而且色泽是一致,这是选择饲料的第一个感观指标。
7、不能选择发生霉变或者变质的饲料。霉变或者变质的饲料一般都颜色发蓝而且很不均匀,不一致,这种饲料就不要选择了。特别是保存过程中,由于南方天气比较潮湿,很容易发霉,所以这时候选择饲料一定要小心,像这种变质饲料一般就不要选择。除了不选择发霉变质的饲料以外,粘结在一块儿的饲料也不要选择,因为湿度等等原因,使得饲料发生粘结,粘结以后有些营养成份可能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在市场上水产饲料种类繁多,而且优劣不等,所以选择适宜、优质的水产饲料是水产养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获得水产养殖效益的关健。
水产饲料挑选避开4大误区
1、认为饲料价格低养殖成本就低和盲目相信饲料厂家宣传广告
一些养鱼户认为饲料价格低,养殖成本就低,这是不科学的。一些饲料厂家为迎合一些养殖户所好,在生产饲料配方中降低饲料营养价值原材料。因此,使饲料的作用效果和应用性能大受影响,致使养殖周期延长,反而使养殖成本增高。特别是一些不守法生产商和经销商,为了推销其劣质产品,在各种媒体上大力宣传夸大其词,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因此,广大养殖户在选饲料时,不能盲目相信广告,应从产品的信誉和饲料各项营养成分,质量水平,价格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追求最佳的性价比。
2、只凭颜色就可判断的蛋白质水平高低营养价值
一些水产养殖户在选饲料时,往往只凭饲料的颜色来估计和判断其营养价值和质量水平,其实这是过于简单而没有科学依据的,饲料颜色只是外观性状,与其原料组成和加工有关,但与饲料的营养价值和作用效果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些养殖户认为蛋白质含量越高,该饲料的效果就越好,反之,蛋白质含量越低,该饲料的应用效果肯定不好,其实这是片面和不科学的说法。蛋白质水平只是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不是全部。饲料中的营养还包括能量水平,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饲料蛋白质被水生动物摄食后,必须在消化道中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机体所吸收利用。所以说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各种氨基酸的需求,而氨基酸组成平衡与否对动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频繁和随意更换饲料
一些养殖户没有主见。听说某种产品好。就更换某种饲料,这是错误的做法。如五华水寨某李姓养殖户就是这样,看到邻近一个姓曾养殖户用的饲料养鱼生长快,就赶紧更换饲料,不到一个月又听说一个姓张的养鱼快大,又赶紧更换阿张那个品牌的饲料,三个月内更换了4种饲料品牌,致使水生动物对饲料适口性能改变,产生应激状态,降低了摄食量。原每天投喂10包饲料,经频繁更换饲料后,6包都吃不完,造成饲料浪费和生长速度下降。所以,饲料的选用要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养殖经验为主,适合甲的饲料并不适合乙的实际情况,这应从品种,环境,规格,管理等多方面考虑。除非经试验验证的有更适合的饲料或目前使用的饲料效果较差,否则不宜频繁更换饲料。
4、只凭通过“嗅,闻”就判断饲料的适口性,诱食性
有一些水产养鱼户在选用饲料时,一般都喜欢拿把饲料嗅闻一下,如果饲料有浓烈的鱼腥味,则认为该饲料质量较高,适口性好。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水生动物的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灵敏度与人类有较大的差距。目前,白鱼粉,秘鲁鱼粉等较佳鱼粉是没有浓烈的鱼腥味,其气味较为纯正,清香。饲料中有浓烈的鱼腥味,往往是用了品质较差的鱼粉或加入了添加剂之类来掩盖一些劣质或变味的原材料。所以,选用饲料不能单凭嗅闻感觉对饲料作出主观的判断。
一、池塘特点
1.水质过浓或水色过绿,水色甚至很鲜艳,透明度多低于25厘米等。
2.检测发现,多为下午总碱度偏低,早上稍高。
3.溶解氧起伏大。就目前养殖塘的情况,藻类密度太大引发的问题很多,因为藻类密度过大,在塘内对溶解氧副作用更大,甚至比水清的还差。
水质管理在现阶段最迫切的方面是溶解氧,溶解氧不足时,虾会出现生长速度减慢、患病等,甚至直接缺氧死亡。藻类是养殖水体里氧的最重要来源,水体中溶解氧70%以上都是来自于藻类光合作用。但是,其实每天水体里80%以上的溶解氧最终还是被藻类消耗掉,特别是晚上,藻类越多风险越大。
二、藻类和溶解氧
1.藻类自身的光合增氧与呼吸耗氧作用。白天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同时段内其消耗的氧气,因而塘内的溶解氧有富余,为养殖对象和其它生物提供了氧气,但晚上或是阴天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藻类只起到消耗氧气的作用,且是最主要消耗源。
2.藻类密度和消耗氧气的关系。藻类光合作用增氧的过程,更是生产大量耗氧有机物的过程,因而应该看到增加藻类密度也会带来更多的有机物和更高的耗氧,因而藻类密度过大,意味着藻类白天能增的溶解氧量很可能低于其晚上的消耗量,因而水体很可能出现缺氧。
3.藻类增氧存在分层问题。对于藻类太密的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垂直分布变化大,表面高,而底部低。藻类密度大能够增加氧,但藻类更多是聚集在水的表层,因而会阻碍光线穿透水体,导致光合作用增氧只局限在更浅的表层而已,从整个水体来看,氧的总量反而减少。
4.溶解氧的昼夜变化问题。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特别是表层藻类,会造成溶解氧白天表面太高而晚上特别低,因而昼夜波动大;密度过高的池塘由于呼吸作用带来的耗氧量大,因此任何降低光合作用的因素,短时间内都可能导致缺氧,所以水中藻类越多的池塘晚上溶解氧的消耗越大。
藻类密度适中的水最理想,控制合适的藻类密度,水体中的氧动态会较稳定。在这里之所以把透明度提到一个重要的指标,就在于透明度可以作为一个藻类密度的表观指标,这也是透明度在养殖塘内一般要求控制在30~60厘米为适的原因。
目前应该转变担心水肥不起的观念,而更多考虑闷热季节水过肥的问题,以及水过肥产生的问题。这也是我不建议前期刻意肥水的原因。
三、改善水质措施
深化与强化打底方案:将打底工作进行到底,生物调控思路是主线,化学方法为辅。
1.打底工作的定位及优化。打底的核心工作原理是通过彻底消毒,及时补充大量有益菌落来达到抑制病原的目的。这个工作主要是针对生物病害预防来设定的,只是为防病工作起了好头,不代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过量投料带来的水质管理、日常溶解氧管理等。
2.具体建议措施。结合近期天气不稳,高温多雨,事故主要诱因为水质变化较大,因此建议措施如下:
⑴严格控制饲料投喂,小虾清罾网之前,建议每10万苗最高日投量不超过2公斤为宜。
⑵阴天阵雨时,可用海联科201(1瓶2亩)解毒水体,当日增放海联科202(1~2公斤/亩)加强底部增氧。
⑶定期补充使用海联科206或是205,对于维持合适的水相及透明度也非常关键。
⑷搭配适当鱼类作为混养对象,对于防病和调水都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以上建议主要是针对日常控制的,但对于个别塘内藻类过密,通过以上日常措施难以调控的问题,思路按操作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①直接降低密度,可以通过杀灭或是换水稀释,今年有养殖户用漂白粉直接杀掉部分藻类后增大透明度后可以解决“白体偷死”成功的案例。
②对光的控制,可以使用大量的争光产品,如腐植酸钠等深色产品可以抑制藻类过度繁殖。
③争夺肥源,大量使用生物制剂如优质光合菌等可以达到净水、提高透明度的原因。
④减少肥源,控料等。首选建议措施是换水,通过换水短期达到效果了再重复以上日常工作。
四、换水的原则
1.新水水质要比原塘水好,至少不会越换越浓。
2.通过换水能够将水的透明度调到合适范围30~60厘米,控制在塘深的1/3左右较为合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