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纯碱在水产养殖中可以使用吗

纯碱在水产养殖中可以使用。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是过氧化氢与碳酸钠的加成化合物,分解后产生氧气、水和碳酸钠,其有效活性氧含量相当于27.5%的双氧水。过碳酸钠不仅具有液体双氧水的功能,在较低的水温下迅速分解释放出氧气从而实现漂白、去污、杀菌、除异味等功能,而且同时分解生成碳酸钠,能提高水中的pH值,降低硬水中钙、镁离子的能力,使水软化。此外,在pH值增加时,污垢和纤维带有更多的负电荷,从而增加污垢与纤维之间的排斥性,提高了漂白和洗涤效果。

纯碱在水产养殖中可以使用吗

水温上升会给鱼养殖带来气泡病,气泡病有什么危害?怎么预防呢?

1.养殖水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密度的增加,因养殖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的消耗越来越大,以及在养殖过程中各类药物的使用,使得养殖水环境持续恶化。

2.主体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落后。

3.养殖模式趋同性,产品同质化,创新乏力,缺少具有强竞争力的养殖对象。

4.重产量、轻质量,品牌缺乏,不利于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这是由水产行业的特点和对水产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要求较低决定的。

6.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堪忧。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管理及处罚力度,但在养殖过程中仍旧存在着用药不规范、养殖密度超标、养殖水体和饲料不达标等诸多问题。

7.现代农业企业管理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人才严重缺乏。

8.病害问题突出。

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科技驱动产业发展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开发深水养殖与盐碱地、寻找替代饲料蛋白质源、高效绿色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3.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实现集约化、集成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渔业方向是必由之路。

4.良种、良好环境、良好养殖规范、动物保健管理是成功养殖实践的必然选择。

5.解决水产养殖产量与水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劳动力文化水平与现代化企业管理之间的矛盾是重要课题。

6.建设“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实施水产品牌战略是智慧结晶。

近日来气温、水温回升较快,笔者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养殖户的鱼池出现了气泡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气泡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症状、主要危害、防控措施四个方面来论述,旨在为广大养殖户朋友提供些许帮助。

发病原因: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都可以引起水产动物患气泡病,越幼小的个体越敏感。对于老水、瘦水的池塘气泡主要为氨气、氮气(盐碱地碱性水体)或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酸性水体)等气体,对于浮游植物过多的肥水气泡主要为氧气。

? 水产养殖过程中气泡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温快速升高导致水体中空气过饱和而引起的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阴雨后晴天,气温、水温快速升高的阶段;水温高时,水中溶解气体的饱和量低,所以当水温升高时,水中原有溶解气体,就变成过饱和而引起气泡病。另一种是氧气过饱和而引起的气泡病,主要发生在浅水池塘、大量施肥的池塘和藻类繁殖初期的池塘。

主要症状:一般发病初期,可见少量池鱼在水面头向下、尾朝上翻转逗留,甚至跳跃。随着病程的发展,鳍条发白,近距离观察,肉眼可见鱼的尾鳍、背鳍、胸鳍、腹鳍上有大小不同的气泡。严重时,鱼的各个鳍条发红,鳍条组织内有大量的气泡,吻端、眼眶、鳃盖及肠道内均可见大小不一的气泡。个别病鱼身体腹鳍两侧以后部位或全身竖鳞,揭开鳞片可见表皮下面有大量气泡。

主要危害:气泡病最主要的危害是引起发病鱼的急性死亡,特别对鱼苗的危害性较大,能引起鱼苗的大批死亡;气泡病的另一个危害是继发感染其它疾病,如水霉病、细菌性疾病等。气泡病对鱼鳍的损伤很普遍,经常观察到草鱼发生气泡病以后,接着开始出现烂尾病。气栓损伤鳃丝以后,病鱼继发细菌性烂鳃,鳃丝内大部分气栓被鱼体吸收以后,往往最后在鳃丝末端残留少量气栓,阻塞血液循环,使末端的鳃丝坏死,观察气泡病后的烂鳃也是以鳃丝末端溃烂为主。此外,气泡病导致的鱼体组织损伤,在早春时节,极易继发感染水霉病。

防控措施:

1、对于浮游植物过多的肥水塘,可以使用海联科二氧化氯;

2、中午开启增氧机曝气;

3、有条件的加注溶解氧较低的井水和浮游动物较多的老水;

4、泼洒表面活性剂加速过饱和气体的逸出,可以使用食盐(4-8ppm),食盐可以起到降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调节水体渗透压的作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

5、气泡病发病后的池塘要及时泼洒海联科聚维酮碘(2-3亩*米/瓶)等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或抑菌的中药制剂(海联科蚌毒灵散),防止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水霉病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