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花生生产的机械化技术

在当前,很多农业生产都是农业机械化模式,当然花生也是可以采用机械化生产的,那么花生生产过程中常用机械有哪些?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花生生产中常用机械,以供广大朋友参考。

花生生产的机械化技术

花生生产的机械化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耕整地、田间管理的植保、灌溉等所用机械基本都是通用机械,在花生生产中也可以满足农艺要求。

花生专用机械主要包括播种、铺膜、收获、摘果、脱壳机械等。

花生耕整地机械化

花生是耐瘠、耐旱、适应性强、培肥土壤的深根作物,适当加深耕作层,可促进花生的根群发展,增强其吸收肥水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花生又是改土后的先锋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花生丰产的重要保障。

尤其对于山坡丘陵地块和中低产田,深耕整地改土、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已是取得花生高产的成功经验。

主要采取深冬耕或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深耕翻,在旱薄地推行大犁深耕,搞好早春精细耙地,起垄种植,创造适宜花生生长的土壤条件。

深耕方法是对于旱薄地应用大型拖拉机配套的单铧深耕犁在冬前深耕,耕深为40~50公分,深的可到60公分,也可普通深耕犁进行,耕深为30~40公分。

花生播种机械化

机械播种花生可以合理密植,保证全苗,与人工作业比较可大大提高工效,并保证播种质量。

花生播种机械化技术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人工作业的基础上开始推广应用的,由单一的机械来分别完成扶垄、覆膜、播种作业,人工喷洒除草剂。

单一功能的花生播种机有人畜力和机械牵引两大类,一次播种一行或两行。

土层较厚、中等以上肥力的壤土地可选择地膜覆盖栽培的方法,采用花生覆膜机来完成。

花生覆膜机也包括人畜力和机械牵引两大类,一次铺一幅地膜,覆盖2行花生。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到花生覆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由花生播种机和覆膜机组合而成,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是一种复式作业机械,以其紧凑合理、功能齐全的结构,将筑垄、施肥、播种、覆土、喷洒除草剂、展膜、压膜、膜上筑土带等作业环节一次完成,除机手外几乎不需要其他人工。

由于播种规范,覆土均匀,出苗时间比较集中,出苗全,以及联合作业率的明显优势,深受农民欢迎,是目前重点推广的机型,在花生种植主产区已取代单一作业机械。

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

目前应用的机械收获方式主要采用分段收获,这类机械有花生挖掘机、花生复收机、花生摘果机以及联合收获机等,花生捡拾还必需人工完成。

花生复收机应用效益较差,已很少应用。

花生联合收获机可以一次完成挖掘、抖土和摘果作业过程。

花生摘果机械化

花生摘果机是用于将花生从花生秧上摘下的机械,也属于花生联合收获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前我国主要是推广应用摘干果机械,近几年根据农艺和农时的要求不少科研和生产单位,研制推广了摘鲜果机械。

花生摘果机包括简单的手摇摘果机、发动机配套的摘果机、拖拉机配套的摘果机和电动机配套的摘果机。

花生摘果机的结构比较简单,其主要工作部件一般由弹齿滚筒、滚筒筛、固定弹齿、风扇等组成。

无论配套什么动力,其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均采用蓖梳式摘果原理。

花生由喂入口喂入,在滚筒弹齿和滚筒筛的共同作用下,花生果与花生秧分离,花生秧由排杂口排出,花生果通过筛网流下的过程中,杂质被风扇吹走,花生果由接果口排出。

目前有一些花生摘果机可以摘湿果,但摘湿果易造成鲜嫩荚果的破碎,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一般应凉晒后再摘果。

花生脱壳机械化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花生脱壳机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目前家庭用花生脱壳机以小型的为主,有一些花生产品加工企业一般使用较大型的。

花生脱壳机脱壳花生破碎率较低、清洁度较高,目前用于榨油等食用花生脱壳应该说效果不错,但脱壳种用花生,还存在破皮等现象,影响出苗率,还需进一步完善。

中国现有常用节水灌溉方法包括渠道防渗、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均为人为控制灌溉时机和灌水量,属于“被动式”灌溉模式。

渠道防渗

渠道输水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

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

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渠道防渗可分为:①三合土护面防渗;②砌石(卵石、块石、片石)防渗;③混凝土防渗;④塑料薄膜防渗(内衬薄膜后再用土料、混凝土或石料护面)等。

管道输水

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以减少水在明渠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发达国家的灌溉输水已大量采用管道。目前我国北方井灌区的管道输水推广应用也较快。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硬(软)管及金属管等。管道输水与渠道输水相比,具有输水迅速、节水、省地、增产等优点,其效益为:水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95;节电20%—30%;省地2%—3%;增产幅度10%。目前,如采用低压塑料管道输水,不计水源工程建设投资(以下同),亩投资为100元—150元。

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管道输水。但是,管道输水仅仅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而要真正做到高效用水,还应配套喷、滴灌等田间节水措施。目前尚无力配套喷、滴灌设备的地方,对管道布设及管材承压能力等应考虑今后发展喷、滴灌的要求,以避免造成浪费。

喷灌

喷灌是利用管道将有压 喷头分散成细小水滴,均匀地喷洒到田间,对作物进行灌溉。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灌水方式,在很多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喷灌的主要优点如下:(1)节水效果显著,水的利用率可达80%。一般情况下,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1m3水可以当2m3水用。(2)作物增产幅度大,一般可达20%—40%。其原因是取消了农渠、毛渠、田间灌水沟及畦埂,增加了15%—20%的播种面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3)大大减少了田间渠系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的工作量。(4)减少了农民用于灌水的费用和投劳,增加了农民收入。(5)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6)避免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常用的喷灌有管道式、平移式、中心支轴式、卷盘式和轻小型机组式。

(1)移动管道式喷灌通常将输水主干管固定埋设在地下,田间支管和喷头可拆装搬移、周转使用,因而降低了投资。北京市顺义县全县数万亩粮田均采用这种灌溉形式。1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移动式管道喷灌除了具有一般喷灌省水、增产、省工、减轻农民负担和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等优点以外,还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投资低、对田块大小和形状适应性强、一户或联户均可使用等优点,是目前较适合我国国情、可以大力推广的一种微型喷灌形式,可适用于大田作物、蔬菜等,亩投资为200元一250元。

(2)固定管道式喷灌 固定管道式喷灌是将管道、喷头安装在田间固定不动, 其灌溉效率高,管理简便,适用于蔬菜、果树以及经济作物灌溉。但是投资较高(亩投资一般在1000元左右),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3)中心支轴式与平移式大型喷灌机只能在预定范围内行走,行走区域内不能有高大障碍物,土地要求较平整。其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大型农场或规模经营程度较高的农田。使用国产设备,每亩投资为300元-400元。

(4)卷盘式喷灌机 靠管内动水压力驱动行走作业, 与中心支轴式及平移式的大型喷灌机相比,具有机动灵活、适应大小田块、亩设备投资低等优点。 目前进口设备每亩投资为;50元左右, 设备国产化后可进一步降低投资, 这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有发展前景的喷灌形式, 可适用于大田作物、蔬菜等。卷盘式喷灌机有喷枪式和析架式两种, 后者具有雾化好、耗能低的优点。轻小型机组式喷灌,可以手抬或装在手推车或拖拉机上,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价格较低等优点,通常用于较小地块的抗旱喷灌。每亩投资为100元-200元。

微喷

微喷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型喷灌形式。这是利用塑料管道输水,通过微喷头喷洒进行局部灌溉的。它比一般喷灌更省水,可增产30%以上, 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可结合施用化肥,提高肥效。国产设备亩投资一般在500元-800元。主要应用于果树、经济作物、花卉、草坪、温室大棚等灌溉。

滴灌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目前,国产设备已基本过关,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滴灌。

接管道的固定程度, 滴灌可分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类型。固定式滴灌,其各级管道和滴头的位置在灌溉季节是固定的。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省工、省时, 灌水效果好。国产设备亩投资约为700元(果树)-1400元(大棚蔬菜)。半固定式滴灌, 其干、支管固定, 毛管由人工移动。亩投资为500元-700元。移动式滴灌,其干、支、毛管均由人工移动,设备简单,较半固定式滴灌节省投资,但用工较多。亩投资为2m元一500元。

覆膜灌

用地膜覆盖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在新疆等地已大面积推广。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这称作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

痕灌

2013年2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对外发布消息,学校痕量灌溉研究中心历时10多年研发出“痕量灌溉”技术,一举打破农作物“被动式补水”传统灌溉模式,改由农作物自主吸水、按需吸水。

“痕灌”是受化学上微量元素与痕量元素概念启发而取名,主要指能在超微流量向作物长久供水,痕灌单位时间的出水量可达到滴灌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痕灌技术的核心节水部件是痕灌控水头,由具有良好导水性能的毛细管束和具有过滤功能的痕灌膜组成,控水头埋在作物根系附近,毛细管束一端与充满水的管道相连,另一端与土壤的毛细管相连,感知土壤水势的变化。作物吸水导致根系周围的水势降低,即发出需水信号,控水头内的水不断以毛细管水的形式流向根系周围,直至作物停止吸水;控水头内的痕灌膜可防止毛细管束因杂质而堵塞,保证系统长期稳定工作。[2] 多年田间试验表明,痕灌比滴灌节水50%左右,即使在滴灌无法使用的地区也可推广应用。

痕量灌溉应用前景广阔。痕灌节水技术能耗更少,节水更多。尤其是能够突破在常规节水灌溉很少涉及的荒漠化治理、矿山修复、城市绿化等领域的发展,能为解决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危机作出贡献。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已表示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此项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大田试验,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技术,使之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