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的发展
我国是最早应用杀虫剂、杀菌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国家之一,早在1800年前就已应用了汞剂、砷剂和藜芦等。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植物性农药和无机农药仍是防治病害虫的有利武器。20世纪40年代发明有机化学农药之后,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控制病虫危害的能力,为我们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长期依赖和大量使用有机合成化学农药,已经带来了众所周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对推动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生物农药的出现和发展是和生物防治研究的发展及化学农药的使用分不开的,经历了曲折的过程。agostino bassi于1853年首次报道由白僵菌引起的家蚕传染性病害”白僵病”,证实了该寄生菌在家蚕幼虫体内能生长发育,采用接种及接触或污染饲料的方法可传播发病;俄国的梅契尼可夫于1879年应用绿僵菌防治小麦金龟子幼虫;1901年日本人石渡从家蚕中分离出一种致病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1926年g.b.fanford使用拮抗体防治马铃薯疮痂病。这些都是生物农药早期的研究基础,当时并未形成产品。化学农药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农药公害”问题日趋严重,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使农药发展发生了转折,引出了生物农药。1972年,我国规定了新农药的发展方向:发展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逐步发展生物农药。70~80年代,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但是,由于化学农药高效快速,人们仍寄希望于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对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应用曾一度漠视忽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研究开发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展成为国内外植物保护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有效、无污染等特点,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因此,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局面,已发展成为具有几十个品种、几百个生产厂家的队伍。生物农药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
农业种植网 浅谈农药在农业中的作用及评价
我国现代合成农药的研究始于 1930 年,当年浙江植物病虫防治所建立了药 剂研究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农药工业才得以发展,1957 年,我国建成第一家生产有机磷杀虫剂农药厂——天津农药厂后,开始了有机磷农药对硫磷、 内吸磷、甲拌磷、敌百虫等品种的生产。1983 年,我国停止了高残留有机氯杀 虫剂六六六、DDT 的生产,取而代之的是扩大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的产量,并开发了拟除虫菊酯类及其他杀虫剂。同时,甲霜磷、三唑酮、三环唑、代森锰 锌、百菌清等高效杀菌剂也相继投产。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药登记制度的实施,我国引进了一批当时比较先进的农药新产品和新技术,初步形成了包括农药原药生产、制剂加工、配套原料中间体、 助剂以及农药科研开发、推广使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一体化农药工业体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农药企业凭借成本优势融入全球市场,以原药或中间体的形式切入国际农药巨头的供应链,广泛参与全球竞争,农药行业进出口贸易顺差迅速扩大。
一、农药在农业中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农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创了有机合成农药的新纪元。滴滴涕(D盯)在瑞士诞生、有机磷在德国推出、氨基甲酸醋类除草剂在英国发现,标志着农药大量生产使用的形势已经形成。此后,农药由于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具有高效、快速、经济、简便等特点而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每年人口以15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面积仅为0.95亿公顷,每年以40.0-4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要养活众多的人口,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农药的使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发生的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有1648种,其中害虫838种、病害724种、杂草64种、农田鼠害22种。20世纪8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1.87亿公顷次;90年代扩大到2.50亿公顷次;近几年发生达2.7-3.3亿公顷次。每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占农作物产量的30%。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主要是靠农药解决的,每年农药用量数万t(折纯),农药施用与经济效益之比为l:4以上,可挽回粮食损失3亿t、棉花40万t、蔬菜4800万t、水果320万t,总价值在5亿元左右,可解决l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因此,我国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药功不可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会产生许多新的技术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例如生物防治、抗虫基因导入、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等不使用农药的方法,但没有一种可以完全取代农药。20世纪许多发达国家曾尝试不使用农药,全靠自然调控的措施来保护作物,结果损失惨重。据美国农业部资料,美国一旦停止使用农药将导致植物产品的产量降低30%,农产品的价格提高50%-75%;英国试验证明,一年期间不使用农药导致谷物产量下降45%、马铃薯产量下降42%、甜菜产量下降67%,而两年不用损失又增加一倍;德国亦得到类似结果,苹果园不用农药处理产量减少40%,商品质量的水果数量从80%减少到30%;在日本秧苗稻的产量减少40%,播种水稻的产量减少90%。
由此可见,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目前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最有效和不可替代的防治方法。正如197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小麦育种学家NormanE.玩d皿g所说:“没有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丰衣足食。可以肯定,在较长时间内,农药仍将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重要手段。
二、农药的负面影响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对人畜、环境、农产品等特别是在管理、使用不当的条件下有负面影响。农药的负面影响主要源于农药化合物本身、生产中的废弃物与产品中的杂质、使用不当三个方面;虽然与活性化合物本身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使用不当造成。农药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畜农药中毒我国每年农药中毒者达数万至10万人,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占70%以上。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者达10万余人,致死率达20%(即每年约有2万人死亡);90年代以来每年约有5-7千人死亡。据2(XX)年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研讨会”纪要报道,每年因食用蔬菜中毒者高达数千人、死亡数百人。
2.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中国加人WID后,我国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遭遇欧美、日本等国的“绿色壁垒”,严重地制约了农产品出口。据有关部门估算,自2仪犯年以来国外的技术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达100多亿美元以上。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也必将失去市场。
3.抗药性增强,我国到1994年至少已有50种农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鳞翅目lo种、同翅目10种、鞘翅目7种、蟀蜻3种。
4.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每年有100万t农药制剂、1亿t药液喷撒到农田中,有效利用率只有10%-30%,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喷撒的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采取的克服措施
农药是在适应农业发展要求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对人畜、环境、农产品等的负面影响是在其广泛使用过程中逐步被认识和关注并不断地被克服和消除。为了克服和消除农药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工作始终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关于安全使用农药的法规,如《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国务院1997年5月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农业部1999年发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02年发布了《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农业部公告第194号、274号停止受理了一批高毒、剧毒农药的登记申请,撤销了一批高毒农药在一些作物上的登记,第199号公布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不得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的高毒农药品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荐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和植保机械;国家有关部委每年联合开展了农资打假活动;建立了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实施了高毒农药削减方案等。这些措施为推动我国克服和消除农药的负面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科学评价农药
人们对农药的功过争议一直不断。评价农药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脱离现实。只有客观、科学、公正、辩证的评价农药的功过,才能扬其利、避其害。农药如同人类科技进步的任何创造发明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为人类造福的一面,又有不符合人类利益的一面。农药最重要的负面影响是对人畜及其有益生物的毒性。但不能借口其负面影响而全盘否定农药,甚至出现“农药命当休矣”的过激论调。正如不能因为交通事故早已列人人类死因前茅而取缔交通工具;也不能因为有不少人触电身亡而否定电气化。医药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之说,从来不回避其毒性副作用。但医药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不因药物有不良反应而不使用医药。
何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药必将会被不断改进与提高,向“高效(亩用药低)、安全(对人畜、环境安全)、经济(用药成本低)及使用方便(高效剂型)”的方向发展。因此,只要采取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大科研投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科学合理安全农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等措施使人们扬长避短、恰当地使用农药,那么农药必将会在21世纪对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同时,生物防治、抗虫抗病育种、物理防治、农业技术防治及其他新方法、新途径的应用(昆虫性外激素、保幼激素、不育技术、拒食剂、抗菌素及微生物农药等)也必然会有更大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