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在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在农业史上有哪些贡献

一、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在农业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在农业史上有哪些贡献

1、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的转移。

从英格兰南部到乌拉尔山之间的大部分欧洲地区,是一片巨大、湿润、极为富饶的冲积平原。罗马人未能耕种这片土地,因为他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实施统治,这片地区距离罗马人的文明心脏显得遥远了一些,罗马人也未曾拥有耕种这片土地的适宜工具和方法。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对这片冲积大平原的殖民和耕种才真正开始。加洛林人蜂拥西欧和日耳曼中部地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定居点,并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中尽情试验新的工具和耕作方法,这无疑是加洛林时代其他各项成就的力量之源。

2、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1)13世纪后,三圃制开始在欧洲北部地区实行,二圃制主要在南部实行。在一些土地极为贫瘠的地区,甚至有三年中休耕两年的做法。翻耕方式与工具。土壤条件决定了西欧在犁耕土地时难以做到精耕细作。

(2)在15、16世纪,四圃制也开始出现。在四圃制下,每年有四分之三的土地种植农作物,只有四分之一的耕地处于休耕状态。从二圃制转换为三圃制,每年种庄稼的土地面积要增加六分之一;从三圃制转换为四圃制,种植面积又要增加十二分之一。而且,三圃制和四圃制的实行,本身就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3)由于不懂制造技术,欧洲北部特别是西北欧最初也是使用轻犁,到后来逐渐改为重犁。重犁是一种拖带工具,俗称“萨克森轮犁”,装有车轮用以控制犁地的深度,犁头是垂直的,犁铧将地块翻过来。这种犁不仅可以盖严种子,还可以疏松土壤使渗进的水集中在作物根部,便于吸收。重犁是翻耕粘地和森林地的好工具,但购置重犁需要较大资金,使用重犁需要较多耕畜。一般是几头牛拉一架重犁。后发明了新式笼头和马轭套在马肩上,改变了将马轭系在马脖上的状况,使马的拉力增大,马也被广泛地用于拉犁。牛的力量和马的速度相结合,优势十分明显。

3、水利工程的进步。

(1)在15、16世纪,土地的灌溉和排水方法开始普及。在灌溉方法方面,意大利处于领先地位。这当然与其自然条件缺水干旱有关,但也离不开城市国家的主动性。到文艺复兴盛期的15世纪末,整个意大利北部平原已成为先进灌溉方式的样板。同时,在法国和英格兰,草地灌溉使丰盛的牧草变得极有价值。土地排水能够使土地性能得到改善,更适合于作物耕种。

(2)山地排水系统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而较大规模的沼泽地排水则主要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林肯郡和东盎格利亚。低地国家特别是荷兰的沼泽地排水规模更大,更有影响,水被排干后变成了牧场甚至耕地。1200年至1500年的三百年间,荷兰因此而获得新土地28万多英亩。

4、作物品种的改良。

中世纪欧洲的农作物主要是麦类谷物,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四类。

小麦和黑麦营养较好,而且容易脱粒、去壳、磨粉,烤成面包口感好,但其生长很慢,在西欧的气候条件下只能在上年秋季播种,次年7至8月间收获。在贫瘠的土地上它们长得不好,极易在寒冷的冬天被冻死。为适应不同地理条件,它们又有一些质次的变种。譬如有一种很硬的品种叫“丁科尔”,生长在瑞士和德意志南部。在低地国家和下莱茵兰也有一种类似的变种叫“斯伯尔特”。

燕麦和大麦是春播作物,生长期仅需三个月,特别是燕麦,能在任何土地上种植,只有地中海地区漫长的干夏使这种“三个月作物”还未成熟即被旱死。燕麦的缺点是难以脱粒、磨粉,面包“泡”不起来,口感极差,因而只能用作牲畜饲料,只有在饥馑之年才当作补充食物。这些作物采取轮作方式,并非是先进的耕作制度,而是力图把气候和土壤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为使作物不退化,中世纪农民也知道经常到异地去换取种籽。

二、从14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农业技术进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从14世纪晚期到16世纪初,这是农业生产恢复、调整并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农业技术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一定进步的时期。

第二时期从16世纪中期至 17世纪中期,这是欧洲特别是西北欧的荷兰、英国发生所谓“早期农业革命”,农业和农业技术起着本质性变化的时期。

在第一时期即农业革命的准备期里,农业技术并没有明显提高,但在各方面都体现了一定进步。

1655~1661年,在君主专制的法国,最大的银行家富凯根据建筑师路易·勒沃的方案重建了自己的郊外城堡。在沃勒维孔特花园宫殿中主要的不是宫殿本身,而是其建筑原则。整个宫殿就是一个由园艺建筑师安德烈·雷诺建造的巨大的人工公园。

宫殿展示了法国贵族在自然中,在狭窄、人潮拥挤的城市围墙之外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路易十四很喜欢这个花园宫殿,因而对它不是自己的财产而耿耿于怀。于是他把富凯关进监狱,命令路易·勒沃和安德烈·雷诺在凡尔赛为自己建筑宫殿。

凡尔赛花园宫殿是17世纪建筑中最宏伟的纪念碑,对18世纪的城市建设影响很大。凡尔赛是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所幻想的理想之城,它是建筑师和园艺师根据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意愿,用自己的才智在离巴黎很近的地方真实地建立起来的。

从最初建造第一个公园开始,凡尔赛宫这一宏伟的工程持续了几十年。

皇家建筑师安德烈·雷诺新开辟出来一个大广场做花园,而那时,年轻的路易十四对父亲留给自己的狩猎小屋还是比较满意的。根据国王的命令小屋被修缮,重新装饰和粉刷。当决定要把狩猎小屋扩建时,建筑师勒沃和安德烈·雷诺绘制了新的草图,其中也糅合了自己的方案。

这个方案的构思之一就是要能一眼穷尽广阔的空间,因此凡尔赛的许多壮观景色只有在最高点才能一览无余。由于露天式的设计,凡尔赛公园可以很好的尽收眼底,因此整片公园场地上没有什么剧烈的地形变化,因为土地早被平整过了。

首先要排干沼泽,然后用土和沙石填平,平整土壤建造人工阳台。接着开始挖隧道、铺设排水管,而排水管在开工的最初就已经为后来著名的喷泉和瀑布做好了准备。

在宫殿正面,著名的镜廊窗前露天处,有两个对称的花岗岩镶边的长长的水池,水流喷涌而出。水池以自己的冷艳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如镜的水平面上反射出天空、夕阳还有宫殿。水池的侧边装饰着一些雕塑,象征着法国王室充沛的水力。

方案根据古希腊神话的情节建造了很大的雕塑群,主要用铅,有的地方镀金。池子的边缘是向心的圆形,像金字塔一样向上隆起。上面坐着青蛙和一些奇怪的人物——看似人,但面部却是青蛙,就像人变成两栖爬行动物这一可怕的景象发生在我们眼前。这些人物喷出的无数水柱罩住了拉托娜喷泉。

从拉托娜喷泉通往古树林围着的宽广的绿色草坪是中心林阴路。像是对拉托娜喷泉的回应,在草坪深处是一个有阿波罗雕像的水池,他正驾车迎向自己的母亲。“阿波罗喷泉”是建筑师久比根据勒布伦的方案建造在一个老水池原址上的,它很快就喷出了欢快的、闪闪发光的水柱。巨大的压力使中心水柱猛地喷上25米高,而侧面15米高的水柱则交织出百合花的图案——这是法国王室的象征。

“阿波罗喷泉”表现的是一辆由四匹骏马牵引的战车破水而出,冲向升起的太阳。特里同避开他们藏进贝壳,从水的深处发出阳光。

整个阿波罗喷泉是对上帝的颂扬,但对凡尔赛来说,这无疑是对路易十四的颂扬。

公园的尽头是绵延1.5公里(1520米)的运河,有两条支流,一直伸向遥远的地平线。运河一望无际的水面不仅与地平线融为一体,好像还一直延伸到童话般的远方。每逢夏日的夜晚,太阳反射在如镜的水面,慢慢地沉到大运河中,用落日的余晖装点水面。

大运河不仅是凡尔赛宫美妙的装饰,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从沼泽深处取水,使这个地方变得清洁。

在建筑的顶峰时期凡尔赛的人手不足,因此经常找来士兵和水手。宫殿的南面是瑞士卫队士兵挖掘的瑞士湖。他们在旧沼泽地挖出了一系列的池塘,不仅用来娱乐和钓鱼,还是一个灌溉体系,使宫殿的南部要冲变得干燥。

凡尔赛宫以北是由紫杉树围起的北池座,装饰有“磨刀工”和“蹲着的维纳斯”雕塑。楼梯从北池座通向“塞壬”、“王冠”池和“金字塔”喷泉,后者无论从构思,还是美感上来说都具有童话色彩。

“金字塔”喷泉由勒博伦构思,并由希拉东建造。镀金的特里同、海豚和大蛰虾喷射出许多水柱,承载着呈阶梯分布的水池。

著名的“水上林阴路”,又叫“水上剧院”,是由阿尔杜恩—芒萨尔设计的。周围有14个彼此呈阶梯状分布的小的圆形大理石水池。这些水池装饰有铜制的小孩,手里拿着装满蔬菜和鲜花的篮子。“水上林阴路”通向最高的“龙”喷泉,该喷泉的中心水柱喷射达47米。

离“龙”不远是波光如镜的“尼普顿”喷泉。这一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因为它建造了整整60年。“尼普顿”喷泉是个宏伟的池座,沿着坡度放置了22个装饰用的铅制花瓶。中央是尼普顿和安菲特里忒的雕塑,分列在喷泉角两侧。

在波塞冬和安菲特里忒旁边是“海洋”喷泉,而这一建筑群的结束之笔是雕塑群“伴随海龙的爱神”。整个“尼普顿”喷泉在阳光下五光十色,这是凡尔赛花园最美丽的建筑之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