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辩证看待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
化学农药原药,以及经过机械粉碎、混合或稀释制成粉状、乳状和水状的化学农药制剂的生产。包括—化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药;—化学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水剂等混合农药制剂。不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的生产,列入2632(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
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化学农药的过度生产、使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农药残留危害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很大。
生物农药能够完全取代化学农药无疑是一件好事,也是农药界奋斗发展的方向。但是生物农药要全面取代化学农药必须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以下各方面的优势,市场才认可。
1. 见效快。起码与同类化学农药一样。 2. 制剂稳定。 3. 成本价格低。起码与同类化学农药持平。 4. 贮存使用方便。 5.
水基化,残留低。
如果与化学农药相比只有一、二项优势,而要农民掏腰包就不那么容易了。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但是也不要忘记农药水基化同样是21世纪农药剂型发展的方向。
生物农药有几大优势:①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②选择性强,它们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起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③低残留、高效。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通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由传统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④不易产生抗药性;⑤
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 (Iner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成分,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
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并分别以经济学生态学的观点阐述病虫害控制的关键所在
①药效反应慢、稳定性差,不具备化学农药用量少、见效快、稳定好的优点。生物体农药本身是生物制剂,它们控制病虫草害通常有一个相互作用过程,导致见效较慢,在该过程中许多危害可能已经发生,加之生物体农药自身种群的繁殖以及作用效果等亦受到环境条件影响,防效不稳定。生防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受到多方面影响,多代繁殖后易发生变异,产物活性及产量不稳定。②产品价格无优势。由于生物农药开发成本高,与化学农药相比价格较高。国内一些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存在规模小、设备差、缺乏资金和技术落后等难题,导致成本偏高。③由于受目前人们消费观念、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残毒检测手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用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没有明显的价格差异,经济效益不明显。④科学使用生物农药的意识和技能有待增强。
生物农药次奥运会的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体或它们的代谢物病虫害防治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和其他生物农药书籍
农药制剂或通过仿生合成一个在农药制剂的具体作用。生物农药的地区,在国内和国外有没有非常准确和统一的定义。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标准,生物农药一般天然化合物或遗传修饰,包括生物化学农药(信息素,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农药(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原生动物,或遗传工程微生物),农业抗生素制剂不包括在内。根据其成分和原产地,在中国的生物农药可分为四个部分体内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分为根据与控制对象。在其使用的对象而言,生物农药一般分为直接利用生物体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是来自于生物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真菌,线虫,病毒和拮抗微生物,其中包括农业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性信息素,摄食抑制剂,保幼激素和生理活性的植物性物质。然而,中国的农业生产的实际应用,生物农药,一般主要指的可能是一个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微生物农药。
编辑本段生物农药的发展出现了
中国的杀虫剂,杀菌剂,国家预防和控制植物病虫害的首批应用之一,早在1800年前,已申请汞合金,砷,藜芦。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植物源农药和无机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有力武器。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有机化工农药,大大提高了人类控制病虫危害的能力,取得了显着的贡献,为我们挽回损失的作物产量。然而,长期依赖和有机合成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知名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和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了许多的不利影响,促进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物农药的出现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开发和使用化学农药和生物控制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阿戈斯蒂诺巴斯家蚕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白僵菌白僵菌病于1853年首次报道,证实在家蚕幼虫生长和发展的寄生真菌,接种和接触或受污染的饲料传播的发生率;俄罗斯梅契尼可夫1879应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小麦圣甲虫幼虫; 1901日本石渡的致病芽孢杆菌 - 苏云金芽孢杆菌分离出蚕; 1926年gbfanford使用拮抗剂控制马铃薯疮痂病。这些生物农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早期,而不是?一个产品。化学农药的发展日益严重的农药危害“,在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农药发展的转折点发生,并导致生物农药1972,提供了新农药的发展方向:开发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逐步发展,70至80岁,发展生物农药在中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然而,由于高效,快速的化学农药,人们仍然希望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应用一旦忽略忽略不计。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国内和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有效,无污染的特点,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最近几年的研究和开发生物农药在中国开始呈现新的形势,目前,已发展到几十个品种,球队的数以百计的厂商。生物农药在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配置文件编辑本段优势,
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的活性成分的来源,工业化生产途径,产品的杀虫剂疾病预防行动的许多其他方面的机制和模式有许多本质上的区别。生物农药更适合扩大的比例在虫害综合管理战略中的应用未来的生物农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优点。强
选择性强
①选择性的对人类和动物的安全。目前的市场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成功的生物农药产品,他们只是对虫害和疾病的作用,一般的人,牲畜和各种有益生物(包括动物,昆虫天敌的天敌,蜜蜂传粉昆虫,鱼,虾等水生生物)比较安全,影响相对较小,对非靶标生物的。
小
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生物农药防治害虫,主要是利用一些特殊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杀虫,预防疾病增长的促进作用。完全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活性成分,它是很容易的日光,植物或微生物分解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自然的物质循环,自然正常的方式,因此,我们认为他们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
诱导害虫疾病
③引起的病虫害疫情。有些品种的生物农药(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毒,昆虫微孢子虫,昆虫,线虫等),害虫种群或经卵垂直传播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在野外,定植,扩散和流行。发展的能力水平,不仅可以发挥当时的当代病虫害控制,并发挥,一些抑制害虫种群的后代或次年,显著后效。
可加工性
④提供农业生产和加工。国内生产和加工的生物农药,一般需要使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如农业副产物的玉米,豆粕,鱼粉,麦麸或一些植物等),广泛的来源的原料,生产成本相对低,因此,生产的生物农药一般不会产生与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为原料生产化学合成的产品竞争。
编辑本段三种类型的生物农药<BR /植物源农药在自然环境中易于生物降解,?无污染等优点,现已成为绿色生物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植物源光活化霉毒的第一选择。到现在,自然界已经发现了农药活性的植物源杀虫剂杨林股份生产的博落回杀虫杀菌系列,除虫菊素,烟碱和鱼藤酮。动物源农药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昆虫病毒杀虫剂在美国。 ,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有大量的应用,国际社会有超过40种昆虫病毒杀虫剂注册,生产和应用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的生物制剂对农业中的有害物质。苏云金菌属于芽孢杆菌类,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最长,产量最大,最成功的生物农药,昆虫病原真菌属于真菌杀虫剂防治松毛虫水稻黑尾叶疾病的影响;根据真菌农药的化学结构衍生合成的杀虫剂巴丹或沙蚕黄金品种杀黄昏丹,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编辑本段转基因生物农药
棉铃虫是比较常见的全省棉花害虫之一,但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武汉病毒专家,中国社科院科学,巧妙地提取了身体的非洲蝎毒素,利用重组DNA技术,生物农药 - “重组抗棉铃虫病毒棉铃虫的死亡时间缩短到两天之内。据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学,生物控制研究所研究员,孙实践“重组抗棉铃虫病毒的转基因病毒。这种转基因病毒诞生之前,他已经开发出了一个大三的学生为转基因抗棉铃虫病毒,但使用的死亡的棉铃虫病毒后很长一段时间:约需3-5天,在此期间铃的蠕虫病毒仍然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棉花,2004年,孙练的非洲蝎子身体特定毒素基因 - 蝎毒提取,重组棉铃虫病毒的抵抗能力开发的超级生物农药 - “重组抗棉铃虫病毒。喷雾,棉铃虫体内的转基因重组病毒,如麻醉的错误,立即倒在不到两天的时间从木棉树会死的。开发生物农药,专家们花了四年时间,在实验室的实验后,中间,不到5亩,45亩半封闭的实验场的环境释放试验证实重组抗棉铃虫病毒“对棉铃虫的天敌,环境和水,所以是安全的,还制定了一套安全评估的基因改造病毒的技术准则。前几天,这项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