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何时开始有杏的栽培记载?现在栽培状况如何?
杏树原产我国,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一部指导农业生产的历书《夏小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已有“正月,梅杏施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叙述,表明当时在我国中原一带杏已由野生变为人工栽培。《管子》(公元前685年)中说:“五沃之土,其土宜杏”;《山海经》(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250年)中说:“灵山之下,其木多杏”(灵山指今陕西秦岭一带);汉代《汜胜之书》中记有“杏始荣,则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表明当时已知用杏的开花物候期来指导农事活动。贾思勰在《齐民要术》(533—544)中则更详细地描述了杏的栽培技术,表明至北魏时期,杏树栽培管理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对用嫁接方法繁殖杏树的记载始见于《群芳谱》(1630),该书中说:“桃树接杏,结果红而且大,又耐久不枯”,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懂得可以用不同砧木嫁接杏树来改进杏果品质。杏在古代与桃、李、栗、枣共称“五果”,足见其在当时果树生产中的地位。
由于杏树适应性强,在我国栽培分布范围广泛,但主体来讲主要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由于过去杏一直被视为小杂果类果树,所以尽管杏原产我国并具有丰富的资源,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造成一部分珍稀品种绝迹。比如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市房山区北车营村调查时,仅该村就有杏品种30余个,其中有一个果大、丰产、早熟、品质口味较好的“硬枝香白”品种,在后来的杏资源收集调查时已不复存在。1977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杏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利用”课题组,并从北京市门头沟区收集到面临绝迹的,仅剩4株老树的农家品种骆驼黄,后经区域试验,现已被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的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引种栽培,成为目前我国最早熟优良鲜食杏品种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各杏产区相继开始收集和开展杏资源研究工作,特别是1983年全国杏李资源利用协作组的成立,促进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本地区杏资源的重视和研究。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相继报道了一批本地优良品种。在此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从国内外引种和本地的300余资源中,筛选出10余个优良鲜食、加工和仁用杏品种用于生产。
从目前杏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看,仁用杏的主栽品种为龙王帽,在河北张家口、承德两地区,北京市的远郊诸县,辽宁省朝阳地区,山西省的吕梁地区,内蒙古的赤峰地区,陕西省的陕北地区(主要是延安地区),河南洛阳地区以及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均有较快发展。据作者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上述地区的发展总面积至少可达20万公顷,发展目标将超过26.7万公顷,可谓发展迅猛。鲜食和加工杏品种发展速度虽然慢于仁用杏,但在距大城市较近的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河北中南部、北京郊区。山西省运城地区及河南、山东、甘肃、宁夏、新疆、辽宁、陕西湖南等省、自治区。
摘 要:观察了国仁、丰仁和超仁3个仁用杏品种在山西太谷的物候期、产量、果实性状、产仁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仁用杏;国仁;丰仁;超仁
仁用杏已成为我国退耕还林和山区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树种,近年来发展较快。据报道,2005年全国建成的仁用杏基地为27.9万hm2,年产甜杏仁2.2万t(吨);我省已发展到4万hm2,年产甜杏仁0.1万t(吨)。我省发展的仁用杏品种主要以龙王帽、优I等品种为主,新品种仅有少量栽培。为进一步推动仁用杏的发展和为生产上提供优良的品种,我们于2001年从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引进3个仁用杏品种(国仁、丰仁、超仁)进行试栽,现将试栽观察结果报道如下,以为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山西农大园艺站果园,黏质壤土,海拔870 m,当地年平均温度9.8 ℃,年最低温-25.3 ℃,最高温38.2 ℃,年均降水量456 mm,年蒸发量1 700 mm,年日照2 592.2 h(小时),全年无霜期170 d(天)左右。?
3个仁用杏品种分别为国仁、丰仁、超仁,于2001年春季定植,株行距为2 m×4 m。每个品种10株,全部成活。从2004年大量结果开始,每年调查观察各个品种的物候期、坐果率,测定每个品种的鲜果重、核重、仁重以及出核率、出仁率等。?
2 试验调查结果?
2.1 物候期观察?
在太谷地区,3个品种于每年3月初花芽开始膨大,4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第1次生理落果,5月中旬果实进入硬核期,7月初国仁、超仁进入果实成熟期,丰仁于7月中旬进入果实成熟期;10月底至11月初落叶。?
2.2 坐果率调查?
3个品种于2003年始花,但坐果率极低。从2004年开始大量结果,3个品种的逐年坐果率如表1。2004年丰仁、国仁坐果率较高,分别为17.9 %和15.4 %,超仁的坐果率较低为11.1 %。2005年杏树开花期温度突然降到了-4 ℃,但由于3个品种的开花期比普通的鲜食杏品种稍晚2 d(天),仅部分花朵受冻,仍然有较高的坐果率,丰仁的坐果率远高于其他两个品种,而当年的鲜食杏品种几乎绝产。2006年4月中旬,发生了更为严重的大雪降温天气,3个仁用杏品种同鲜食杏品种一样,全部绝产。2007年在杏树开花期仍然发生了轻微冻害,但3个品种的坐果率仍然较高。除去严重冻害的2006年,3 a(年)的平均坐果率以丰仁最高。达到14.7 %,国仁居中为12.7 %,超仁最低为10.4 %。 综上所述,在轻微冻害的情况下,3个仁用杏品种均具有较高的坐果率,其原因主要是花期推迟。?
2.3 产量与与果实性状?
3个仁用杏品种2004年、2005年、2007年这3 a(年)的平均株产鲜果以丰仁最高为27.8 kg,其次为国仁23.6 kg,超仁最低为18.5 kg ,而3 a(年)平均株产仁重则相差不大。分析其原因,由于仁重不仅受结果量所影响,而且也受出核率、出仁率及仁重影响。尽管丰仁的单株产鲜果最多,但出核率和出仁率最低;而超仁单株产鲜果最少,出核率和出仁率却最高;国仁的单株产鲜果居中,出核率和出仁率也表现居中,因此在产仁量上3个品种表现较为一致。另外,在平均单仁鲜重上,国仁最高,丰仁次之,超仁最低。 ?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土肥水管理?
每年定期中耕除草,防止杂草和幼苗争肥水。春天风大、干旱,萌芽前浇1次催芽水;6月中旬是果实膨大期,浇1次膨大水,同时结合浇水株施尿素0.1~0.2 kg;8~9月份杏果已采收完,此时一般不必浇水,但应追施1次磷、钾肥,促进其树体养分积累和花芽分化。深秋落叶后地冻前,开沟株施有机肥10~20 kg,施肥后回填土,并浇1次封冻水。?
3.2 整形修剪?
树形采用自然圆头形,定植当年定干60 cm,培养3~4个主枝,角度70°左右,第2年和第3年在主枝上配备2~3个侧枝。每年冬季对主枝和侧枝进行短剪,使树体迅速成形,搭好骨架。在枝组培养中,主枝和侧枝在新梢生长到30 cm 时摘心1次,以使主侧枝上着生枝组;对主侧枝以外的枝条在新梢生长到20~30 cm时摘心1次,在新梢长到40 cm 时再摘心1次,可培养出大量枝组。冬剪时,可短剪一部分枝条,促进发枝;对于较长的花枝也要短剪;对于偏弱的枝条可回缩。同时,还需注意控制杏树的顶端优势,防治因其引起的下部光秃和结果部位外移。?
3.3 病虫害防治?
经观察发现仁用杏抗病虫能力较强,在同样条件下3个品种均比鲜食品种抗病、抗虫。病害主要为细菌性穿孔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和介壳虫。防治方法是在每年的3月萌芽前喷1次5 °Be石硫合剂,展叶时喷1次5 000~?8 000?倍的农用链霉素和2 000~3 000倍的吡虫啉。从5月中旬至7月,干旱高温时是蚜虫高发期,此时喷吡虫啉防治蚜虫;在介壳虫孵化期喷含油量0.2 %~0.4 %的柴油乳剂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收稿日期:2007-11-27)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