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花卉在实际中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国有花卉生产企业因其管理制度的僵化会逐渐退出市场,以农民为主的小花圃也会因成本问题被逐渐淘汰,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将不复存在。在正常的经济状况下,产品价格的定价权是由成本最低者所决定的。因此集人才、技术、现代化设施和高水平营销管理于一身的现代化企业,将成为花卉苗木生产的主流。从整体上看,未来花卉生产企业的数量会逐渐减少,总体水平高的企业规模会加大。能集约化生产的花卉品种价格会呈下降趋势,主要依托人工操作生产的盆景类苗木价格会相对上升,企业的利润会趋于合理。短期内优质种子还会完全依靠国外生产,精品种子的国产化还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北京作为一个花卉主要聚散地的区域地位不会被动摇;山东青州的花卉业未来的市场地位有可能不断下降;广州作为一个观叶植物的主产区因为气候和交通的原因,规模会逐渐加大,有可能成为供应全球市场的一个观叶植物生产基地;云南鲜切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将有所削弱。种苗的工厂化培育会是花卉种苗生产的主流,精细化数字化的生产管理会完全代替以前模糊的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传统的小跨径的日光温室和现代化联栋温室会被淘汰或者逐渐退出市场,在北方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既能机械化集约生产又能节省能源的大跨径的日光温室,山东青州现在的新型日光温室会成为北方温室的一个样板。除制种外,花卉行业各方面水平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的差距也会减少。花卉对人们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花卉应用对社会群体情绪影响作用的研究将会成为花卉业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被社会和国家所重视。在这一方面会有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出现。花卉不再是人民生活的奢侈品,而会成为生活中的日常消费品。

花卉在实际中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花卉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人为的生硬的将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来分析,确实不合时宜,也不科学。但为了能了解花卉业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只能粗略地按着情况发展的状况大致断开,分成几个阶段来加以分析说明,才能使大家明了花卉业在建国后是如何连续跳跃式发展的,从而给从业者提供这样一个认识:花卉苗木业发展得太快,如果囿于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不思进取,你将会很快地落后于现实,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折戟沉沙,让位于不断进取的后来者。而对花卉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为广大的从业者指出一个方向作为参考,能够感到不能追上未来行业发展进程的从业者,及时寻找一个退出或者转行的时机,免的到时候没有了退路,陷于恶性竞争的漩涡难以自拔,给个人、国家、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而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以此为鉴,及早确立本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上所述,是本人个人见解,囿于学识,难免偏颇。抛砖引玉,力争使广大从事花卉业的业者看到本文后对花卉业的未来发展有所思索。

花卉种植大棚养花基地有哪些地方?

我国花卉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几年的努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种植业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虽然我国花卉生产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产业化、商品化和规模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80—1990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1996年至今)。

80年代的前5年,花卉生产在种植业中所占比重很小。198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不足1万公顷。但人们开始认识,政府意识到花卉业的前景。1986年开始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全国花卉生产面积接近2万公顷,1989年发展到了4万公顷,由于缺乏宏观调控,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个别品种严重供大于求,1990年下降到了3.3万公顷,其中主要是减少了绿化苗木的种植。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人们的花卉商品意识大大提高,出现了各地争先上基地的局面,但缺乏宏观调控、行业指导,个别品种出现了暴利。基本以传统品种和传统技术为主。90年代,花卉业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召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经验交流会后,各地开始把花卉业作为发展农业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大大加快了花卉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先后建起了一批花卉交易市场。如北京的亮马河花卉市场、莱太花卉市场、上海的曹安花卉市场、广州的芳村花卉市场和昆明的斗南花卉市场。此外,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规模不等的花卉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对花卉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90年代的前5年(即发展的第二阶段),突出表现为2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1995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7.5万公顷,比1990年增长2.5倍,出现了多种体制、多种形式的花卉生产基地。在各类花卉产品中,鲜切花和观叶植物发展得最快,1995年,全国鲜切花产量达到了7亿枝,比1991年增长3倍多。二是产品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各地注重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各种观赏植物比较均衡地发展,产品短缺现象得到根本改善。1996年以后,花卉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经过10几年的锻炼,花卉业的发展日益成熟,各地对花卉业的特点、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注重产品质量,适度控制规模,稳步发展生产。不但花卉的品质提高很大,品种稳步增加,而且许多基地做到了周年稳定供应鲜切花。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大流通逐步形成。科研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全国有200家科研单位成立了花卉科研机构,有100多家教学单位开设了花卉园林专业。花店数量大量增加,花卉消费从单一的集团消费走进了寻常百姓家。1990年全国有花店1100多家,1995年增加到6600多家,1998年达到了1.6万多家。1998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9万公顷。2000年末,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到14.75万公顷。鲜切花销售量达到了38亿枝,盆花8.1亿盆。花卉企业2万多个,花卉批发市场2000多个,从业人员145万人。

虽然我国的花卉业在短短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现代花卉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距离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花卉市场所占份额还很低。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花卉育种、栽培技术、生产设备、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包装保鲜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发展和完善。

中国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基地在山东青州黄楼。

黄楼是中国花木之乡、旅游生态名镇,享有“东方花都生态城”、“中国仙客来之乡”、“江北花卉第一镇”之美誉,是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地。黄楼街道花卉种植面积达5.5万亩,发展花卉专业村52个,年产盆花2.4亿盆,花卉专业运输车1600多辆,花卉年产值23亿元。

黄楼全镇遍地可见各种花卉,拥有占地面积20万平米的中国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和占地35万平米的智能温室花卉高科技园,仅万红花卉交易大厅面积就达3万平方米,是全国闻名的南花北运、北花南移中转站,长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中国最出名的养花基地:

一、江苏宿迁沐阳?

沭阳是中国花木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而中国沭阳花木节被列入“节庆品牌”建设项目。苗木是沭阳的重要支柱产业,占据沭阳县经济的半壁江山。

截至2017年底,沭阳花木种植面积达48万亩,品种3000余种,花木从业人员达25万人,实现花木产值 51.76亿元。全县花木种植品种主要有榉树、海棠、广玉兰、栾树、高杆女贞、樱花、瓜子黄杨等,并形成了以树桩盆景、干花、盆栽嫁接桂花、花木电商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

二、湖南长沙柏加镇?

素有“花木之乡”美称的柏加镇有着近一个世纪的传统花木生产历史,是中南六省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中国红桎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柏加镇相继被授予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全国无检疫对象种苗繁育基地等称号。

全镇总面积约87.5平方公里,花木栽种面积达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并形成了以柏加为核心,辐射镇头、黄兴、跳马的种植规模达3万亩。柏加花木品种1200多个,产品远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额达1.3亿元。

三、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

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是滨海新区六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位于东丽湖地区总体规划区内,占地面积3400亩,总投资22.59亿元。

分为综合管理服务区、高档花卉工厂化生产区、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区(旅游观光区)3个功能区。其中旅游观光区主要由采摘园、百花园、文化创意园、生态餐厅、雕塑喷泉小广场等组成。

四、安徽阜阳柳家花园

柳家花园始建于1979年,主要产品有丰花型盆栽荷花、珍品菊花、各种球根、宿根类花卉等。柳园荷花在新疆、黑龙江、西藏栽培成功,产品销售到国内30多个省市区。

部分苗出口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于2010年3月给柳家花园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称安徽临泉柳家花园旱地盆栽荷花为培育荷花品种最多的花卉基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3443.html