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番茄早疫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防控技术是哪些?

一、辨别番茄早疫病发病症状

西红柿早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同时也危害番茄茎秆和果实,严重时导致番茄拉秧。

番茄早疫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防控技术是哪些?

番茄早疫病主要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危害最为严重,苗期也会发病。

叶片发病:底部叶片首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病斑最初是针尖大小的黑点,逐渐发展扩大为黑褐色轮纹病斑。

发病严重的话,病斑会扩大进而连成一大片,丧失叶片功能,导致叶片变黄干枯,影响番茄生长。

茎秆染病:出现褐色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易从病部断折。

青果发病:椭圆或不定型褐色或黑褐色凹陷斑。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

空气潮湿时,无论叶片、茎秆还是果实都会在病斑处产生一层黑色霉层。

番茄早疫病与晚疫病的主要区别:早疫是黑斑,晚疫是一片。

二、辨认出早疫病,我们还要了解清楚番茄早疫病病菌的特点。

番茄早疫病,其病菌为茄链格孢菌,属于高等真菌,所以番茄早疫病属于高等真菌病害。

病菌主要在土壤、病残体以及种子上越冬。第二年借助风、雨水、昆虫以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发病,病菌可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在气温15℃、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危害;气温20~25℃,相对湿度80%以上或阴雨天气,早疫病发生严重。

三、只有了解番茄早疫病发病因素,才能进行防治。

1.番茄田间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早疫病发生:湿度80%以上,温度20~25℃,连续阴雨天,最易发病。

2.土壤板结、重茬地、低洼地、瘠薄地、植株长势弱,容易发病。

3.番茄田间浇水过多或者植株旺长通风不良地块发病较重。

4.栽种密度过大,基肥不足,偏施氮肥等,都有利于该病暴发流行。

5.番茄种植,阴雨天或者叶面有露水的情况下进行农事操作有利于病害的蔓延。

四、番茄早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番茄早疫病防治建议农业预防为主,化学药剂治疗为辅助,两者相结合,才能最好的解决番茄早疫病。

1.番茄早疫病农业预防措施。

①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以及微生物菌肥,改良土壤;同时番茄生长期避免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开花结果后注重磷钾肥使用,促进植株生长,培育健壮植株,增强其抗病能力。

②露地番茄遇到多雨季节,可以摇晃番茄植株,去除叶片上残留的积水,防止病害侵染;一定要注意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沤根;同时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

③番茄大棚内注意调控温湿度,白天注意通风换气,把湿度降到70%以下;阴雨天之后放风要由小到大防止出现闪秧和日灼现象。

④番茄田间浇水要小水浇,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田间湿度增加,利于番茄早疫病发生。

⑤番茄生长期间要及时整枝打叉(注意:整枝打叉中应该避免与有病植株相互接触),增加植株间的通风透光,避免湿度增加;同时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果或者发病严重的整个植株,带出田间,集中进行销毁或者深埋。这些农事操作一定要在晴天进行。

⑥番茄拉秧后及时清除田间残余植株、落叶、落果,结合翻耕土地,搞好田间卫生;大棚番茄拉秧之后可以进行高温闷棚,消灭病源。

2.番茄早疫病化学防治措施

①建议番茄种植户可以在这两个时期进行番茄早疫病预防:

第一个时期:番茄田间连续5天气温在21℃左右,连续两天相对湿度高于75%的时候,此时番茄早疫病将要发生,立马进行预防。

第二个时期:番茄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后,番茄早疫病最容易发生,要及时进行药剂预防。

预防药剂可以选择:百菌清、代森锰锌、铜制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交替用药进行预防。

②番茄早疫病刚刚初见零星病斑时进行防治。

药剂选择:吡醚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戊唑醇,氰菌唑,异菌脲,百菌清、嘧菌酯,咪鲜胺锰盐,氟硅唑,溴菌腈,肟菌酯等进行防治,选晴天对植株均匀喷雾,每7天一次,连喷2~3次。交替使用农药成分,不要连续使用一样的农药成分。

单一药剂抗性比较差,可以考虑选择药剂复配使用: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苯甲·嘧菌酯、戊唑·肟菌酯、氟菌·肟菌酯、恶霜嘧铜菌酯等。

药剂防治注意事项:

①番茄苗期出现早疫病,不能用戊唑醇防治,避免发生药害。

②番茄早疫病与晚疫病不同,早疫病是是高等真菌性病害,不建议使用防治晚疫病的药剂进行防治。

③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氟硅唑、咪鲜胺、咪鲜胺锰盐这几种药剂,要按照说明使用,用量多了抑制生长。

④番茄早疫病发病前预防的时候,药剂用量建议减少一些。

果树是龙何示范区几年来重点发展的经济植物(表30)。据统计,2002年~2005年,龙何示范区种植的果树种类(品种)包括火龙果、无核黄皮、牛心李、桂华李、澳洲坚果和酸梅等,总株数达43618株,合计面积33.50hm2。在此期间,科技人员对部分种植地采取集约型的栽培管理技术,探索出石漠化地区种植这些果树的基本技术。

表30 龙何示范区经济植物调查统计表

(一)火龙果

火龙果属仙人掌科,具肉质茎,自然状态下匍匐于地面生长,支撑力差,根系分布较浅,耐旱力强,产量较低,而采取柱式栽培或棚架栽培则能够大大提高火龙果的产量(陈振东等,2001)。火龙果具有成活率极高、恢复期短、生长迅速和结果期早等特点,对水肥的需求量较多。火龙果耐旱忌涝,移栽成活率几乎达到100%,在定植15 天后即开始萌发新芽,每年抽芽5次以上,并且在定植当年即有部分植株开花结果,第3年即进入盛产期,最高产量可达到1500kg/亩。

龙何示范区采用柱式栽培。定植前,先在定植点固定一个高2m(含入土40~50cm)、宽10cm的四方形水泥柱,然后深翻(深30cm、宽60cm)其周围的土壤,放入10~15kg沤熟的农家肥拌匀。定植点之间的株、行距3m×4m,每亩55株。

充足的水肥供应是火龙果速生、丰产和优质的重要前提。火龙果的施肥分基肥和追肥,每年施基肥两次,即生长季前(3月)和采完果后(9月)各一次,每次20~25kg/坑。“早、薄、勤”是火龙果追肥的基本原则。“早”是指在其成活萌芽后不久即开始施肥;“薄”是指以麸水、沼气水等水肥为主,浓度要低;“勤”是指间隔期要短,次数要多,每隔10~15天一次,在其开花前至采完果后还要适当缩短间隔期。

绑扎和修剪对促进火龙果生长和提高产量十分必要。在其枝条尚未伸长至支架前,只保留生长最好的1个芽节靠在水泥柱上并用布绳绑住,以后每隔30~40cm绑扎一节,使其肉质茎顺着水泥柱向上蔓延和生长。待其长至水泥柱顶的支架后,一般只修剪掉一些生长较差的弱枝,其他则尽量保留。产季结束后,将已结果过的老枝或者过于密集的枝条剪掉,让其重新萌发新枝。

在龙何示范区,每年7月初为火龙果的初花期,然后陆续开花和结果至9月中旬,持续时间较长,开花数量较多,但在自然状态下座果率较低和果实较小。为提高座果率和单果重,采取疏花疏果、人工授粉以及增加施肥和灌溉次数等技术措施,即在其开花初期摘去生长弱小的花芽或花蕾,每一结果枝(节)只保留1~2个花蕾;而在开花后,用毛笔蘸花粉后再轻触柱头进行人工授粉。在开花结果期间,除保证水分供应外,每隔半个月淋施水肥(沼气水+复合肥)一次。

(二)无核黄皮

无核黄皮属芸香科,是由黄皮发生变异而成的一个优良品种(吴健华等,2004年),具有果大、味甜、产量高和适应性广等优点。无核黄皮忌湿,有较强的耐旱能力,不宜种在地下水位高或易受水淹的地方(徐炯志等,1998)。平地栽培的株、行距为3m×3m,每亩74株;在宽度较窄的梯地,根据梯地走向布置定植点,相邻两行的定植点呈“品”字形排列,株间距离可适当减小为2.5m。定植坑宽80cm、深60cm,挖好后按先表土、后底土的方式回坑至离地面1/3处,再放入20kg的农家肥并与土拌匀。定植后在离地面35~40cm 处截顶,并在树盘盖草或薄膜以减少水分蒸发而提高苗木成活率。

无核黄皮生长快、结果早,一般每年可抽生4~5次新梢,定植后第3年即可开花结果。为培育良好的丰产树形,龙何示范区对无核黄皮的早期管理采取了“定干、抹芽、施肥、修剪”等技术措施。定干是定植时在植株离地面50~60cm 处截顶;早抹芽是在苗木成活后首次抽生的多个新芽中,只保留3~4个不同方向且生长良好的新芽培育主枝,其他则予以除去;在苗木成活后第1次新梢老熟前后及其每次抽梢前,开浅沟撒施尿素、复合肥或淋施沼气水等,每年2~3次,每株用量0.5~1.5kg,此外每年冬末春初施放基肥,沿树冠滴水线挖一宽20~30cm、深30cm左右的环沟,每株施农家肥5~15kg加少量复合肥。每次新梢老熟后,结合采用摘顶芽、轻修剪等措施,使树冠逐步形成有利于丰产的自然圆头形(吴耕民,1979)。

保花保果对提高无核黄皮产量和果实品质非常重要,其基本措施包括施足基肥、勤追肥和勤除新梢等。无核黄皮开花量较大,座果率也较高,但其生理落果早、次数多、数量大,如管理不够极易造成低产或者绝收,因而重施基肥、勤追肥和防治虫害十分必要。2004年,对开始挂果的幼树基肥每株10kg+复合肥0.25kg,2005年略有增加,每年追肥2~3次,每次复合肥0.25kg+尿素50g;在第1次生理落果前后各喷一次2%的磷酸二氢钾+0.5%尿素水或“保果灵”溶液,果实成熟前还不定期地抹除全部新梢和疏除生长不良的小果等,并根据虫害情况喷洒敌敌畏(800倍)或乐果(1000倍)等。

(三)牛心李、桂华李

两者均为蔷薇科李属落叶果树,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优良果树品种,具有品质好、结果早、产量高和适应性强等特点,也是今后岩溶地区值得重点发展的果树品种。牛心李和桂华李的定植密度和技术与无核黄皮相近,只是两者定植后截顶高度以70~80cm为宜(果树整形修剪,1983)。

牛心李和桂华李成活率高,恢复期短,在定植后15 天左右即开始萌发新梢。与无核黄皮相比,两者在一年内的生长期较短,每年抽梢2~3次,但其每次新梢的生长量较大,间隔也较短,因而其每年的生长量也较大,对水肥需求也较多。一般是每年每株施基肥2次,冬天和夏天各一次,每次5~10kg;追肥2~3次,每次复混肥0.5~0.75kg,结果树可适当增加施肥次数和数量。

牛心李和桂华李修剪分夏剪和冬剪,以冬剪为主。修剪时根据树体状况和枝条位置及长势等采取重剪或轻剪,幼树和弱枝轻剪,大树和强枝重剪。

牛心李和桂华李开花结果早,一般定植后第2年即有部分植株开花,但挂果很少,第3年后即大量开花,第5年将进入盛产期。在龙何示范区,牛心李于2003年定植,2004年即有少量植株开花。2005年,牛心李开花的植株占定植总数的95%以上,开花量也很大,而且在现蕾期和盛花期各喷一次2%的磷酸二氢钾或“保果灵”,但由于适逢低温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座果率很低。

(四)澳洲坚果

澳洲坚果属山龙眼科,原产澳大利亚,是近年来引进的适宜我国华南地区种植的一种常绿果树(杜丽清等,2004),因其营养价值高、生长快和适应性广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澳洲坚果根系较浅,须根较多,但主根不明显(陆宗超等,1997),忌湿,树体和冠幅较大,其株行距、定植坑规格以及基肥用量等均要略高(大)于无核黄皮等果树。澳洲坚果的株、行距为4m×4m,亩植42株;定植坑宽度和深度均为80cm,每株施农家肥20~25kg。定植苗选用2年生嫁接苗,由于澳洲坚果存在较高的自交不孕性的特点,龙何示范区选择广西热带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两个优良品种“695”、“900”混种,混种比例为1∶1。

由于澳洲坚果的生理期较长,始果期较晚,一般在定植后第5~6年才少量开花,同时它又是较粗生的树种,水肥需求量较少,病虫害也不多,管理技术比较简单。在龙何示范区,澳洲坚果从定植到现在主要是确保其植株的营养生长,每年2月和7~8月各施1次有机肥,每次5kg/株,同时在抽梢前(促梢肥)和抽梢后(壮梢肥)各追施化肥一次,每株用量为复合肥25g、尿素50g和钾肥15g。2005年,澳洲坚果开花率约占25%,挂果植株约占10%,表明其已经开始进入结果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